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第四屆網絡文化節繪就"互聯網+湖南"的壯美畫卷

2015-12-04
来源:華聲在線-湖南日報

  “互聯網+創新”,激發創新創業熱情

  在第四屆網絡文化節11月6日啟幕當日,中國網絡媒體湖南行活動即啟動,記者團第一站抵達的是長沙高新區。

  接下來的4天,全國40多家網絡媒體組成的記者團深入長沙、湘潭、岳陽、婁底等市州的園區,記錄湖南園區在新常態下做出的經濟探索:從連接超過10萬個勞動者的58到家,到一周“搭”出三層別墅的遠大住工綠色建筑研發基地,從將誕生最先進的光伏新能源空調的寧鄉經開區到試圖打造移動互聯生活之都的長沙高新區,還有實現居民在家門口“海外淘”的金霞跨境保稅直購體驗中心、打造兩大五百億產業集群的湘潭經開區、首家食品工業示范園……

  5天時間,數十位記者見證了由創新驅動的湖南經濟,更用數十篇圖文并茂、聲視兼具的稿件,讓廣大網民感受到了“互聯網+”背景下,湖南人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火熱氛圍。

  說到“創客”,人們腦子里閃過的可能是“青年”、“高科技”、“新興產業”等詞兒。在湖南,就連中老年農夫都開始站上“互聯網+”的風口——

  60后“創客”余正強通過互聯網實現農牧農資線上線下銷售,74歲老人楊意紅靠監控攝像實現足不出戶管理農田。

  如果說,兩位“中老年男子組”的創業故事讓我們看到的是“互聯網+”與農業實踐的結合,那么,“村村通”農業平臺將茶陵的生姜、平江的紅薯“一網打盡”,輕輕點擊鼠標就能嘗遍“湘味”。常寧的西瓜、寧鄉的花豬肉都有了“身份證”——二維碼標簽,用手機一掃,就能清楚了解產品從生產到食用的全過程等細節,足以說明,不斷創新的互聯網技術在助推農業發展,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不可忽視的力量。

  馬化騰認為,“互聯網+”代表的是一種能力,是一種“信息能源”,能夠促使互聯網與傳統產業不斷融合。第四屆湖南省網絡文化節,給人們展示的湖南“互聯網+”的能力不僅僅局限在農業方面,互聯網與藝術、金融、人力資源、政務深度融合的成果,在文化節的多項活動中絢爛綻放——

  11月7日湖南省第二屆移動互聯網大會上,藝朵云藝術電商生態平臺正式上線,將顧客由單一的消費者轉變為消費者+推廣者的雙重身份,借助成熟的移動互聯網社交方式,以個人社交推廣藝朵云平臺;11月12日,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長沙高新區聯合舉辦“互聯網+”時代的人力資源服務論壇,圍繞互聯網產業與人力資源服務業產業融合發展趨勢,重點探討熱點問題和解決方案……

  湖南日報新媒體中心、華聲在線、紅網、大湘網、新浪湖南、新華網湖南頻道、衡陽新聞網等多家網絡媒體圍繞“互聯網+政務”、“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扶貧攻堅”、“互聯網+電商惠農”、“互聯網+國學”等開展多個活動。網友“磨剪子磨菜刀君”這樣點評:“這些契合群眾關切的活動,必將帶領湖南網民對腳下這片土地傾注更多的熱情和思索,帶領大家歌頌夢想、書寫夢想、追尋夢想、實踐夢想。”

  小康路上,關切底層民情

  11月12日,中央宣講團成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沈春耀來湘宣講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沈春耀說,“十三五”時期,全國上下的發展理念有以下5個關鍵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靈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號角已然吹響,“兩型社會”建設正向縱深有序推進,民情、民生,在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引領的湖南省第四屆網絡文化節的兩大活動板塊——小康路上、“兩型”聚焦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在常德津市新村社區三眼橋小區里,有一家名為“臭水溝”的早餐店,生意火爆。很多慕名而來的客人總是詢問店老板王海鳳,明明店內環境整潔,店外綠樹成蔭,為何要取名“臭水溝”。王海鳳說,其實,就在2年前,這里確實就是一條臭水溝。上世紀末,三眼橋小區曾是津市市最繁華的小區,隨著社會發展,小區消防設施不全、排水堵塞等問題日益突出,人居環境也越來越差,成為津市市城市創建中最難啃的“骨頭”之一。2013年3月以來,小區先后進行了控違拆違、下水道整治等改造,小區樓房煥然一新,門前臭水不再,居民們高興壞了。

