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湖南文化改革答卷: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

2016-11-0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學偉:十八大以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成為衡量改革含金量的一把重要標尺。 那么老百姓的“獲得感”來源于哪里?顯然,“獲得感”來自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闊步邁進,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節目真好看,沒想到咱家的故事搬上了戲臺子。”75歲的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村民龍德成,這位曾與習總書記交談過的“明星大娘”樂呵呵地說道。和龍大娘一樣,在過去的兩年里,湖南的普通百姓坐上評委席當起了舞臺藝術觀眾評委,自己的涂鴉作品進了高大上的展廳。這是近日記者在湖南調研時,感受的湖南的文化事業,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交出了一份為發展助力、讓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近年來,湖南文化戰線突出“一條主線”,即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于文化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為主線,同時抓好文藝創作、文化民生、文化產業和文化保護“四大攻堅戰”。

  讓老百姓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態享受文化成果,實實在的感受到“文化獲得感”,湖南省文化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目標意識和工作導向十分鮮明。由此帶來的變化就是老百姓從文化事業發展中,感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

  一、“獲得感”來源于“文化”供給的豐富多彩

  文化不同于經濟的地方在于,文化產品除了具有商品經濟屬性,還有意識形態屬性和公共品屬性,因此文化供給側改革,除了要去庫存、補短板,同時還要通過要提高人民素養、引導文化需求。因此,提供什么樣的文化?十分重要。

  今年7月,湖南有12臺大型湘戲劇目在首都各大劇院上演。獨具湘味的作品,受到首都觀眾的熱情追捧,中宣部劉奇葆同志也出席觀看了湘劇《月亮粑粑》。舞劇《桃花源記》、漢劇《孟姜女傳奇》、花鼓戲《齊白石》等劇目,可謂“湘戲晉京、好戲連臺”,成為了湖南新的文藝名片。僅今年湖南就有44個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扶持項目,全國排名第六。

  去年第五屆湖南藝術節展演31臺大型劇目、18個小戲和252項群文活動,開啟了“群眾演、演群眾、演給群眾看”的模式,通過網絡直播,為線上線下5000多萬觀眾提供了一場藝術盛宴,還舉辦了湖南省首臺電視戲曲春晚“百花爭春”。作品貼近百姓,比如反映山區教師堅守崗位、無私奉獻的湘劇《月亮粑粑》,表現小人物行大仁義的花鼓戲《我叫馬翠花》,大型舞劇《桃花源記》等重點劇目列入國家藝術基金重點扶植項目和第十五屆文華獎初評。

  為解決基層劇團少、劇場少、老百姓看戲難的問題,近年來,湖南省財政投入近1億元對省級文藝院團和23個地方院團排演場所進行修繕和新建,各市州新建一批市級音樂廳(劇院)。從今年起到2020年實現實施“一縣一劇場”建設工程,推動農村建設小戲臺,解決基層無演出劇場的問題。2013年啟動的“雅韻三湘”高雅藝術普及計劃開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下農村演出538場。近年來共完成“送戲下鄉·演藝惠民”演出活動52291場,極大地緩解了基層群眾看戲難的問題。今年還推出首屆“懷素杯”書法雙年展、“芙蓉獎”評選活動,創新實施“送戲曲進萬村、送書畫進萬家”活動,逐步實現了“一村一年一戲”,讓文藝惠及更多群眾。

  二、“獲得感”來源于不斷完備的文化設施建設

  2013年長沙以總分居全國第二,中部第一的成績成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近年來,湖南掀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新高潮。省博物館改擴建、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新校區搬遷、湖南省圖書館新館的籌建等都在有序推進。全省14個市州“三館”項目(博物館、圖書館和文化館),新建成和正在建設的11個,立項準備開工的20個,今明兩年還將在全省建成690個村級文化小廣場示范點。

