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麗江展開扶貧攻堅戰

2017-01-06
来源:香港商報

當今中國,為了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正在進行一場史無前列的扶貧攻堅戰,有著474萬貧困人口的雲南也是如此。作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雲南省麗江市有著令人豔羨的旅游資源和發育良好的旅游市場。然而,光鮮背后有憂愁,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交通教育等基礎設施的滯后、發展緩慢的經濟社會等先天因素制約,使麗江仍然存在著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問題。

為了125萬人的共同富裕,為了全面實現小康,麗江動員社會各個方面力量,整合各個方面資源,群策群力,發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扶貧攻堅戰,推動麗江經濟、社會全面而深刻的變革。香港商報記者 張興明 金恆源

易地扶貧搬遷改善環境

2015年9月的一場特大洪災,導致麗江市華坪縣中心鎮田坪村全村14個組1548人受災,造成4人遇難,4人失踪,民房倒塌13戶、嚴重受損62戶、一般受損130戶。洪災的發生,不僅讓當地群眾失去了住所,還致貧更深,田坪村成為了華坪縣扶貧攻堅的目標之一。

今年4月,記者來到田坪村一組一個位於半山坡的民居集中恢復重建點。只見30多戶在建新房,每戶建房占地約200平方米,統一規劃建設為二層小樓房,水泥澆灌的屋頂,鋁合金的門窗。民房間,施工隊或打石作業、或基礎開挖,一些村民也加入到了施工隊伍當中,義務投工投勞,協助施工人員放線、丈量等,積極建設新家園,現場機聲隆隆,人們來往穿梭,忙碌奔波。

在現場駐村扶貧的中心鎮黨委書記陳古量說:「田坪村、拉畢村是受災最嚴重的兩個地方,田坪安排了一個集中安置點,拉畢是兩個。除集中安置點外,分散安置點則是根據受災戶房屋受損情况,分沿基重建、搬遷重建和修復加固3種方式安置。」

為幫扶受災群眾災后重建,中心鎮14位領導班子,123名干部職工全部參與災后安置點的建設,所有人在3個月的時間里全部駐村睡工地,幫群眾協調解決建房過程中的土地、水電、資金等問題。很多駐村扶貧的工作人員,自扶貧安置以來,不分白天黑夜的加班,只有春節才回家與家人團聚過。和田坪村的部分民房受災相比,位於永勝縣期納鎮的半河村則整村受到泥石流的影響,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較差。全村101戶344人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

去年扶貧安居近千戶

期納鎮黨委書記王素菊介紹:「半河村是典型的僳僳族聚居的村落,對半河村進行整村推進,易地扶貧,將他們搬遷到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生態環境優越的中所村進行安置,地質穩固,水電路通信建設方便,工程建設投入少,這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的生存與發展和脫貧致富問題。」

距易地搬遷安置現場還有一段距離,記者就看到了整個工地上瀰漫著飛揚的黃灰,施工隊在忙著開挖地基,運輸建材的車輛來去交錯,一些進度快的地塊上,建築工人們在搭建鋼結構,澆築混凝土,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工地現場,駐村扶貧工作隊的隊員分布在各個在建的點上,不停地來回奔波著。

李貴華是半河村安置戶之一,當天來到施工現場查看他的新房位置和工程進度,不時地幫工人搬磚運水。談到新房年底完工時,他面露喜色:「我對政府的安置住房很滿意,家里四口人,兩個小孩在期納鎮上讀書,每次小孩回家都要行8、9公里的路,路還不好走。現在從新房到學校,就只有2、3公里了。」

田坪村和半河村只是麗江千千萬萬實施了易地搬遷、安居工程、美麗鄉村建設的村落的冰山一角,記者現場到,寧蒗彝族自治縣紅橋鄉紅橋村委會老街子村民小組、玉龍縣黎明鄉黎明村委會的海立子村民小組、華坪縣通達鄉維新村1組、永勝縣仁和鎮高寨村委會等的村落也正在同樣的如火如荼的開展著。

麗江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脈東部,雲南省西北部,是一個集「山區、民族、偏遠、貧困」為一體的地級市。山區半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6%,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7%。下轄1區4縣中,寧蒗彝族自治縣和永勝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是省級貧困縣。山區為主的地形,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澇等自然災害也較多,扶貧首先直面的問題就是貧困山區群眾的生存居住環境的改善。

