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本地新闻

【記者新春走基層之三】六盤水:讓“三線建設”精神世代傳承

2017-02-04
来源:香港商報

“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

游师傅女儿为父母拍下珍贵的纪念照

  【香港商報網訊】 記者 黃慶松 報道:1月28日,春風送暖,豔陽高照,記者在貴州六盤水市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廣場上看到,不少市民來到這裏參觀三線博物館的曆史建築,並在廣場上休閑散步。據悉,當天共接待市內外遊客10000餘人次,遊客人數達到平時的10倍。

  據了解,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備戰,立足於“大打”、“早打”、“打核戰爭”的需要,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作出建設“大三線”的決策部署。中央號令一出,為了讓毛主席睡好覺,全國軍民積極響應,幾十萬大軍義無反顧的投入到報效祖國的備戰行列之中,一場上千萬人次參與、四百萬人員遷徙,以舉國之力在數百萬平方公裏上的偏遠貧困地區先後開工上千項目的壯舉令世人矚目,徹底扭轉了我國的不盡合理的工業布局。三線建設者拋家棄子,離別親情,在荒山野嶺的自然環境下,頭頂青天,腳踏荒原,用自己的心血鑄就了胸懷祖國。

  貴州省三線建設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個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分有室內場館和室外文化廣場兩個區域,文化廣場包括了當年彭德懷指揮三線建設的辦公遺址、三線建設指揮部、縣委樓、陸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機車、機械設備等曆史文物;館內收藏了三線建設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曆史文獻、圖片等,並通過微縮場景再現了當時的生產生活場景。

  “三線”建設,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裏鋼城”,不僅給六盤水市確立了四大支柱產業,開啟了六盤水工業文明新時代,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而且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艱苦創業、勇於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

  “今天參觀了“三線建設”為主題的博物館內“艱苦創業”、“磅礴征程”以及“輝煌成就”等展廳,館內收藏的“三線建設”時期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曆史文獻、圖片,每一件物品、每一個難忘的故事、每一段刻骨銘心的時光,都讓我感觸極深。盡管熱火朝天的三線建設離我們漸行漸遠,但“三線建設”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永遠值得珍藏和銘記的。同時,我希望我的小孩能從小接受一下這種三線教育,讓他從小就學會什么是艱苦奮鬥,對他將來的成長有好處。回到工作崗位,我將牢記“三線”建設的曆史,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以更加開闊的思路,全身心投入工作,為六盤水市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貢獻,大力弘揚偉大的“三線”精神,為改革發展凝聚正能量。”一位來自山東的市民張女士對記者介紹說。

  六盤水是“三線建設”西南地區的主戰場,重要的煤炭基地、鋼鐵基地,是“三線建設”滾滾浪潮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鍾山區作為六盤水的中心城區和城市核心,在今天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後發趕超、跨越發展、率先小康的曆史使命中,正是憑著“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三線精神的激勵,不斷解放思想、不斷開拓進取、不斷勇攀高峰,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一個又一個燦爛的輝煌。也正是對三線精神的傳承,對三線文化的挖掘,鍾山區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之源,文化之根,為“跳出煤、超越煤”,實現轉型發展、跨越發展,打造現代特色都市找到了路徑。

  “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今天的六盤水,就沒有雄厚基礎的貴州能源材料工業基地。我是1968年參加支援三線建設的,回想起當年我們來到六盤水時的狀況,礦區的條件艱苦,基地的困難重重,住的“幹打壘”,睡的“大通鋪”,餓了啃窩窩頭,渴了喝山泉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大白菜也成“奢侈品”。我們不僅在較短時間內創造了一個接一個的礦井建成出煤,一個隧洞連一個隧洞建成通車,一條生產線結一條生產線建成投產的人間奇跡,還喊出了“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身獻子孫”的響亮誓言。”當時參與建設的“老三線人”遊師傅自豪地對記者說。

  當前,六盤水正在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國際標准休閑度假旅遊城市、大健康旅遊目的地城市目標,堅持生態引領產業發展,堅持開放帶動創新發展,堅持民生優先統籌發展,加快一產轉型、二產升級、三產優化。“三線”曆史是六盤水的“根”,“三線”企業是六盤水的“本”,“三線精神”是六盤水的“魂”。“三線”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是六盤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這些寶貴精神財富將傳承於世。

  傳承“三線”精神,要把弘揚“三線”精神與弘揚貴州精神、貴州時代精神和新時期“六盤水精神”結合起來,用“三線”精神增強全市人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同時,要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弘揚“三線”精神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產業發展和財富積累夯實發展基礎,讓六盤水成為一座有文化的城市、留下記憶的城市,讓我們的鄉愁永遠保留和傳承。

[责任编辑:蒋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