  這個故事,出自《小康路上》11月2日上線的《常德津市篇:鄉與城的嬗變》。從10月5日起,作為省第四屆網絡文化節的一大活動板塊,紅網在其湖南頻道里推出了6集網絡視頻新聞紀實系列報道,以挖掘百姓身邊的故事為切入點,以小見大、聲視兼具,立體展現了湖南在建設小康社會和“兩型”社會過程中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理念引領湖南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生產安全,無疑是百姓獲得感的基石。聚焦“兩型”活動板塊中,既有《兩型生活知識讀本》的免費發放,也有各路網絡大咖談“兩型”。

  翻看以漫畫讀本形式宣傳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兩型生活知識讀本》,通篇以卡通漫畫為主,文字說明為輔,表現形式不乏幽默和夸張的細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讓市民在欣賞漫畫的同時,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兩型生活知識。

  漫畫的詼諧之外,理論層面的思考值得關注。你聽,“把治山治水相結合,大規模地進行山江湖庫綜合治理,湖南能夠建設成為山清水秀的生息之地”,“培育公眾綠色素養是推進綠色發展的人文之基”,“建設長株潭”兩型社會“需強化綠色立法”……湖湘網絡大咖們,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向網民們訴說著他們心中的“兩型”。

  接下來,華聲在線承辦的“兩型”小衛士活動,發動長沙沿湘江的10個社區開展系列環保公益活動,集聚社會的力量為湘江母親河筑起一道綠色防護墻。

  網絡有愛,網絡血脈流淌濃濃人情

  湖南是互聯網大省,網民人數超過3000萬,備案網站數量超過13萬家。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全省互聯網媒體蓬勃發展,形成了以華聲在線、紅網、“新湖南”、“時刻”客戶端等為代表的網絡資訊服務平臺。借助這一強大而堅實的平臺,湖南第四屆網絡文化節傳遞人間真情,讓正能量的分子隨著互聯網的血脈流淌到三湘大地更多角落。

  “與城里孩子相比,他們就像未經雕琢的璞玉,透著淳樸,也正是這種淳樸,深深地吸引并凈化著我的心靈。”這是鳳凰縣支教老師陳孟湘“我的支教故事”中的一個段落。11月25日,第四屆網絡文化節的子活動“我的愛在‘三區’”支教工作圖文展正式啟動,活動通過網絡眾籌方式,匯集有效資源,從參賽支教教師作品中遴選100名“三區”支教教師,贈送包括教學用具、戶外裝備在內的定制愛心背包。

  而10月23日就已啟動的湖南省第二屆網絡公益事件、人物雙十大評選,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截至目前,已收到雙十人物和事跡推薦提名200余個(件),征文20余篇。“湖南好人榜”活動也是網絡文化節的內容之一,通過地方推薦、網友投票、評委評選,一批“湖南好人”紛紛涌現,他們用行動傳承著中華美德,用事跡書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石門縣拾荒助學11年的90歲老人文敬德的事跡讓我們感佩,5年免費接送患病母子的湘潭中巴車司機胡昭林讓我們感動,30年不離不棄照顧癱瘓病妻的郴州鄉村教師譚建平讓我們動容,無微不至照顧患病岳父母、毅然挑起撫養孤兒外甥重擔的澧縣女婿鄒高洲讓我們感懷。這些溫暖的人物和故事,通過互聯網,把真情的力量播撒到三湘大地,讓全世界的網民領略人間大善大美,心存善念感動。

