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旅游攻略

祈福圣地炎帝陵 養生天堂神農谷

2016-12-23
来源:香港商報

革命圣地

  【香港商報訊】記者趙啟東 唐勇平 齊寧 通訊員劉洪文 報道 : 湖南炎陵縣原名酃縣,始建于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 地處湘東南邊陲,井岡山西麓,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更名為炎陵縣。

  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炎帝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炎陵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朱德在這里進行了第一次會師(十都鎮萬壽宮)、第一次連隊建黨(水口鎮葉家祠)、第一次插牌分田(中村鄉道任村)、第一次給部隊集中上政治課(中村鄉八擔丘)等一系列首創性革命實踐活動。全縣至今保存完整的紅軍標語339條,全國首家紅軍標語博物館2011年建成開館。

  炎陵生態優美,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83.55%,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居湖南省第一,是休閑養生的福地。炎陵是中國優質黃桃之鄉、中國特色竹子之鄉。炎陵是是全國最美生態旅游示范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旅游名縣,2015年獲評“中國生態魅力縣”。

炎陵黄桃——方弘摄.jpg

  神州第一陵——炎帝陵

  炎帝陵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安寢于此。炎帝陵被海內外炎黃子孫尊奉為“神州第一陵”。

  炎帝陵的入口闕門廣場是仿漢代建筑的三重闕,是規格最高的皇城闕。炎帝陵闕門高達17.09米,是迄今為止全國最高的仿古建闕門,被譽為“中華第一闕”。

百龍祭祖

  炎帝陵最大的廣場——公祭廣場。炎帝陵祭祀始于漢唐,盛于宋,頻于明清,自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趙匡胤創“肖像而祀,三歲一舉”的朝廷御祭“常例”以來,有祭文可考的大型祭祀活動已達500多次。2006年3月,炎帝陵祭典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又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

  公祭廣場正前方是神農大殿,建于2002年,屬典型的仿明清皇宮建筑,采用了中國古代九大屋頂結構中最高規格的重檐廡殿頂皇宮建筑風格,屋頂四角飛檐,每個角上都有龍生九子的造型,寓意著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神農大殿”匾額題字是書法家沈鵬書寫。

  神農大殿主殿里供奉的是高達9米,重達399噸的炎帝石雕圣像,它是根據傳說中炎帝神農氏農神的形象創作而成的。雕像兩邊鐫刻著全國著名書法家李鐸先生親筆題寫的對聯:到此有懷崇始祖,問誰無愧是龍人。

炎帝大殿

  神農大殿內的神農八大功績圖,展示了炎帝一生的主要功績。始做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弦木為弧,剡木為失;作陶為器,冶制斤斧;日中為市,首辟市場;練絲為弦,發明音樂;織麻為布,制作衣服;建屋造房,臺榭而居。炎帝神農氏教民耕播,相土停居,積土為臺,造屋為榭,風雨不能襲,寒暑不能傷,令人有所趨避。于是人們逐步告別漁獵穴居生活,進入農耕定居時代。

宜居樂地

  天下客家是一家

  隔山隔水難隔心,天下客家一家親。炎陵是一個值得愛的地方,這里除了有炎帝陵之外,全縣有80%的客家人,也讓世界華人心之向往。炎陵保存著完整的客家文化,讓每一個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倍感親近。

  客家人是中華民族中的重要一支,原居于中原大地廣闊的河洛(黃河、洛水)流域。炎陵多山,自明清以來,在這重巒疊嶂中,生息繁衍著從粵、贛、閩各省輾遷而來的“客家人”。 現在,炎陵縣有20萬常住人口,其中16萬多系客家人,可以說,客家人早已是客居炎陵不是“客”了。

  客家人大量集聚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為炎陵客家文化的保存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炎陵的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還始終保持著獨特的客家語言及眾多的客家風俗。

  客家話是漢族語言中古老而又保存較完整的一支語系。《詩經》中詩歌的用韻和唐詩、宋詞中的用韻隨處可見客家方言的語音特征,因此客家話有古代漢語“活化石”之稱。在炎陵,客家人都使用自己的語言。炎陵的客家人遵守‘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的信條。

  在炎陵縣的廣闊山鄉,至今傳唱著2000余首客家山歌。2006年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神農谷大門

  神農谷,風景這邊獨好

  炎陵,這片神話般的土地,歷經了滄海桑田的變幻,衍育了光輝燦爛的炎帝文化,也贏得了大自然的回饋。

  毗鄰井岡山的神農谷,翠綠的森林植被、絢麗多姿的奇花異草、千姿百態的山崖瀑布和清新舒適的空氣薈萃為人間仙境,這里的負氧離子含量居亞洲第一。

  與神農谷一脈相連的“小廬山”——大院農場,峰回路轉、曲徑通幽、四季怡人。藏于深閨的東風梯田如彩練當空、明鏡蘊玉。清純秀麗的洣水河,如詩如畫的梨樹洲,充滿神奇氣息的瑤家“女兒國”九山,縹緲若仙的湖南最高峰神農峰(酃峰)以及與古老神話、傳說緊密相連的湘山、金紫仙、婆婆仙、天河仙、鐵瓦仙、八面山等眾多名山,為炎陵山水增加了無限風采。