  據2015年數據統計,全省文化館評估定級上等級文化館數量達120個,排名全國第5位;全省公共圖書館機構數137個,排名全國第7位;全省藝術表演團體平均每團演出242場,全國排名第2位;博物館參觀人數達4758萬人次,全國排名第4位。

  文化設施的建設,提高了群眾參與文化生活的積極性。已舉辦3屆的“歡樂瀟湘”群眾文藝匯演堅持群眾性、公益性、普惠性原則,群眾唱主角,草根當明星。經過半年的層層選拔,15個由老百姓自創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登上2016年“歡樂瀟湘”全省群眾文藝匯演優秀節目展演的舞臺。湖南省領導杜家毫、許達哲、李微微與干部群眾代表觀看演出。這項活動成為湖南省近年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群眾文化活動。今年3月以來,活動已吸引30多萬群眾競相登臺,800多萬百姓熱情觀演。

  目前,湖南先后有三批城市參加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長沙經驗推廣后,岳陽、衡陽已通過第二批創建驗收,株洲、郴州進入第三批創建行列。其中,株洲市將“鄉村大舞臺”建設納入市政府民生100工程,作為一個響亮的區域文化品牌走向全國。

  與國家級示范區創建同步,湖南全面啟動了14個縣市區省級示范區創建工作。三、“獲得感”來源于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

  近年來,湖南啟動了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承載著湖湘文脈和靈魂的湖湘文化“老家底”越來越多了。目前,湖南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大遺址7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2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3處,省級文保單位862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18個,國家級傳承人76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省級項目202個,市級項目894個,縣級保護項目2706個。

  傳承“湖湘記憶”,讓人民群眾更好地感知遺產、認識遺產、熱愛遺產,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來自覺加入到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湖南省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資源開發特色文化產品,其文創產品庫涵蓋17個系列,產品超過300種。代表性產品馬王堆養生枕以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為依據,參照出土文物中的醫簡、帛書、帛畫等研究成果研發而成。湘西龍山里耶秦簡博物館建立6年來,圍繞3.7萬余枚秦簡開發出書簽、水晶鎮紙、絲巾、餐具等20多種文創產品,讓富有文化品位、傳承文明的文創產品進入尋常百姓家,滿足了公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愿望。又如,湘繡、湘瓷以及印染、雕刻、竹藝、織錦等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與創意設計跨界融合后也變得更加時尚,煥發新魅力。

  堅持“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將傳統戲劇與動漫相結合,“學員體驗大課堂”和“師資培訓小課堂”相結合,開展戲劇動漫進校園活動386次,使省內外251所小學的近30萬名小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傳統戲劇的獨特魅力,消除了青少年與傳統戲劇的距離感,實現了戲劇教學的可持續性,被教育專家譽為“湖南模式”。 四、“獲得感”來源于文化的精準脫貧。 “文化扶貧”要實現物質和素質雙提升,使貧困地區的老百姓生活更美好。

  2012年,隨著老司城遺址申遺步伐的加快,在外打工的魏明富夫妻回到老司城,在周家灣自家門口賣起了米豆腐,日子過得平淡如水。

  2013年8月,村里利用晚飯后的時間辦起了民族文化培訓班,有音樂特長的魏明富與30多個村民在老師的指導下,跳起了擺手舞、毛古斯舞,吹木葉……

  2015年,魏明富被列為州級毛古斯舞傳承人,擺手舞、打溜子、攔門酒、吹木葉、唱山歌、祭祖、升龍鳳旗等,他樣樣精通。

  永順老司城遺址申遺,按照“原生態、原遺址、原文化、原居民”原則,投入資金1.2億元,不僅使遺產地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也讓他們掌握了脫貧致富的“一技之長”,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申遺成功后,老司城人的日子更幸福了。可以說,文物保護拉通了一條精準扶貧的“快速道”。2015年7月永順老司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填補了湖南在“世界文化遺產上的空白”。綏寧縣上堡侗族村寨在申遺工作推進過程中,使貧困戶獲得實惠,村民年平均收入從申遺前的1250元增加到現在的5300元。在通道縣,申遺加速當地“文化經濟熱”的形成,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面,2015上半年全縣接待游客13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3億元,在涉文招商引資方面,共引進24個項目,引進資金14億余元。

