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本地新闻

沿河:五大行動留住藍天綠水

2017-06-13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近年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搶抓“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曆史契機,以穩步提升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落實“淨氣、治水、控汙、增綠、打違”五大行動,全力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紮實有效開展,奮力建設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描繪一幅藍天綠水的生態美景。

  “淨氣”行動讓天更藍

  “現在每天都能看到藍天白雲,人都要精神多了”居住在鉛廠壩的何松高興地告訴筆者,鉛廠壩村是原鉛廠水泥廠所在地,過去水泥廠排放的廢氣遮天蔽日,空氣含一股淡淡的鹹味。在今年環保整治工作,沿河組織環保、國土、公安等部門正式鉛廠水泥廠生產線,對8家有機化工、表面塗裝、包裝印刷等企業進行整治,對10家治理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油氣企業汙染進行治理,全面淘汰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督促西南水泥廠加大整改力度,使脫硝達到國家環保標准。

  隨著家庭汽車的逐漸增加,汽車尾氣成了縣城區空氣汙染源,投入200萬元建成縣城區重汙染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將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納入縣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同時組建沿河富興機動車尾氣檢測站,已完成機動車檢測1957輛,全面淘汰注冊營運的黃標車。

  居住在團結街道的市民陳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樓下的夜市異常火爆,排放的廢氣量較大,周邊住戶的窗子都不敢打開,嚴重影響了周邊住房的正常生活秩序。今年5月,沿河縣組織城管、住建、環保、公安、消防等部門,開展夜市治理專項行動,依法整治燃煤小鍋爐5台,取締燃煤爐灶80處、占道經營120處、夜市燒烤攤點50處。

  截止目前,縣城區居民液化氣使用率達74%,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汙染物分別下降12.11%、12.71%、14.95%、9.40%。

  “治水”行動讓水更清

  烏江是貴州母親河,烏江流域生態環境是長江中下遊重要的生態屏障。沿河自治縣把烏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作為重點監測范圍,制定出台了《沿河自治縣“河長制”實施方案》,在烏江幹流及26條支流實行“河長制”,由縣長任總“河長”,各相關鄉鎮長任分段“河長”,全面治理河流亂圍亂堵、亂采亂挖、亂排亂倒等影響烏江水質的突出問題。

  今年5月,沿河縣全面開展烏江河網箱養魚專項整治行動,組織縣畜牧獸醫局、縣海事處、沿線鄉鎮全面拆除江內網箱,依法取締烏江沿岸畜禽養殖場(廠),組建常態化的巡查監管工作組,將烏江流域水質納入黨政領導幹部工作績效考核,強化責任制的落實。全縣累計拆除養殖網箱100382平方米,打撈漂浮物36次,清理淤泥2300立方米。

  沿河自治縣圍繞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重點加快縣城區管網改造、縣城汙水處理二期、烏江沿線鄉鎮汙水處理廠、洪渡鎮垃圾熱解汽化爐等項目建設,最大限度提高烏江流域汙水、垃圾處理能力,著力推進烏江流域汙染綜合治理工作。

  加大水源點保護工作,對全縣自然水源點進行普查,建立水源點檔案,設立水源保護標識,加大水源點保護區的植被的保護力度,嚴禁在水源保護區施用有害農藥,確保水源安全。同時加大縣城、淇灘、思渠、洪渡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力度,明確專人監測和管理,確保水質安全。

  大力實施沿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複等工程,對烏江流域保護范圍內的砂石礦產資源開發進行清理和整治,有效防止烏江流域汙染。

  “控汙”行動讓地更潔

  沿河自治縣全面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與浙江杭州上美環保有限公司達成城鄉環衛項目一體化合作意向。自麻竹溪生活垃圾填埋場投入運行後,對縣城主幹道和巷道的垃圾收集箱進行改造,同時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的形式擴大保潔人員隊伍,實行垃圾定時收集,縣城垃圾處理率達到100%。同時,今年擬投資7000萬元建設14個鄉鎮(街道)垃圾中轉站,設置移動式垃圾箱1194個,配備吊裝車101輛、8噸垃圾壓縮中轉車29輛、吸汙車2輛。加快建設洪渡鎮垃圾熱解汽化爐,解決北部5個鄉鎮生產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有效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汙染問題。

