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AG600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郭代勤報道:近日,我國首架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蛟龍600)成功完成全部發動機試車,預計于今年上半年進行首飛。作為世界上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陸兩棲飛機,AG600可在水面低空搜索,可在2米高海浪的復雜條件下實施水面救援,一次可救護50名遇險人員。可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資源探測、島礁補給、海上緝私與安全保障、海上執法與維權等任務。它還具備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能力。
據悉,蛟龍600是國務院立項批復的大型民機項目,具有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能力。同時,也可根據用戶需要加改必要設備,滿足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資源探測、島礁補給、海上安全保障等任務的需要,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
其研發采用“大協作模式”,國內有20多個省市、150多家企事業單位、10余高校的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參與了研制。其中,蛟龍600的通信導航系統可謂是正宗“成都高新造”,在研制過程中,多項技術都實現了創新性突破。
“這個大家伙的‘眼睛’和 ‘耳朵’都是成都高新制造。”參與蛟龍600通信導航系統研制的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項目總設計师王焱濱說,“我們公司承擔了蛟龍600飛機整個通信導航系統的研制。通信導航系統相當于飛機的眼睛和耳朵。”據了解,目前民用飛機通信導航系統幾乎完全被國外公司壟斷,而這家坐落在成都高新區的公司擁有中國最有實力和經驗的民機通信導航系統自主研發團隊,多年來已陸續承擔了C919、蛟龍600等國產大飛機的通信導航系統研發工作。
作為飛機航電系統中的核心系統之一,通信導航系統承擔着飛機起降航行過程中的“地空對話”信號傳送。業內人士形象地將其比喻為飛機的“嘴巴”和“眼睛”,沒有它的導航飛機就成了“瞎子”“聾子”。“不過,讓‘耳朵’和‘眼睛’在極端環境下保持正常狀態工作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否則‘耳朵’和‘眼睛’就成了擺設。”據介紹,在蛟龍600通信導航系統上,有近20個由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研發的自研設備。
實際上,“成都高新造”在國產大飛機領域已不是新鮮事,同樣被譽為“中國大飛機三劍客”(運-20、C919和蛟龍600)的C919身上的通信導航系統以及客艙娛樂系統都為成都制造。
成都航空航天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四,是我國航空工業大省以及重要的航空產業基地之一。成都具有較強的航空科研實力和產業基礎,目前以構建起以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電科、中航成都發動機公司、成飛民用飛機公司、四川國際航空發動機維修公司、四川縱橫航空公司、四川西林鳳騰通用航空公司、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等一批從設計、研發到生產制造,從運營、維修到人才培訓,從核心構造件到整機總裝的航空與燃機全產業鏈體系。
作為我國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高新區是四川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的重要產業化載體。在成都高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依托四川省、成都市航空產業的良好基礎,經過20余年的發展,成都高新區航空裝備產業已初步形成“航空電子+航空零部件+航空維修及服務”的產業特色,其航空設備及系統領域在國內保持領先水平。
“目前,我們已聚集了中電科、海特集團、民航二所、普惠艾特、鐵姆肯、高龍機械等40余家業內龍頭企業,構成成都高新區航空裝備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着2016年5月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全面開工,國際空港新城的產業發展藍圖已在抓緊繪制,在規划中以航空物流、航空維修、航空培訓、航空保障為主的航空服務業和以航空裝備制造為主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將成為重要發展對象。以此為契機,成都高新區將大力推進航空航天產業,拓展與國際航空航天產業鏈的整體合作。同時,大力培育特色突出、創新能力強、擁有知名品牌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努力為成都建成我國航空航天產業重要基地發揮好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