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以前你養房,60歲以后房養你。”這種全新的養老模式被簡稱為“以房養老”。
它曾一度備受關注,但又快速“冷卻”。
今年3月,經保監會批復,國內某保險公司在廣州、上海等地試點一款“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
近日,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賣掉房子,住進一家養老社區。
這兩起事件讓“以房養老”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
事實上,我省在“以房養老”上也有過嘗試和探索。
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老年人,他們現在過得怎么樣?今后,以房養老是否會在省內大規模推廣?
杭州第一對“賣房養老”的夫妻——
賣掉房子住進養老院,不后悔當初決定
同樣是“賣房養老”,錢教授被大家關注,是因為他著名學者的身份。
而杭州市民劉大伯卻是為了一場官司。
劉大伯,今年79歲,曾是杭州橫河街道印刷廠工人,廠子很早就沒了,老伴退休前是公交公司的職工。
老兩口以前的房子在勞動路孔廟旁邊,房子面積20多平方米,后來拆遷安置到了香積寺路上的東新園,住著一套62.58平方米的房子。
2012年,夫妻倆有了“賣房養老”的想法,通過一個委托人將房子出售。
盡管中間出了一段波折(委托人將房子賣給了兩個下家),但經各方協調,房子最終以110萬元賣出。
隨后夫妻倆搬到了大學路新村的益壽養老院,一直住到現在。
他們可能是杭州第一對徹底“賣房養老”的夫妻。
3年來,老兩口過得怎么樣?近日,本報記者到“益壽院”探望了兩位老人。
劉大伯的房間在二樓,朝南,一室一衛,20平方米左右,雖然是老房子,但打掃得干凈。
“住了這么久,已經把這里當自己家了。”劉大伯說。
他和老伴每天的生活十分簡單規律:上午一起去公園晨練,然后回養老院食堂吃早飯,午休后,看報紙或者和鄰居們聊天打麻將,吃完晚飯繼續鍛煉一小時,然后休息。
這樣的生活,一直是夫妻倆晚年向往的,也是他們當初“賣房養老”的初衷。
說起當初為何要“賣房養老”,劉大伯說,老伴退休后身體一直不太好,有次在醫院躺了好幾個月,“兒女工作忙,我年紀大了,跑來跑去照顧她也吃不消,想想還不如賣了房子住到養老院里。”
聽說要把房子賣掉,兒子和女兒投了“否決票”,不過,他們并沒能改變老人的決定。
劉大伯心里有一筆賬:在養老院每人每月的費用1900元,由三部分組成(伙食費500元+護理費500元+住宿費900元),這么算下來,一年要交給養老院4萬多元。
有了賣房子的錢,再加上養老金,支付養老院的費用綽綽有余,剩下的錢可以作為老人大病小病的“應急金”。
“這么一來,我們既不用麻煩子女,自己過得也舒服。”劉大伯沒有后悔當初的決定。
“益壽院”院長俞調云說,她在養老院工作二十多年,只知道杭州有老人把原來房子租掉,靠租金住進養老院的,像劉大伯這種把房子完全賣掉住養老院的情況還是很少見的。
湖濱街道推出四種“以房養老”模式
但試行7年來,僅5位老人真正“兌現”
其實,早在劉大伯之前,杭州上城區湖濱街道也圍繞著“房子”有過類似嘗試。
在2008年6月,湖濱街道推出了租房增收養老、售房預支養老、退房補貼養老、換房差價養老四種模式,將老人的住房或出租或售賣或退換,所得資金全部用于補貼老人生活和入住敬老院費用。
湖濱街道主要試點的是“退房補貼養老”,即將住不成套直管公房的老人的房子退還給房管部門,房管部門參照市場價予以補助,供老人入住敬老院。
“我們街道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9000人,占總人口的29.9%,是杭州最‘老’的一個街道。” 湖濱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科科長余麗麗說,當初推出四種“以房養老”是為了解決獨居孤寡老人和“三無老人”,即身邊沒有子女,沒有親戚也沒有任何收入者的養老難題。
不過,這四種“以房養老”的模式并沒有出現想象中的火爆。
余麗麗說,曾有8位老人表示愿意接受“以房養老”,但最終只有5人真正“兌現”。
而且老人們的房子均為“公房”,最終他們全部選擇了“退房補貼養老”的模式,房子交還給房管部門,由街道安排他們住進公辦養老院。
在那之后,四種“以房養老”的模式就沒有再繼續推開。
這次試點為什么會中斷?
