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山东 > 商报专稿

青島西海岸新區探索精准扶貧“3.0模式”

2017-08-17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這是2016年青島西海岸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總“台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4278戶、7250人;城市貧困人口769戶、1271人;30個省定貧困村;35個市定經濟薄弱村、5個市定經濟薄弱鎮。

  2016年底,這本總台賬的“工作進度”一欄全部劃上了“對號”:農村、城市貧困人口實現了全部脫貧;41個貧困薄弱村實現脫貧摘帽;5個經濟薄弱鎮脫貧的步伐穩健而有力。

  寶山鎮中山前村2015年利用上級三年扶貧資金在村東建起單立柱鋼結構為基礎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安裝483片光伏發電組件,年發電量15萬千瓦時,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5萬元人民幣。

  交出亮眼成績單的同時,西海岸新區的一些扶貧舉措更令人稱道:在全省創新推出資產收益型精准扶貧模式、全省率先推行城市扶貧、探索大功能區對口幫扶經濟薄弱鎮、實施“軍民融合”式定點幫扶、“貧困人口大病治療自費不超過1%”……

  2016年,青島西海岸新區不僅創出扶貧工作的“新區速度”,而且逐步探索出了兜底保障為基礎、多元幫扶為主體、從輸血到造血再到自我供血的精准扶貧“3.0模式”。

  藏南鎮采取“園區+貧困戶”模式發展產業。由政府引進現代農業園區項目,引導有支持產業發展意願但無渠道資源的貧困戶,鼓勵其將土地、山林、山塘、水庫等資源統一流轉給公司、大戶經營,每年收取土地租賃費,優先解決就業。圖為藏南鎮中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兜住底:多領域保障“入村進城”

  在醫療保障方面,新區大手筆打造健康扶貧新模式:山東省首個為城鄉貧困人口提供就診轉診、分類救助、先住院後付費等“綠色通道”服務;實施扶貧醫療救助,設立2000萬元農村貧困人口扶貧醫療救助基金,貧困戶住院門診大病最終自費不超1%;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全額補貼。

  教育保障方面,新區率先免除貧困學生學前保教費及普高、中職學雜費,對1052名貧困戶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分階段發放生活補助和助學金842萬元人民幣。

  住房、交通保障方面,投資1047.15萬元人民幣將全部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危房進行改造,貧困薄弱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油路、62個村通公交。

  兜底保障方面,提高城鄉低保標准到每月650、580元人民幣,為貧困戶安排生活保障救助金3609萬元人民幣,為所有貧困戶辦理了公眾意外和家庭財產保險,200名失能貧困戶入住安養機構養老,924名失能、半失能和重殘貧困戶實施居家養老服務。

  大村鎮“合作社+貧困戶”的脫貧路子,注重組團抱團發展,發揮菌菇產業優勢,讓更多的有種植能力的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帶動和扶持下。

  廣參與:幫扶主體“攥指成拳”

  扶貧工作的主體不應僅有政府一元,新區按照“一鎮一規、一村一案、一戶一策”的原則,完善提升幫扶機制,逐步構建起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功能區是青島西海岸新區特有的經濟發展架構,全區規劃有十大功能區,針對5個市定經濟薄弱鎮,新區安排5大功能區進行一對一幫扶。

  此外,區直部門幫扶65個扶貧重點村,科級以上機關幹部一對一幫扶貧困戶。去年冬天,全區4500多名機關幹部,進村入戶開展結對幫扶走訪,確保貧困群眾“過暖冬”“過好年”,幫扶貧困戶資金、物資750萬元,解決問題5800餘件,建立起走訪活動常態化機制。

  董家口海青產業園:由董家口循環經濟區投資規劃建設,助力海青脫貧攻堅。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發揮功能區項目多、投資大、效益高的優勢,在海青鎮駐地設立董家口海青產業園,打造集區域總部經濟、商務辦公、產業孵化等功能於一體的高端綜合產業園區。目前,已與7個項目達成入駐協議,預計每年可增加海青鎮稅收3000萬元人民幣。

  可持續:輸血-造血-自我供血

  扶貧,關鍵是一個“扶”字,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扶”的落腳點應該放在產業和項目上。

  45歲的石發家是琅琊鎮齋堂島村人,因病舉債8萬多元人民幣。2016年,區鎮村三級幫助其利用“琅琊台”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漁家宴、家庭旅館、海產品電商,當年經營額就突破13萬元人民幣,家庭年收入現已穩定在5萬元人民幣以上。在實現自身脫貧的同時,石發家發動其他村民從事旅遊產業,目前,齋堂島已有6家家庭旅館,營業額達百萬元人民幣。通過送特色產業扶貧項目,全區有316人實現了脫貧“摘帽”。

  黃島區琅琊鎮齋堂島村石發家在區鎮村精准施策下,實施技能培訓,開辦了家庭旅館,走上了發展民宿旅遊的脫貧致富門路。同時他主動在村裏收購群眾晾曬的幹海貨產品,通過鎮上的“琅琊@生活”電商平台進行銷售。另一方面,帶動鼓勵島上的村民,大力發展民宿旅遊產業,讓他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2016年,新區共安排扶貧專項資金9908.05萬元人民幣,投入行業扶貧資金3769萬元人民幣,撬動社會扶貧資本6.3億元人民幣。如何讓扶貧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不撒芝麻鹽”,這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西海岸做出的一個重大探索就是建立“資產收益型”扶貧新模式,變扶貧資金為優質資產,變“輸血”為“造血”。

  從2016年開始,新區對30個省定貧困村每村每年補助扶貧資金60萬元人民幣,35個市定經濟薄弱村每村每年補助扶貧資金50萬元人民幣。“一些貧困薄弱村沒有資源發展產業項目、找不到高收益項目,村莊自主投資抗風險能力又不強,扶貧資金躺在賬上睡大覺,甚至出現了投資虧損。”西海岸新區扶貧辦副主任張輝告訴記者。

  六汪鎮創新開發精准扶貧系統,該系統具有政策宣傳、工作動態公開、統計分析、信息查詢、互動交流等重要功能,主要分為“政策措施”“扶貧動態”“專題地圖”“貧困人口分布”“貧困人口統計”“貧困戶留言”六大模塊,有效解決了政策不夠透明、底子不夠清悉、溝通不夠順暢等問題,真正實現了“精准識別、精准分類、精准施策、精准發力”。

  另外,新區出台《扶貧專項資金購買商業資產的實施意見》,利用三年的時間,將65個村年扶貧資金3550萬元人民幣,總計1億多元人民幣用於購買國企黃發集團優質商業資產,由國企富民公司售後承租,兜底保障8%收益率,超出部分仍歸村集體所有,簽訂20年承租協議,協議到期後村集體可選擇資產繼續出租或變現回收。

  新區扶貧辦主任李春榮介紹稱,這一舉措,可以確保65個扶貧重點村明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5萬元人民幣。如果說扶貧資金是輸血,是扶貧的“1.0模式”,通過資金變資產是造血,是“2.0模式”,那么資產收益的循環利用,可以說已經實現了自我供血的扶貧“3.0模式”,形象地說是“雞生蛋再到蛋生雞”的一個良性循環。

[责任编辑:蒋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