  今明兩年湖南將在貧困地區建設688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讓村民們有書可看、有臺可舞,日子更有奔頭。同時,為貧困縣縣級文化館配送流動文化車,使送文化的過程不再是“人在囧途”,文化工作者愿意“常回來看看”。通過“百千萬人才工程”,借助國家級藝術院校和省藝術職業學院、省委黨校等教育基地,將貧困地區文藝人才納入培訓計劃中,為文化扶貧找好接棒人。2015年,全省文化文物類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貧困地區占到了50.8%。 五、“獲得感”來源于健康的文化消費。 在長沙音樂廳建成之初,曾有人擔心高雅音樂在長沙這個“娛樂之都”會“水土不服”。然而,運營半年來,月均演出超過20場,平均上座率達到了90%以上。

  今年6-7月份,全省組織開展的文化市場執法交叉暗訪結果顯示,上半年全省文化市場秩序總體平穩,網吧違規接納未成年人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健康的文化消費多了,文化市場環境好了,群眾的文化選擇越來越多了,文化產業已逐漸成為湖南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據統計核算,2015年全省文化和創意產業增加值約1714.12億元,同比增長13.2%,占GDP的比重達到5.9%。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湖南連續3年進入全國文化產業發展十強。2016年上半年,全省文化和創意產業上半年實現增加值925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與去年持平。規模(限額)以上文化和創意產業總產出1684.15億元,同比增長10.7%。

  湖南省文化廳長李暉深有感受的說,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新常態下,唯有認真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才能讓改革紅利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最廣泛的認同、擁護和支持,獲得最持久、最深厚的動力。對此,文化工作者,責無旁貸。(湖南省對外經濟文化促進會副會長 唐學偉)

  湖南文化改革答卷: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

  【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學偉:十八大以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成為衡量改革含金量的一把重要標尺。 那么老百姓的“獲得感”來源于哪里?顯然,“獲得感”來自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闊步邁進,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節目真好看,沒想到咱家的故事搬上了戲臺子。”75歲的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村民龍德成,這位曾與習總書記交談過的“明星大娘”樂呵呵地說道。和龍大娘一樣,在過去的兩年里,湖南的普通百姓坐上評委席當起了舞臺藝術觀眾評委,自己的涂鴉作品進了高大上的展廳。這是近日記者在湖南調研時,感受的湖南的文化事業,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交出了一份為發展助力、讓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近年來,湖南文化戰線突出“一條主線”,即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于文化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為主線,同時抓好文藝創作、文化民生、文化產業和文化保護“四大攻堅戰”。

  讓老百姓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態享受文化成果,實實在的感受到“文化獲得感”,湖南省文化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目標意識和工作導向十分鮮明。由此帶來的變化就是老百姓從文化事業發展中,感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

  一、“獲得感”來源于“文化”供給的豐富多彩

  文化不同于經濟的地方在于,文化產品除了具有商品經濟屬性,還有意識形態屬性和公共品屬性,因此文化供給側改革,除了要去庫存、補短板,同時還要通過要提高人民素養、引導文化需求。因此,提供什么樣的文化?十分重要。

  今年7月,湖南有12臺大型湘戲劇目在首都各大劇院上演。獨具湘味的作品,受到首都觀眾的熱情追捧,中宣部劉奇葆同志也出席觀看了湘劇《月亮粑粑》。舞劇《桃花源記》、漢劇《孟姜女傳奇》、花鼓戲《齊白石》等劇目,可謂“湘戲晉京、好戲連臺”,成為了湖南新的文藝名片。僅今年湖南就有44個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扶持項目,全國排名第六。

