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感動中國的秦玥飛:耶魯畢業的衡陽村官

2017-02-14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唐勇平報道:秦玥飛,耶魯大學畢業,現任湖南省衡山縣福田鋪鄉白云村大學生村官、黑土麥田公益聯合發起人。大學畢業時,秦玥飛選擇回到祖國農村服務,至今已是第六個年頭。

  2011年,秦玥飛到衡山縣賀家鄉任大學生村官,為當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統,硬化道路、安裝路燈,修建現代化敬老院,為鄉村師生配備平板電腦開展信息化教學……2013年被評為央視“最美村官”,立個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務期滿,秦玥飛認為“輸血”并非最可持續的鄉村發展模式,放棄提拔機會,轉至白云村續任大學生村官,用“造血”建設鄉村。

  在殿堂和田壟之間,秦玥飛選擇了后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靜待收獲的時節。

  2010年從坐落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的耶魯大學畢業后,秦玥飛選擇到湖南衡山縣當大學生村官,當時引發很多關注和議論。如今6年過去了,他仍是大學生村官,衡山縣白云村成了他服務的第二個村莊。

  12年前,秦玥飛是重慶市首位被耶魯大學直接錄取的中學生。在耶魯大學完成經濟學和政治學兩個專業的攻讀后,秦玥飛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前往華爾街謀職,而是出人意料地選擇回到中國一個偏遠山村當起村官。

  “當初選擇當村官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在公共服務領域干點事兒。”秦玥飛說,通過大學生村官這個開放性平臺,能更好地了解農村事務,幫助村民,也能更好地了解國情。

  方言土語、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這一切都是從未在鄉村長期生活的秦玥飛必須面對的挑戰。3個月內熟悉當地方言,挨家挨戶拜訪,了解村民需求。他幫著村民寫信、修家電,甚至下地干活,賀家山村村民也很快接受了這位喝過洋墨水、待人接物十分謙虛誠懇的大學生村官。

  “村民不會關心我從哪所學校畢業,他們只關心我是不是自己人。”秦玥飛告訴記者,了解村民的需求后,他開始往返于山村與城市,尋求社會各方資源,幫助解決賀家山村亟須解決的問題。

  剛到的第一年,秦玥飛便想盡各種辦法幫村民籌集資金80萬元,用于硬化道路、安裝路燈、改善農田灌溉設施、改擴建敬老院,幫助學校引進信息化教學設備、提供校車安全保障。“在大學時,校園內外都會設置各種基金,只要有理由與計劃就能去申請,這也是用我熟悉的方式來服務村民。”

  在賀家山村服務滿3年后,秦玥飛又出人意料地選擇在距離賀家山村30多公里的福田鋪鄉白云村繼續做村官。

  “當時我想,光通過爭取外界資源支持鄉村的‘輸血’模式,并不能解決鄉村的問題。”秦玥飛說,現在不時有年輕村民返鄉創業,與上一輩相比,他們有眼界、敢創業,“而且我國有20多萬名大學生村官,如果有好的資源和方法,這些群體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2014年,秦玥飛和一些耶魯留學生、其他大學生村官一道,創辦了“黑土麥田”公益組織,并推出專門幫助全國大學生村官和農村創客的眾籌平臺,助力大學生村官與村民創業發展。

  對于成立“黑土麥田”的初衷,秦玥飛解釋說,大學生村官群體不缺知識和才干,最缺乏的是發揮能力的機會和資源。他自己接觸的很多行業大佬都很認同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也非常愿意介紹更多的資源幫助村官。

  “如果能夠搭建起一個整合這些資源的平臺,不僅能夠解決村官們所需的資金、技術、渠道等困難,還能吸引更多人來關注農村,幫助大家逐步實現自己的理想。”秦玥飛說。

  “黑土麥田”的首個眾籌項目,是幫助四川省北川縣陳家壩鄉平溝村大學生村官肖琳,募集5萬元實施“北川羌寨野蜂蜜”項目。在平溝村服務7年的大學生村官肖琳,計劃借助羌族村寨所處高寒山區,擁有野蜂蜜、野生獼猴桃、柿子、野梨等自然資源,發展純天然農產品產業。

  記者在“黑土麥田”的微信平臺上看到,公眾只需要通過微信支付,支持8元至1998元不等的金額就能參與,分別將獲得北川風景明信片、羌寨野生蜂蜜、羌寨一日游等回報。

  這個項目上線3天后,就籌集到5.7萬元。借助這筆眾籌資金,肖琳帶領羌寨村民開始發展農村電商,銷售地方特色農產品,半年內銷售額就超過20萬元。

  除公益眾籌外,秦玥飛團隊2016年還推出“黑土麥田鄉村創客計劃”,通過招募優秀畢業生,前往開展公益合作的貧困地區,打造鄉村創客。2016年,首批來自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的30名畢業生,經過任前培訓后,已在9月份前往湖南、江西、山東等地15個貧困鄉村,結合精準扶貧開展工作。

  秦玥飛介紹,鄉村創客在兩年的服務期內,將帶領貧困戶開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產業,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開發文化或旅游資源,開展“互聯網+鄉村”等項目,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提高當地公共服務質量。

  “利用他們所學、所長,發現農村資源,做一些產業幫助農民致富。”秦玥飛說,“黑土麥田”希望打造一個正向的鏈條,招募優秀人才返鄉,帶領農民創新創業。

[责任编辑:肖静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