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慶松 報道:近日,由香港商報、中國日報、貴州日報等多家媒體組成的采訪團,走進紅色革命圣地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開展采訪采風活動,探尋紅色足跡,了解土家風情。
當日,采訪團一行先后參觀采訪了沿河曉景鄉紅軍后代劉永飄創業的金銀花基地、板場鎮土家歌王王波、甘溪鎮沙壩村女儺面具雕刻傳承人楊云霞、譙家鎮土地灣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他們用鏡頭記錄了革命圣地新貌,表現當地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
在曉景鄉曉景村李家山組劉永飄的家里,采訪團一行對這位紅三軍后代進行了采訪。劉永飄的爺爺名叫劉國富,1934年在紅三軍進入沿河時,劉國富剛滿21歲,他積極響應號召,參加了當時的游擊隊,因表現出色,擔任了中界鄉游擊隊大隊長,打土豪劣紳,成為了流傳至今的英雄人物。劉永飄和他的父親在爺爺的影響下,傳承了爺爺的優良傳統,在沿河自治縣脫貧攻堅的號角聲中,劉永飄與當地的10多戶村民合作創業了“烏江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種植金銀花,發展空心李。因他在創業期間腰部受傷至殘,固又成立了“殘疾人創業就業示范點”,如今,在他的帶動下,脫貧的就有5戶農戶。
在譙家鎮土地灣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采訪團一行參觀了館內陳列的紅三軍征戰沙場用過的武器、衣物、軍旗、印章、草鞋、槍支彈藥等物品和《紅三軍在黔東活動示意圖》、《蘇維埃建設》、《紅三軍識字課本》等及紅軍的題字。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占地600多平方米,前后兩個院落建有軍事部、經濟部、政治部、保衛局等機構。賀龍、夏曦、關向應等將帥當年居住的寢室,老紅軍們征戰沙場、捉拿土豪強盜時曾用過的武器、衣物等至今保持完好。
1934年5月31日,由賀龍、夏曦、關向應等率領的紅三軍攻占沿河西城。6月1日,紅三軍強渡烏江攻克東城。7月21日至22日,在沿河縣鉛廠壩張家祠召開了“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決定以位于沿河、德江、印江三縣交界的譙家鎮鉛廠土地灣為中心,創立黔東革命椐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貴州高原上,領導廣大勞苦大眾建立的第—個紅色政權。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建立后,便立即著手組建區、鄉的蘇維埃政權。據不完全統計,共建立了區革命委員會17個、鄉革命委員會72個。
1934年9月,紅三軍黨組織在沿河土地灣秘密召開了第一次黨代會。會議學習了共產國際十二次會議決議。會后印發了《共產黨組織在秘密環境下的活動方式》的材料。 根據地建立期間收編“神兵”1000多人,黔東各族參加紅軍3000多人,游擊隊1萬余人,地方自衛隊3萬多人,壯大了紅軍的力量。
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使紅三軍結束了較長時間無根據地的游擊狀態,有一個穩定的地區進行休息、整頓和壯大紅軍,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為湘鄂川黔根據地的開辟發展了武裝力量,積累了在少數民族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的經驗。
“這里記載著紅三軍走出逆境、轉危為安的歷史,是中央紅軍實現戰略轉移的歷史見證,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和發展紅色旅游的勝地。自2009年對外開放以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已累計接待游客達100萬人次。”館長張擁軍向記者一行介紹說。
在了解了紅三軍當年在這里創建紅色根據地的原因后,媒體記者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肅然起敬。如今的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已成為全縣黨員干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錘煉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