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首次規模最大最壯觀的2017年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游節將在余干康山大堤舉行。傳承了四百多年的開港習俗將又一次在鄱陽湖上上演。
“漁人湖上陣魚麗,結隊連舟十里圍。”
彩旗飄飄、漁歌陣陣、鑼鼓喧天、千船竟發、張網捕魚,那些隆重的場面、壯闊的氣勢中是漁民們對鄱湖風調雨順,漁業興旺的祈盼。開港是余干縣冬至以后的一項大型的圍剿性的捕魚活動,列入余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動下,本屆開湖節高屋建瓴,提出江豚保護計劃,倡導自然和諧,保護有水中大熊貓、活化石之稱的“微笑天使”-長江江豚。
攝影:周志農
通過深入挖掘非遺“開港”漁俗特點,以“鄱湖漁家迎盛事,夢里余干譜新篇”為主題,整個開湖活動共分為六個環節,分別為迎神拜黿、開幕儀式、文藝演出、祭湖祈福、出港放歌及江豚灣揭牌。
活動當天,康山鄉鑼鼓山碼頭還將舉行頭魚拍賣、鸕鶿捕魚表演、漁市交易、旅游商品展等,展示余干忠臣廟及水神祭祀文化,帶領游客領略余干漁俗魅力。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穿越時光,去看王勃筆下漁人載歌而歸的盛景。
“干越亭前晚風起,吹入鄱湖三百里。晚來一雨洗清秋,身在江東圖畫里。”煙波浩淼的鄱陽湖其中五分之一的水域在余干。“靠湖吃湖,靠水吃水”漁民世代相傳,備美酒,買爆竹,駕著漁船,如梭似箭,云集于余干縣下泗潭,集體捕魚,鋪天蓋地,十分壯觀,名曰“開港”。 這種傳統習俗從明末清初形成,一直延續。
攝影:周志農
隨著近代歷史演變,這種漁家盛景“開港”作為余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被遺忘在歷史角落,開始出現斷層和淡化。為了挽救這樣一項重要民俗, 鄱陽湖“開港”習俗被列入余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第四批上饒市市級非遺保護項目。余干縣民間還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致力搶救挖掘、整理搶救開港這一歷經千年滄桑瀕臨絕境的民間漁業文化,以及余干縣其它的民俗瑰寶。
如今,市委市政府以旅游促文化保護,挖掘與展示鄱陽湖漁獵文化、忠義文化,做活鄱陽湖旅游“水”文章,為鄱陽湖國家農業公園、大明湖萬畝花海、康山忠臣廟等旅游項目造勢助力,打造余干旅游新名片,進一步豐富上饒旅游資源種類,提升大美上饒品牌影響力。
江豚性情活潑,因嘴向兩邊微微上翹,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狀態中,它似乎都在向人類展示迷人的“微笑”,所以有“微笑天使”的美稱。中國是長江江豚的故鄉,伴隨人類活動與捕獵,長江江豚數量急劇下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列入“極度瀕危”(CR)級別,數量比熊貓還少。專家預測,15年后江豚將可能滅絕。
攝影:余會功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近20年來,鄱陽湖中長江江豚的數量基本穩定,湖區中的長江江豚的密度遠高于長江干流,而長江干流中的長江江豚數量下降極為顯著。目前,鄱陽湖已成長江江豚最后的“避難所”,湖內江豚數量僅剩400多頭。
開湖節上,將舉行江豚灣揭彩儀式,省有關專家介紹江豚保護情況,志愿者宣讀保護宣言,共同致力于長江江豚保護計劃,為人類留住“微笑天使”。
攝影:周志農
千百年來,鄱陽人民浴湖而居,濱湖而生,入湖而作,飯稻羹魚。湖區人民不但沿習了自古以來的傳統捕撈習俗,而且隨著生產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不斷加以改造發展。同時,根據季節、水性、地域,總結出頗具針對性的漁業生產習俗以及由此引發的一整套具有濃郁的鄱陽地域特色的漁歌、漁諺、漁鼓、民間傳說等漁耕文化。
這些閃著智慧之光的漁俗是鄱湖漁民從大自然中總結出來并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走過了三千多年,是湖區人民在這鄱陽湖上寫下的一部厚重的文化。
本屆開湖節,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新華網、香港衛視等近百家媒體聚焦余干康山大堤,報道與倡導。騰訊旅游、鳳凰網等媒體鎖定開港漁俗, 向世界直播開港盛世,讓世界聽到余干開港的漁歌聲,呈現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展現大美上饒旅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