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食品资讯

百道仿真菜 似有暗香來

2017-05-31
来源:楚天都市報

  圖為:九黃餅

  湖北首家楚菜博物館開館 為你講述“舌尖上的湖北”

  百道仿真菜 似有暗香來

  楚天都市報 記者郭會橋 通訊員陳復利李芳睿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

  蔡林記熱干面、黃州東坡肉、鐘祥蟠龍菜、竹溪蒸盆菜……一道道楚地傳統菜品小吃,如今登堂入室,被博物館收藏了。

  湖北省首家地方菜博物館——楚菜博物館,近日落戶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后官湖畔的武漢商學院。100多組菜品模型、數十件飲食文物,為你講述“舌尖上的湖北”。

  圖為:珍珠鯉魚

  館藏展現“舌尖上的湖北”

  進入楚菜博物館,各色菜品琳瑯滿目,雖是仿真制作,但工藝精良,惟妙惟肖,乍一看真假難分。盤菜翠綠的花邊,湯菜醇厚的湯汁,各式生動逼真的造型,恍惚間似有香氣撲鼻,勾得人食指大動,恨不能伸手端來,大快朵頤。

  整個館區分為源遠流長、流派風味、名特食材、名人與楚菜、湖北餐飲名店名師、湖北餐飲器具等八大區域,利用科技手段,綜合文字、實物、模型、雕像、場景等多元要素,生動展示了從夏商時期到現代社會湖北人的日常飲食,活脫脫一部生動的楚菜史。

  圖為:銀包金和金包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菜,得到了“真實”還原,如蔡林記熱干面、黃州東坡肉、沔陽三蒸、鐘祥蟠龍菜、竹溪蒸盆菜、荊沙魚糕等等。武漢商學院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院長王輝亞說,為了讓這些“菜品”做到以假亂真,他們先請資深大廚做好真品,再送到北京一家制作公司,依樣精心仿制。

  據王輝亞介紹,楚菜分為漢沔、荊南、襄鄖、鄂東南和恩施土家族山鄉風味五大支系。其中武漢菜廣收博采、銳意創新,是楚菜的代表。楚菜的風味特征為:水產為本,魚菜為主;擅長蒸、煨、炸、燒、炒,魚汆、燒魚、煨湯、蒸菜精細;菜品重本色、重質地,汁濃芡亮,口鮮味醇,微帶香辣;米豆制品味冠四方等。這些特色,在館藏菜品里得到了鮮明再現。

  圖為:熱干面

  東坡肉源自黃州于史有據

  馳名全國的東坡肉,由蘇軾始創,并由此得名。他一生仕途坎坷,數遭貶謫,此菜也跟著他的足跡傳遍大江南北。如今,在湖北、廣東、江浙、海南島等地,都盛行吃東坡肉,從而引發東坡肉起源地的爭論。“東坡肉起源于黃州,是有歷史依據的。”武漢商學院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老師李明晨說,北宋元豐二年十二月(公元1080年初),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湖北黃州,任協團練副使,自起別號東坡居士。當時他薪俸不高,而黃州豬肉品質很好且非常便宜,喜食豬肉的他便發明并親自烹制出美味的東坡肉,還為此作詩《豬肉頌》,介紹他的烹制方法和發明契機。

  記者在楚菜博物館看到,除了東坡肉,還有不少楚地菜品與歷史名人有關。如粽子是戰國時期楚人為紀念屈原所發明;襄陽大頭菜,又稱“孔明菜”,相傳是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家人采集野菜時偶然所得;李白曾寓居安陸十年,喜食雞、鴨、鵝、魚及蔬果等,當地人便以他的字號或官職給菜命名,由此出現了翰林雞、太白鴨等名菜,并流傳至今。

  圖為:五葉梅

  多位非遺傳人捐贈傳家寶

  除了各式仿真名菜,楚菜博物館里還有不少珍貴的飲食文物,其中有的是由菜品傳人所贈。

  如四季美湯包老式三件套,包括門牌、提盒、簸箕,由四季美湯包傳人徐家瑩捐贈。“門牌是四季美湯包店的標識,簸箕用來盛放湯包,三層提盒用于外送湯包。”武漢商學院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中國烹飪大師王輝亞介紹,“三件套都是木質,既輕便又有保溫作用。”

  龍紋砂銚子則由武漢煨湯技藝傳人、望旺煨湯屋喻少林捐贈。其父喻鳳山是小桃園第二代煨湯大王。龍紋砂銚子是民國時期原件,用砂土制成,外表十分精致,蓋子上盤旋著一條鱗片清晰的龍。據稱,毛主席和周總理都喝過用這個銚子煨的湯。

  圖為:清蒸宜城大蝦

  武漢熱干面技藝傳人、蔡林記王永中,向博物館贈送了蔡林記撣面的撣子和上世紀五十年代蔡林記使用的餐券。沔陽三蒸技藝傳人李和鳴贈送了4套沔陽民間傳統蒸具。

  這些難得一見的老字號傳家寶,以實物樣式,進一步證明了楚菜文化的豐富性和歷史上的盛譽。

  武漢商學院院長李作清表示,楚菜吸收南北菜肴之精華,兼具南北菜肴之特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十大新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越來越受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消費者的喜愛。建設專業性強、兼容性高、公益經營型的楚菜博物館,旨在為廣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一個“可看、可玩、可學”的好去處,推動楚菜文化的創新發展。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