麗江將易地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與縣域經濟發展項目相結合,僅2015年,就實施易地扶貧開發850人,實施扶貧安居工程934戶,預計建成安居房7.4萬平方米。

基建設施推大扶貧格局

今年年初,麗江市委書記羅杰在麗江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表示,麗江脫貧攻堅的總目標,就是到2020年,實現兩個確保:現行標準下12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如期全部摘帽。

脫貧奔小康,不僅是短期資金流投入,讓群眾得到直接經濟利益,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就行了,而是要防治貧困反彈,從持續發展和經濟格局的長遠視角看待扶貧。完善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地方社會經濟謀發展和升格局的基礎和前提。

玉龍縣麗江至香格里拉鐵路文筆峰隧道施工現場,十幾台挖機不停作業,正在開挖路基,運輸渣土的車輛排成了一條長龍,在工地環繞,駛進駛出。山坡上,工人正在澆築綠化帶混凝土網格,有的在扎鋼筋的,有的在挑混凝土的。走到隧道口,工人們操作機械設備的、銲接鋼材的、搭平台的、測繪的,也隨處可見。

「進藏路線」預2020年完工

麗香鐵路是中國「進藏路線」里第二條進藏鐵路滇藏鐵路中雲南段的一部分,線路連接大麗鐵路,并通過該鐵路和廣大鐵路與成昆鐵路相聯,總投資105﹒62億元,預計2020年完工。麗香鐵路完全貫通后,將緊密地把麗江、迪慶兩個旅游熱點地區連接起來,還將提升從麗江到昆明、廣州、成都的旅游大通道建設。

參與該項目的施工方中鐵二十一局項目生產副經理王建恆有稱:「項目附近就是拉市海風景區,出於環保的考慮,沒有采用大型設備,同時由於施工地形复雜,只能采用單口掘進的方式,這就使施工難度變大,施工進度較慢。」

為保證工程品質和工程進度,項目部架子一隊隊長王建海、技術主管李代強、技術員姚呂清,每天都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大部分時間在施工現場值班,從開挖支護到初期噴錨,從仰拱施工到二次襯砌,從安全品質到圍岩測量,從施工組織到工序銜接,他們都親自盯控。一年多來,連春節都在工地度過。

建文體中心帶動周邊經濟

另外,華坪縣建設文化體育中心就是文化扶貧的項目之一。該項目從2013年10月開始實施,占地112畝,概算總投資1.3億,主要實施體育館、游泳館、體育場、室外體育場、室內健身中心和文化館等設施建設。項目現場,各場館建設井然有序,遠處體育館的看台席已建設完成,中心球場正在修整平復。近處的游泳館,水池也已基本挖好,正在進行澆築加固。

華坪縣委宣傳部部長馬湘介紹,扶貧經費本就緊張,還要建文體中心,因為這是民生工程,項目建成后,不僅可以豐富全縣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而且有利於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進城市發展,從而帶動周邊經濟。「市委宣傳部補貼226萬,其中設計經費106萬,貸款1400萬,省政府補貼700萬,其餘的資金以多種方式籌集解決。」

為確保工程品質和進度,以及資金的籌措和使用,華坪縣委縣政府部分班子成員和干部職工組成了工程指揮部,駐在工地,成立4個工作小組,分別由一位領導擔任小組負責人,對應挂鉤游泳館、體育場、文化館和觀演廳。

華坪縣文廣局倪禮彬局長對文體中心的建設有更清晰的規劃。他說:「文體中心建成后,將擁有麗江市首個達到國際比賽標準的游泳館,擁有能承擔國際賽事的8跑道體育場。以此為華坪的文化輻射中心,開發華坪的文化旅游,打造城市綜合旅游小城鎮,進一步開發民族歌舞、原始森林、天然溶洞等旅游點。」

除麗香鐵路和華坪文體中心外,記者輾轉麗江市的4縣1區,處處看到鐵路、公路等交通路網建設,河道、水庫等水利設施興修,體育館、文化廣場等市政項目推進麗江各地都在全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還包括:華坪縣、永勝縣、古城區、玉龍縣同時開工建設的華麗高速項目,寧蒗縣的紅橋河水利綜合治理工程、永勝縣的龍開口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等。

