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商报专稿

春節年味漸淡 不變的是團圓

2016-02-11
来源:香港商报網

  記者新春走基層之一:

  春節年味漸淡 不變的是團圓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慶松 報道:大街上張燈結彩,火車站內人潮湧動,年貨市場喧囂熱鬧。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過年形式不斷湧現,春節儀式的片段在不斷遺失,年味漸漸的淡了起來。

大大的公园里市民游玩寥寥无几

  以前的企業,早在大年三十的數天前,街頭巷尾便總能聽到此起彼伏的劈裏啪啦聲。但隨著空氣汙染的不斷加重,禁燃煙花爆竹的相關規定出台,所謂濃濃的年味符號也逐漸淡去,孩童們不再熱衷,街上大人們手提大爆竹丟向空中的畫面也在減少……

  “小時候一放寒假就開始整天盼過年,過年意味著吃好吃的、穿新衣服,跟著爸媽四處串門、拜年,還能和小夥伴們湊在一起玩,放放鞭炮……”回憶起以往,70後的水鋼市民劉先生依然津津樂道。

  70後的陳女士對於兒時的過年也有著無限的向往。

  陳女士說,往往在臨過年前,她就會掰著手指去數離過年還有六天﹑五天﹑四天……

  為什么那時那么盼望過年呢?因為那時生活都不富裕,好像只有過年才可以吃上平時不太常吃的食物、穿上新的衣服、收到大人的壓歲錢……

  “可是不知道怎么的,人漸漸長大,生活也越來越好,小時候過年時的那種心境卻沒有了,對春節的牽掛也大不如前了。”陳女士感慨道。

  對於胡先生、陳女士這些70、80後而言,小時候的物質生活雖說並不豐富,但那種簡單純粹的快樂,那些濃濃的年味兒,已深深定格在腦海深處的記憶中。

  春晚在很多人的眼裏變成了一種習慣,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春晚逐漸被過年固有的娛樂方式所代替,吸引力下降。用許多市民的話說,現在過年越來越單調,無非是貼對聯、打打牌,一家人湊在一起吃頓年夜飯,都“模式化”了。

  “老人都特別喜歡看春節晚會,而自己覺得看春晚則是一種浪費。現在,回過頭來看,反而覺得有另外一種意義,春節是傳統節日,本來就應該和家人團聚在一起,體會的是親情和溫暖。今年大年三十,一定要好好待在家裏,陪家人踏踏實實把春節晚會看完。”市民劉先生說。

  今年,對於在企業上班的杜先生來說,過年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以前,春節期間企業工會還會組織一些文體活動,讓廣大市民參加。現在,由於企業的效益不好,連連虧損,春節發了3000多工資來過年,自己按揭了一套住房,交去銀行的按揭款1000多,隨便買了點年貨去了近1000,剩下幾百塊什么也幹不成。此外,到月底孩子馬上要報名讀書,根本沒有什么心思在提及過年。”杜先生對記者感慨地說。

  過年在村中還意味著忙碌,家家戶戶都會准備無數的年貨,將自己的院子打掃一下,屋子掃一下,玻璃擦一下,一元複始,萬象更新。現在,盡管人們還是在清掃,但形式主義的意味更濃了,僅僅是為了那一天而清掃的,而不是為了什么別的事情。

  “如今回家過年,年年都能感受到村裏或多或少的變化:家家戶戶的泥瓦房換成“小洋樓”;村裏的道路由原來的泥土路變成水泥路;過年禮品由原來餅幹、茶葉變成煙酒、營養快線,日趨“高檔化”和“營養化”;村裏人過年走親戚的交通工具也由原來的自行車變為摩托車和小轎車,農村人的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董女士說。

  高興之餘,董女士卻感受到的是農村年味的逝去,沒有了打掃房屋、買過年物品的經曆,沒有了家人新衣服的樂趣。尤其是和自己一起玩大的小夥伴,有的結婚,有的沒能回家;從城裏回到農村的年輕人,更喜歡坐在家裏,不願出門與大家交流。

  “‘天天過大年’的生活水平,讓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現代年輕人大都崇尚個性、自由,不太喜歡當下沒有年味氣氛的春節。辛苦一年了,帶上家人以旅行的方式出遊,比起傳統的走親訪友更是一種享受。” 曾女士對記者說。

  如今,和小曾一樣全家走出家門旅遊過年,成了越來越多市民的新選擇。

  雖然總有人說年味淡了,但無論怎樣,過年回家和家人團聚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團圓是春節永恒的主題。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