  此外,沿河自治縣加大部門聯動、協調配合力度,建立醫療廢棄物收集體系,實行定時收集、定人收集、定線收集、分類收集的管理制度。加大沿河縣偉業醫療廢物集中處理廠的規范管理,確保該廠年處理醫療廢棄物2000噸。

  在此基礎上,將大項目建設廢廢棄物(渣)處理納入項目規劃,同步建設棄渣場。對在建項目,督促施工單位深進出口道路必須硬化和設置洗車槽,督促工程運輸車輛用布覆蓋上路運營。

  “增綠”行動讓地更綠

  近年來,沿河自治縣深入實施“厚植生態優勢,共建綠色家園,奮務創建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主題的義務植樹活動,鄉鎮、縣直機關先後綠化21個植樹點,實現人工造林13萬畝的任務。推進生態修複機制改革,創新推行“村民小包幹”治理水土流失,加快縣城區域、烏江沿岸、高速公路和G326、G211沿線裸露山體綠化及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全縣累計完成營造林面積50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60平方公裏,新增退耕還林還草、綠化修複4.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1.37%。

  此外,沿河自治縣堅持生態優先、綠產結合、產景融合的原則,大力實施“六綠”三年攻堅行動,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山體裸化現象,切實改善生態環境。同時,縣把修複烏江流域生態環境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來抓,以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等林業重大工程為載體,在鞏固和擴大前一輪退耕還林成果的同時,將新一輪退耕還林與改善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戶增收致富相結合,走出一條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山變綠了,水變清了,空氣變清新了。

  “打違”劃定環境保護紅線

  沿河是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是長江上遊烏江流域生態綠色屏障,該縣提出“生態立縣”戰略,突出“綠色崛起”主題,積極探索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同推進、和諧共生的發展新路,將每年6月9日設立為生態日,極大地加強了生態文化建設、弘揚生態文明。

  圍繞省委主要領導在沿河調研時作出的“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指示精神,該縣加強烏江流域治理,實施烏江流域沿河段水體達標工程,全面取締河道餐飲和烏江沿岸不符合國家產能政策的“三高”“五小”企業,確保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力爭達到Ⅱ類。加強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確保水質達標率達100%。

  立說立行,確保問題整改到位

  今年來,該縣圍繞查找出來的32個問題,列出問題清單,明確責任人,加大督查力度,強化集鎮廢氣排放,加大機動車尾氣檢測力度,全面開展夜市廢氣排放整治,持續深入推進燃放煙花爆竹整治,推進城市綜合執法長效化常態化,依法取締燃煤爐灶80處、占道經營120處、夜市燒烤攤點50處,減少夜市二氧化碳排放量。把工業廢氣作為整治重點,加大落後產能企業淘汰力度,加大有機化工、表面塗裝、包裝印刷行業的整治力度,完成鉛廠水泥廠生產線拆除和西南水泥廠脫硝達標工作。

  同時,縣組織農牧科技局、海事處、烏江沿線鄉鎮,開展河面網箱拆除行動,累計拆除烏江養魚網箱100382平方米。啟動縣城區管網改造及清淤工作,將縣城區汙水處理范圍延伸至沿河經開區、思州新區,加快推進總投資1.51億元、日處理1.4萬噸的二期汙水處理工程建設步伐。

  截至目前,全縣涉及環境保護的32個問題,已全部制定專項整改方案,組建環境保護專項督察組和環境整治問責辦公室,嚴格實行日報告制度,強勢推進問題的整改。

  黃慶松 杜尚會 田維令

[责任编辑:潘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