“滿世界開飯館”
張家川民族餐飲業成全縣首位富民產業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天水訊(首席記者 王蘭芳)今年6月,“張家川要發展,滿世界開飯館”這句話在天水對外宣傳關鍵詞中脫穎而出,既而紅遍網絡。10月22日,記者采訪時了解到,經過張家川縣近年來的發展,民族餐飲業已經成為全縣首位富民產業,“滿世界開飯館”也已成為張家川脫貧致富最有力的勵志語錄之一。截至目前,全縣已在北京、上海、武漢等20多個省會和蘇州、青島、十堰等200多個大中城市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15000家,賓館860家,從業人員6萬人,年創收8億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半壁江山”。
辛苦創業掙的全是“瞌睡錢”
10月22日早上8時許,位于天水市民主路黃金地段的一家牛肉面館香氣四溢、人頭攢動。經營這家店的馬老板是張家川縣人,從事餐飲業已經13個年頭。馬老板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起了滿是辛酸的創業經歷。他說,十幾年前,他和同在一家單位上班的妻子雙雙下崗,時間不長,一家人的生計頓時成了問題,平生從未做過生意的馬先生和妻子走上街頭擺起了飲食攤。據他講,從街頭小攤到進門店承包窗口,再到投資上百萬元開起面館,他前后共花費了11年的時間。“也許在別人眼中我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其不知,個中滋味只有我心里最清楚。”馬老板的妻子馬女士說起下崗后再創業的經歷,頓感五味雜陳。她說:“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半夜四點多就到店里來,干活時站著都能睡著。”
據她講,去年,她的這家面館開業時間不長,在相隔10余米的地方,有同行又開了家店。在那之后的小半年時間里,生意相對冷清了許多。看著在店里出出進進的十多名員工,想著投進店里的百萬元中,借、貸款本金及利息的一天天遞增,愁得茶飯不思,心里雖說堵得慌,卻也無計可施。半年后,扛不住連月虧損,隔壁的面館虧損轉讓,此后,她的面館生意開始紅火起來。
“現在,平均每天能賣掉6袋面的拉面,掙的全都是‘瞌睡錢’。”馬女士說。
子承父業“面一代”打拼“面二代”接力
據了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農業人口3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8萬余人,耕地面積45萬畝,人均耕地不足1.4畝,人多地少,高寒陰濕,農業產出低,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
早在一個月前,當地電視臺記者曾前往全國多個省份、輾轉數千公里,聚焦在外“闖世界”的張家川人,深入采訪在外創業致富的張家川人創業成功的典范。
據當地媒體報道,張家川縣龍山鎮四方村村民馬海忠、馬海云兄弟倆是最早一批南下創業的張家川人。由于地少人多,在此之前,四方村村民為了養家糊口,許多都從事皮毛販運,生意極不穩定。2000年前后,馬海忠兄弟倆率先在山東、湖北、江蘇、武漢等地做起餐飲生意。經過幾年的發展,四方村“一幫一,一帶一”,相繼多半個村子的人均外出開起了餐館。幾年前,馬海忠花30多萬元在村里率先蓋起了二層小樓,當時在村里引起轟動。然而現在,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建房。距離馬海忠的小樓不遠處,則是哥哥馬海云的別墅房。
“面一代”打拼,“面二代”接力,目前,馬海云的大兒子在武漢的餐館開得風聲水起,二兒子在銀川的中餐館也是生意興隆。
發展民族餐飲今明兩年飯館達到兩萬家
近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以打造“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為目標,實施清真餐飲服務業“百千萬”工程,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統計顯示,2013年,張家川村民在全國各地共開設清真餐飲店已達到10023家,2014年則增加到13000家。據了解,今明兩年內努力把餐館開到兩萬家,是張家川縣發展民族餐飲業下一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