  去年第五屆湖南藝術節展演31臺大型劇目、18個小戲和252項群文活動,開啟了“群眾演、演群眾、演給群眾看”的模式,通過網絡直播,為線上線下5000多萬觀眾提供了一場藝術盛宴,還舉辦了湖南省首臺電視戲曲春晚“百花爭春”。作品貼近百姓,比如反映山區教師堅守崗位、無私奉獻的湘劇《月亮粑粑》,表現小人物行大仁義的花鼓戲《我叫馬翠花》,大型舞劇《桃花源記》等重點劇目列入國家藝術基金重點扶植項目和第十五屆文華獎初評。

  為解決基層劇團少、劇場少、老百姓看戲難的問題,近年來,湖南省財政投入近1億元對省級文藝院團和23個地方院團排演場所進行修繕和新建,各市州新建一批市級音樂廳(劇院)。從今年起到2020年實現實施“一縣一劇場”建設工程,推動農村建設小戲臺,解決基層無演出劇場的問題。2013年啟動的“雅韻三湘”高雅藝術普及計劃開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下農村演出538場。近年來共完成“送戲下鄉·演藝惠民”演出活動52291場,極大地緩解了基層群眾看戲難的問題。今年還推出首屆“懷素杯”書法雙年展、“芙蓉獎”評選活動,創新實施“送戲曲進萬村、送書畫進萬家”活動,逐步實現了“一村一年一戲”,讓文藝惠及更多群眾。

  二、“獲得感”來源于不斷完備的文化設施建設

  2013年長沙以總分居全國第二,中部第一的成績成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近年來,湖南掀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新高潮。省博物館改擴建、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新校區搬遷、湖南省圖書館新館的籌建等都在有序推進。全省14個市州“三館”項目(博物館、圖書館和文化館),新建成和正在建設的11個,立項準備開工的20個,今明兩年還將在全省建成690個村級文化小廣場示范點。

  據2015年數據統計,全省文化館評估定級上等級文化館數量達120個,排名全國第5位;全省公共圖書館機構數137個,排名全國第7位;全省藝術表演團體平均每團演出242場,全國排名第2位;博物館參觀人數達4758萬人次,全國排名第4位。

  文化設施的建設,提高了群眾參與文化生活的積極性。已舉辦3屆的“歡樂瀟湘”群眾文藝匯演堅持群眾性、公益性、普惠性原則,群眾唱主角,草根當明星。經過半年的層層選拔,15個由老百姓自創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登上2016年“歡樂瀟湘”全省群眾文藝匯演優秀節目展演的舞臺。湖南省領導杜家毫、許達哲、李微微與干部群眾代表觀看演出。這項活動成為湖南省近年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群眾文化活動。今年3月以來,活動已吸引30多萬群眾競相登臺,800多萬百姓熱情觀演。

  目前,湖南先后有三批城市參加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長沙經驗推廣后,岳陽、衡陽已通過第二批創建驗收,株洲、郴州進入第三批創建行列。其中,株洲市將“鄉村大舞臺”建設納入市政府民生100工程,作為一個響亮的區域文化品牌走向全國。

  與國家級示范區創建同步,湖南全面啟動了14個縣市區省級示范區創建工作。三、“獲得感”來源于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

  近年來,湖南啟動了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承載著湖湘文脈和靈魂的湖湘文化“老家底”越來越多了。目前,湖南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大遺址7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2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3處,省級文保單位862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18個,國家級傳承人76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省級項目202個,市級項目894個,縣級保護項目2706個。

  傳承“湖湘記憶”,讓人民群眾更好地感知遺產、認識遺產、熱愛遺產,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來自覺加入到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湖南省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資源開發特色文化產品,其文創產品庫涵蓋17個系列,產品超過300種。代表性產品馬王堆養生枕以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為依據,參照出土文物中的醫簡、帛書、帛畫等研究成果研發而成。湘西龍山里耶秦簡博物館建立6年來,圍繞3.7萬余枚秦簡開發出書簽、水晶鎮紙、絲巾、餐具等20多種文創產品,讓富有文化品位、傳承文明的文創產品進入尋常百姓家,滿足了公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愿望。又如,湘繡、湘瓷以及印染、雕刻、竹藝、織錦等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與創意設計跨界融合后也變得更加時尚,煥發新魅力。