生態寶地

  得益于這片好山好水,炎陵這顆璀璨的“綠色明珠”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2014年,炎陵縣以“物種倉廩,酃峰桃源”的美譽入選“中國深呼吸小城榜10佳”,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縣級城市”。2015年獲評“中國生態魅力縣”, 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獲評“中國森林氧吧”。

  盛世華年起東風。今天,古老的炎陵日新月異,美麗的炎陵煥發風采,承載著中華民族“尋根”之思的炎陵正打開山門,敞開心門,向全球華人發出世紀之約。

高山濕地草甸

  全域旅游助推經濟騰飛

  近年來,炎陵縣精心整合,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積極構建“一心一環三大板塊”旅游大格局,“一心”,即以縣城為核心區;“一環”,即由縣旅游環線串聯境內核心旅游資源,構建全景旅游環線;“三大板塊”,即打造以炎帝陵為核心的祭祖祈福板塊,以神農谷為核心的養生度假板塊,以旅游環線紅色景點為標志的紅色體驗板塊。致力打造“山水園林旅游城市”,以“山”展現秀美,以“水”展示靈性,以“園”提升品位,以“林”純凈空氣,以“旅游”拉動經濟,在縣域崛起的道路上愈走彌堅。

  隨著“三高一鐵”拉通,天塹變通途,炎陵區位優勢愈加明顯,一條集愛國主義教育、自然風光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尋根謁祖等多種高品位旅游產品于一體的黃金旅游線路逐步形成。

  2016年2月,炎陵縣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62個創建單位之一。炎陵縣委、縣政府全局謀化、全面建設、全業融合、全民參與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成立了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

  為進一步提升旅游發展品質,該縣強力推進炎帝陵國家5A級景區創建、神農谷景區提質改造工程、紅軍標語博物館改造、洣泉書院修繕、湘山公園景區、酃峰景區、筆架峰景區、大院景區與梨樹洲景區綜合開發,策劃包裝了中華姓氏文化園、大院景區、金紫峰景區、水口革命遺址群、中村瑤族生態民俗文化園、大院森林康養基地、水上樂園、汽車營地、客家風情小鎮等旅游項目,啟動了“神奇湘東”文化旅游精品線路旅游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和旅游智慧系統及標識標牌系統建設。

  全業融合,引領旅游產業升級。推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旅游+”。旅游+農業,引導農民種植黃桃、茶葉、高山蔬菜等特色農產品,發展觀光農業,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霞陽鎮、龍溪鄉、中村瑤族鄉等鄉鎮發展黃桃產業,打造黃桃基地。旅游+文化,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炎帝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丙申年炎帝陵祭祖典禮成功舉行,大型音樂舞蹈情景劇《炎帝》成功首演,舉辦了桃花節和千人包艾葉米果等民俗文化活動,聯辦了“羅霄放歌”湘贛邊界文化惠民聯袂巡演活動。旅游+體育,成功舉辦2016年“中國體育彩票”全國新年群眾登高健身暨湖南省體育系統登山比賽等活動。旅游+美麗鄉村,結合美麗鄉村及旅游扶貧建設,大力發展特色民宿、旅游風情小鎮、歷史文化村落、養生休閑山莊、鄉村度假客棧、農家樂等新型鄉村生態旅游。旅游+生態康養,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抓好金色年華休閑養老公寓、中醫藥文化紀念館、大院森林康養基地等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健康養生產業。旅游+扶貧,全力抓“七個一批、六大工程”,以發展旅游為抓手,以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契機,堅決摘“窮帽”、精準拔“窮根”、真心結“窮親”,打贏扶貧攻堅戰。編制了旅游扶貧規劃,出臺了鄉村旅游扶貧實施方案;將梨樹洲村、湖田村等39個村納入了國家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建設;篩選了一批旅游資源較好的村納入全域旅游示范區服務站點建設,完善了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將洋歧畬族村等5個村納入了神奇湘東精品路線建設;對農家樂從業人員進行了專業培訓,以提高接待服務水平和質量。

  全民參與,共享全域旅游發展成果 造全民創建全域旅游的氛圍。通過旅游環線公路建設改造、村級基礎設施建設等,既打造全域旅游軟硬環境,也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廣大群眾共享全域旅游發展成果。

[责任编辑:湖南管理员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