余麗麗說,推出四種“以房養老”模式主要是為了解決“公房”內孤寡老人的養老難題,但這部分人群很少。
而對于其他老人來說,房子本來就是自己的,到底是租、換還是賣,老人自己可以做決定,不需要政府干預。
“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在試點城市
熱推半年多受冷遇,我省暫不實施
除個人、政府“品嘗”過各種形式的“以房養老”外,近日,經保監會批準,國內某家保險機構推出了一種新模式——“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并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個城市試點。
什么是“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簡單來說,就是老人把已經還清貸款的產權房抵押給保險公司,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房產價值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保險公司根據不同房價、不同老人的不同年齡、對房屋預期增值的不同等因素測算出老人每月領取的養老年金,老人在世時,擁有對房子的使用權和所有權,老人過世以后,房子歸保險機構所有。
那么,房子抵押給了保險機構,老人到底能拿到多少錢呢?
根據該保險機構產品費率表,本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套100萬元的房產為例,投保人年齡為60歲的男性,在扣除相關費用后,投保人月度領到手的基本養老保險金額為2514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保險機構每月支付的養老金是固定的,不會隨著通脹或緊縮調整。
早在2006年,省內某銀行也曾試圖推廣類似的養老模式,但由于產品、政策等方面未完善,最終不了了之。
目前,“以房養老”保險同樣遇冷,據了解,四個城市試點半年多來,全國僅有32戶家庭39人簽約投保。
“以房養老”保險為什么會遇冷?今后,我省還會不會進行探索和嘗試?
“無論這種保險有哪些形式,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老人的房子歸保險機構所有,這對很多老年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按照傳統觀念,房子是要作為遺產留給下一代人。”省老齡委的一位負責人說,即使要“以房養老”,也可以選擇通過出租等方式,何必要抵押給保險公司或者銀行等商業機構。
除了傳統觀念一時難以改變外,在他看來,推廣這類“以房養老”保險還有很多難點。
首先,在對房子進行價值評估時,如何能做到真正的透明公正,兼顧投保老人和商業機構的利益。
其次,由于老年人每月領到的養老金是固定的,如果發生通脹怎么辦?如果房產升值,這部分收益老年人如何享受到?
“ 因此,‘以房養老’保險還存太多不確定性,所以我省暫時還沒有開始實施,今后是否會進行探索,可能還要等到相關政策出臺。”省老齡委負責人表示。
“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
應是“以房養老”的一種補充
盡管目前“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遇冷,但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柴效武仍是其支持者。
10多年來,柴效武一直在關注“以房養老”領域,近年,他把焦點對準了“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他還曾參與過國內首款保險產品的制定。
柴效武說,目前,全國“以房養老”的模式有30多種,像賣房養老、租房養老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是其中最新型,也最為復雜的一種模式。
“很多人現在對這類保險不了解不接受,但它確實有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前景。”柴效武表示,目前,這類保險的人群主要是面向“三無老人”,房產無需繼承,通過抵押房產,老人可以獲得高品質的晚年生活。
柴效武認為,接下去要做的是完善這一模式,包括評估、監管、產品設計、政策措施、中介服務等許多在試點中暴露的問題,都有待解決。
“需要強調的是,在基本養老保障之外,各種‘以房養老’模式都像是‘自助餐’一樣,目的在于如何改善老年人的養老質量,所以,不管何種產品,都要根據退休收入等多種因素考慮,選擇最適合自己,也是自己心里最能接受的產品。”柴效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