區域推進產業促增收致富

貧困群眾能夠安居了,脫貧的目標要實現,還要看如何讓貧困群眾樂業。麗江采用整鄉整村推進的方式,打造區域連片經濟,以「一地一個特色產業」的規劃對貧困地區進行特色產業開發。「十二五」以來,麗江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39.94億元,發放信貸扶貧貼息貸款9.6億元,農村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25.3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12萬人。

拉伯高腳鸡是寧蒗彝族自治縣特有地方優良品種,以適應性強,肉質鮮美,外觀美麗為消費者青睞。然而,拉伯高腳鸡開發程度不高未能形成產業,純正的拉伯高腳鸡從全縣飼養逐漸收縮到紅橋鄉一帶,市場供不應求和適養區群眾貧困共存。

寧蒗縣調研決定,將拉伯高腳鸡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項目進行開發。為確保產業開發效果,寧蒗旋即選派大量畜牧技術人員到紅橋鄉等適養區駐村入戶指導農戶養殖,扶植龍頭養殖企業,透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

鄒文能就是被派到紅橋鄉指導擴繁養殖技術的高級畜牧師之一。鄒文能發現,要把拉伯高腳鸡作為一項高原特色農產品進行開發,就要保障品種的純正和種鸡的成活率,這就需要建立擴繁場。他用有些激動的語調說:「沒想到這個意見一提出,紅橋鄉的女能人陳正菊,就帶頭組建了拉伯高腳鸡保護擴繁場。」

拉伯高腳鸡擴繁場至2012年組建以來,種鸡的數量已發展到3080隻,每年還可提供脫溫鸡苗10萬隻。現已是擴繁場總經理的陳正菊介紹:「擴繁場孵育的脫溫高腳鸡苗,經過養殖場養殖60天左右賣給當地農戶,再由農戶養殖5個月就可出欄。出欄后,一隻拉伯高腳鸡能賣到150元左右。」

目前,擴繁場已向農戶提供5萬隻脫溫進行養殖。莊房村今年63歲的彝族大媽馬阿牛,按照38元1隻的價格,向擴繁場購買脫溫鸡苗進行養殖。2015年,她一共養了3批,出售200多隻,扣除初步,實現收入1.2萬多元。在合作社的推廣下,拉伯高腳鸡現已賣到京滬等一線城市。

旅游產品不勝枚舉

麗江產業扶貧,各地風格迥异,獨具特色。相比寧蒗拉伯高腳鸡產業的「一枝獨秀」,永勝縣金沙江河谷區的生態產業扶貧則是「全面開花」。

位於金沙江河谷的永勝縣濤源鎮,藉助河谷區的自然條件,在河谷半山區發展軟籽石榴、褚橙等經濟林木;河谷灌區種植冬早蔬菜、紅花、水稻、玉米、甘蔗;河道進行水產養殖。下一步,濤源鎮還將透過萬畝花海和水上機場項目發展旅游業,形成扶貧產業體系。

濤源鎮黨委書記楊永清,已在濤源鎮扎根十多年。對於生態產業扶貧,他顯得信心十足。他說:「為了實現規模化,濤源鎮已對15萬畝農田進行了改造,龍開口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也將於2016年底完工,這將拉動濤源鎮2.1萬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驅車來到濤源鎮龍開口水庫片區的河谷半山坡,依山勢拾級而下的梯田中,綠油油的滇紅花漫山遍野,綿延到眼簾的盡頭,花農們忙著采摘紅花,來回於田間地頭。翻過山頭是龍開口水庫的片角鎮片區,這里的半山坡農田剛進行完改造,全部種上了軟籽石榴苗。

在麗江風生水起的產業扶貧中,華坪的芒果及其加工產品、西瓜、柑橘、畜牧養殖;永勝的葡萄、紅花、大蒜、程海螺旋藻;玉龍魔芋、瑪卡、鄉村旅游;寧蒗的蕎麥、蔬菜、瀘沽湖旅游等的產業不勝枚舉,都有著與拉伯高腳鸡和軟籽石榴的不同開發模式,但又同樣有著創造大量產值的經濟社會效益。

[责任编辑:陈明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