  湘西3歲女孩小雅患白血病,陌生市民愛心接力籌款;新生兒患先心病,長沙愛心媽媽團建微信群為他籌錢治療;長沙好醫生夏立豐病倒在工作的手術臺,網友和醫護人員共同為其祈禱祝福……這些故事和人物,通過網絡傳遞愛心,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為公益正能量的輸送提供了更為迅捷和方便的渠道。

  鄉村教師譚建平說:“我充其量只是鄉村田埂上的一株野花,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默默地綻放,增添一抹春色。”而如今,這抹春色,這些溫暖的正能量,正通過無所不在的互聯網,憑借網絡文化節的強力傳播,透過屏幕、鼠標、指尖,流淌到每一位讀到他們故事的網友心間,開出溫暖的花朵。

  E眼觀湘,凝聚八方湘情

  為了讓自己的家鄉在“尋找最美湖鄉”活動中名列前茅,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大寨村的村民們這幾天可是鉚足了勁投票、推廣。僅僅3天時間,就讓大寨村的投票數上漲了2000多張。而張家界市王家坪鄉石堰坪村在村支書的帶領下,早就開始運營自己的微信號,每天在微信上發布村莊的圖片和故事,使得石堰坪村的人氣節節攀升。

  華聲在線負責“尋找最美湖鄉”網絡專題制作的編輯小峰說,每一個村莊呈現的內容都不一樣,收到這些村莊的圖片,有時美得想自己“跳”進去看一看。

  這些不過是湖南省網絡文化節“尋找最美湖鄉”活動中的幾個片段。與其同時開展的幾大線上活動,更是讓網友深入領略神奇絢麗的湖南風光和底蘊深厚的湖湘文化成為了可能。

  10月13日,“風韻湖湘”手機影像網絡攝影大賽開始征稿;11月13日,“我眼中的湖南”湖南省大學生H5頁面征集評選大賽開始征集作品;11月18日,“湖湘地理大美網絡巡展”活動啟動;11月19日,“尋找最美湖鄉”活動啟動。“尋找最美湖鄉”專題上線僅僅一周,投票已接近60萬,“湖湘地理大美網絡巡展”專題一個星期參觀人次突破50萬。由此可見,互聯網已經成為弘揚湖湘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為發現、感悟、分享湖湘文化之美打開了一扇別樣的窗口。

  活動負責人介紹,“湖湘地理大美網絡巡展”開創性地采取了“開放注冊”模式,為有意向的網友提供便捷的參展方式。網友只需注冊并登錄巡展專題頁面,上傳符合巡展主題的圖片或文字,通過審核就能參展。網友“羅臘耳朵”告訴記者,20多張圖片不到半個小時就全部傳送完畢。

  在這些制作精良的互聯網頁面中,呈現的是成千上萬網友記錄的湖湘之美,是成千上萬網友共同編織出的壯麗圖景。而參加活動的網友里,既有玩轉鏡頭機器的“攝影師”,也有用手機分享日常生活的“小市民”。網友“大咔嚓”的作品組圖《柏樂園》和《桃花源》上傳不到一周即呈現在首頁,他很開心,“之前只是覺得有了一個展現自己愛好的平臺,沒想到照片還能‘上頭條’。”29歲的倪濤上傳的十多張圖片皆用手機拍攝,其中有長沙地鐵二號線的首次運營,也有橘子洲絢麗的煙花。

  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也是文化復興的中國夢。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論述中華文化的深遠意義。湖南是中國文化大省,如何讓湖湘文化之美走出圖書館、博物館、專業研究機構這些靜態空間,走近公眾身邊,讓公眾能夠“看得見、聽得見、觸摸得到”,需要充分發揮網絡主流媒體的優勢。

  “讓靜態的湖湘之美活起來,讓公眾充分領悟湖湘文化的魅力。”省文化廳副廳長肖凌之這樣解讀“湖湘地理大美網絡巡展”活動的意義。他希望通過此類活動,喚醒網民對湖湘文化的需求與渴望,為網民送上一桌真正的“文化全席”,讓湖湘文化真正走進老百姓的身邊。

[责任编辑:湖南管理员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