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沙”:中國海洋文化的活化石

2017-04-18
来源:香港商報網

“辭沙”活動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蘭鈞然報道:日前,深圳赤灣天後古廟迎來一年一度的媽祖文化盛會——媽祖誕。赤灣天後古廟是明清時期華南地區規模最大並擁有“九十九道門”的大廟。這一天,來自深圳及粵、港、澳地區的香客齊聚古廟,共賀媽祖誕辰,同時舉辦各種精彩的傳統慶祝活動,包括聖像占靈、割火進香、燒豬祀、龍獅表演、唱祈福歌、摸龍床、喝聖水等民俗活動。在傳統活動中,赤灣天後廟至今還傳承著一項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辭沙”。

“辭沙”祭祀大典,曆史悠久,是明代海上絲綢之路國家使節出使各國前,在今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天後古廟前沙灘上舉行的祭祀活動,是我國目前發現唯一僅存用“太牢”來祭祀海洋的最高規格的官方祭祀儀典。所謂“辭沙”,乃祭祀沙礁之意。古代航海者在經過江(河)入海口時,常遇忽有忽無之沙礁,認為此乃海底鬼神作祟,需祭禳乃滅,祈求海神的保佑。明代鄭和出使西洋,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其第二次是從廣東出發。

“辭沙”大典

深圳赤灣天後宮,位於廣東珠江和南海的交彙處,是古代國家使節出使東南亞的必經之地。永樂六(1408),使節張源出使暹羅國,在廟前海灘上,以太牢為祭品,太牢祭畢之後,將太牢沉於海。這一祭祀的儀式稱為“辭沙”,這一儀典成為使節出使西洋的使節的一項重要傳統。

2006年,“辭沙”大典相繼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博物館首次恢複了官方祭祀“辭沙”的儀典。於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前擇日舉行,活動主要分為齋戒、陳設、省牲、正祭四個步驟,正祭當日包括迎神、進爼、三獻禮、頌祝文、送神、望瘞、祭海等程序,最後祭畢將太牢沉於大海。2016年4月15日上午9時9分,深圳南山天後博物館(赤灣天後古廟)在嚴格遵循古制,恢複古禮的原則下,以《大明集禮》、《新安縣志》等典籍記載為依據,結合嶺南傳統文化,再現明代祭祀海洋的場景。現場人潮洶湧,來自粵、港、澳香客和專家學者等近萬人共 同見證這一傳承600餘年的祭海盛事。

“辭沙”大典現場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