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四川 > 地方產業

成都雙流:依托"菁蓉港"雙創品牌 打造"雙流雙創 雙創一流"名片

2017-05-14
來源:

  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與太庫科技創業發展有限公司等6個合作項目簽訂合作協議。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史振華報道:日前,記者從成都雙流區委宣傳部獲悉,2016年,雙流區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32個,實現技術交易額24.62億元、同比增長16.8%。目前,雙流已有高新技術企業達129家,全區建有各級各類研發平台96個,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63%,科技資源正成為區域發展核心優勢。雙流區建成海創千人(四川)雙流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累計吸聚國家"千人計划"、四川"千人計划"、"成都人才計划"等高層次人才215人,總量位居成都第二。

  近年來,雙流區全力打造"菁蓉港"雙創品牌和"雙流雙創、雙創一流"的城市名片,依托中物院、核動力研究院等30多個科研機構和四川大學等7所高等院校,以校地合作、軍民融合為兩大主攻方向,構建起"研究院+產業園"、"科研院所+創新孵化器"兩大創新創業模式,科技成果迅速轉化,區域綜合創新發展能力快速提升。

  頂層設計 科學布局

  據悉,雙流區高標准布局全區雙創載體,以天府新區大學科技創新園、天府新區軍民融合產業園、環高校智慧經濟圈為核心,航空動力小鎮、核動力產業基地、成都國際生物產業城等為代表的"3+N"雙創載體空間布局已基本形成。全區已有天府創客公園、聚源孵化器、電子科大科技園等10個雙創載體投運,總面積達103萬平方米、引進項目800余個。

  校地合作 成效顯著

  目前,雙流區先後與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西南交大、香港城大、武漢大學等7所高校合作共建"研究院+產業園",區政府現累計投入研究院建設及研發資金約4.4億元,各高校累計投入建設總資金約30.5億元,共同打造的天府新區大學科技創新園已初具規模。電子科大成都研究院與科技園、香港城大成都研究院、西南交大研究院、成信大研究院已建成投運,四川大學"五區一院" 環高校國際化創新創業示范带建設規划初步形成,並輻射带動了我區政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已建成,中國镓谷產業技術研究院、金發科技孵化器等創新平台正加快建設,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研發創新實力。目前,大學科技創新園已入駐項目團隊210個、初創公司104家,已成功申報省級孵化器1個,市級孵化器3個,市級創業苗圃3個,市級小企業創業基地2個。

  軍民融合 產業集聚

  據了解,雙流區大手筆規划打造50平方公里天府新區軍民融合產業園,佔地21.35平方公里的"中國集成電路·成都芯谷"已啟動建設,首批已引進瀾至科技、華微電子、華大半導體等企業14家。與區內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中物院銀河·596科技創新園、核動力產業基地、中電科信息安全產業園3大基地同時入選四川省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基地,銀河·596科技創新園一期太赫茲研究中心、光纖波導激光技術研究中心等12個科研項目及500余名研發人員已全面入駐;核動力產業基地一期已投運,中電科信息安全產業園正加快建設。2016年,全區33家軍民融合企業實現總產值83.7億元、同比增長10%。

  金融支撐 政策疊加

  雙流區制定出台了"創十條"和"人才新政"及穩增長產業發展政策,2016年度已兌現各類創新創業扶持資金達1.4億元。設立了10億元創新創業母基金,其中與電子科大合作成立了1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已投資10個項目並成為我區首只盈利創投基金。前期設立的9億元的"壯大貸"和3億元的"科創貸"已取得成效,已為區內企業提供貸款約5億元。雙流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創新創業服務公司和創新創業協會,搭建了雙創云平台和雙流雙創微信公眾號;成立了區科技顧問團,與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合作共建的"核芯空間"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已建成投運,為全區創新主體提供了創業輔導、政務服務等各方面的優質服務。

[責任編輯:蔚然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