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黃慶松報道:“這裏是我們平時經常來的地方,不僅能休閑娛樂,還能在曆史氛圍中陶冶情操,我覺得非常好。”1月1日上午,春風送暖,豔陽高照,記者在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廣場上看到,不少市民來到這裏參觀三線博物館的曆史建築,並在廣場上休閑散步。據悉,當天共接待市內外遊客6000餘人次,遊客人數達到平時的10倍。
據了解,“三線建設”是從1964年開始,因國家戰略需要,中央決定在“三線”地區展開規模巨大的建設,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次重大經濟戰略調整。在曆時17年的大三線建設中,數百萬建設者齊心協力、艱苦奮鬥,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我國的戰略後方基地。在三線建設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和價值追求。
六盤水是“三線建設”西南地區的主戰場,重要的煤炭基地、鋼鐵基地,是“三線建設”滾滾浪潮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既有著深厚而豐富的三線文化底蘊,更是三線精神的傳承者、傳播者、弘揚者。飲水思源,鍾山區作為六盤水的中心城區和城市核心,在今天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後發趕超、跨越發展、率先小康的曆史使命中,正是憑著“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三線精神的激勵,不斷解放思想、不斷開拓進取、不斷勇攀高峰,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一個又一個燦爛的輝煌!也正是對三線精神的傳承,對三線文化的挖掘,鍾山區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之源,文化之根,為“跳出煤、超越煤”,實現轉型發展、跨越發展,打造現代特色都市找到了路徑。
貴州省三線建設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個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分有室內場館和室外文化廣場兩個區域,文化廣場包括了當年彭德懷指揮三線建設的辦公遺址、三線建設指揮部、縣委樓、陸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機車、機械設備等曆史文物;館內收藏了三線建設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曆史文獻、圖片等,並通過微縮場景再現了當時的生產生活場景。
2016年,三線建設博物館啟動了增館擴容工作,新建三線工業體驗館4200平方米,目前布展已全面完成,建成了衍生品展銷中心、工廠體驗區、雕塑展示區、職工食堂、新華書店、供銷社、郵局以及演播廳等展區。
1月1日上午,天氣晴朗,一位正在三線建設博物館內參觀的市民劉先生對記者介紹說,我家就在這附近,只要天氣好我都會帶著小孩來這裏走一走看一看,這裏不僅環境好,而且還特別有文化氛圍,在這裏內心會感覺到特別地寧靜。同時,我希望我的小孩能從小接受一下這種三線教育,讓他從小就學會什么是艱苦奮鬥,對他將來的成長有好處。
“三線建設,不僅給六盤水市確立了四大產業支柱,開啟了現代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也是六盤水現代文明的起點,而且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三線建設者的後代,重溫六盤水的三線建設曆史,不忘父輩艱辛,在工作中發揚三線精神,為國家能源原材料保障作出了突出貢獻,為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積蓄了強大能量。”一位在現場遊玩的企業職工熱情的向記者介紹說。
年近古稀的遊人唐守福是首鋼水鋼退休職工,他帶著老伴參觀結束後告訴記者,作為“三線”政策孕育出來的企業的退休職工,實在難舍“三線”情結,這是他第六次前來參觀了。每次參觀後都很受感動,希望更多年輕人多來參觀,了解“三線建設”的情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發揚“三線人”的創業精神,努力建設小康社會。
據參與建設的老工人介紹,當年,國家通過火車將一批批重要機械、大型設備和大量的建設者拉進六盤水。共有10多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民工走進這個深山中支援建設。按照他們的說法,六盤水就是一個用火車拉進來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