  堅持“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將傳統戲劇與動漫相結合,“學員體驗大課堂”和“師資培訓小課堂”相結合,開展戲劇動漫進校園活動386次,使省內外251所小學的近30萬名小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傳統戲劇的獨特魅力,消除了青少年與傳統戲劇的距離感,實現了戲劇教學的可持續性,被教育專家譽為“湖南模式”。 四、“獲得感”來源于文化的精準脫貧。 “文化扶貧”要實現物質和素質雙提升,使貧困地區的老百姓生活更美好。

  2012年,隨著老司城遺址申遺步伐的加快,在外打工的魏明富夫妻回到老司城,在周家灣自家門口賣起了米豆腐,日子過得平淡如水。

  2013年8月,村里利用晚飯后的時間辦起了民族文化培訓班,有音樂特長的魏明富與30多個村民在老師的指導下,跳起了擺手舞、毛古斯舞,吹木葉……

  2015年,魏明富被列為州級毛古斯舞傳承人,擺手舞、打溜子、攔門酒、吹木葉、唱山歌、祭祖、升龍鳳旗等,他樣樣精通。

  永順老司城遺址申遺,按照“原生態、原遺址、原文化、原居民”原則,投入資金1.2億元,不僅使遺產地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也讓他們掌握了脫貧致富的“一技之長”,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申遺成功后,老司城人的日子更幸福了。可以說,文物保護拉通了一條精準扶貧的“快速道”。2015年7月永順老司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填補了湖南在“世界文化遺產上的空白”。綏寧縣上堡侗族村寨在申遺工作推進過程中,使貧困戶獲得實惠,村民年平均收入從申遺前的1250元增加到現在的5300元。在通道縣,申遺加速當地“文化經濟熱”的形成,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面,2015上半年全縣接待游客13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3億元,在涉文招商引資方面,共引進24個項目,引進資金14億余元。

  今明兩年湖南將在貧困地區建設688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讓村民們有書可看、有臺可舞,日子更有奔頭。同時,為貧困縣縣級文化館配送流動文化車,使送文化的過程不再是“人在囧途”,文化工作者愿意“常回來看看”。通過“百千萬人才工程”,借助國家級藝術院校和省藝術職業學院、省委黨校等教育基地,將貧困地區文藝人才納入培訓計劃中,為文化扶貧找好接棒人。2015年,全省文化文物類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貧困地區占到了50.8%。 五、“獲得感”來源于健康的文化消費。 在長沙音樂廳建成之初,曾有人擔心高雅音樂在長沙這個“娛樂之都”會“水土不服”。然而,運營半年來,月均演出超過20場,平均上座率達到了90%以上。

  今年6-7月份,全省組織開展的文化市場執法交叉暗訪結果顯示,上半年全省文化市場秩序總體平穩,網吧違規接納未成年人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健康的文化消費多了,文化市場環境好了,群眾的文化選擇越來越多了,文化產業已逐漸成為湖南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據統計核算,2015年全省文化和創意產業增加值約1714.12億元,同比增長13.2%,占GDP的比重達到5.9%。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湖南連續3年進入全國文化產業發展十強。2016年上半年,全省文化和創意產業上半年實現增加值925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與去年持平。規模(限額)以上文化和創意產業總產出1684.15億元,同比增長10.7%。

  湖南省文化廳長李暉深有感受的說,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新常態下,唯有認真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才能讓改革紅利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最廣泛的認同、擁護和支持,獲得最持久、最深厚的動力。對此,文化工作者,責無旁貸。(湖南省對外經濟文化促進會副會長 唐學偉)

[责任编辑:湖南管理员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