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肖建花、張思靜報道:紀念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張百熙誕辰170周年座談會,于教师節當日在長沙蓉園賓館舉行。中科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歐陽斌等有關領導出席座談會。
張百熙是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進步思想家,著名教育改革家,晚清重臣。三十多年間,張百熙歷任禮部、工部、刑部,戶部、吏部、郵傳部尚書、京师大學堂管學大臣等職務。
座談會上,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總顧問唐之享發表講話。他全面回顧張百熙的思想和生平,對紀念張百熙的背景、意義和目的作了深刻闡述。
唐之享說,張百熙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先驅者,是中國現代教育體制的奠基人。張百熙早年在長沙城南書院就讀,這里與文源深厚的岳麓書院隔江相望。他在這里聆聽過湖湘文化大师郭嵩燾的教誨,深受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經世致用的熏陶,從青年時代起就孕育了積極進取,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為官清廉,始終勤勉發奮,屢屢被委以重任,一生多有建樹。他的歷史貢獻主要是兩點,一是力舉變法圖強,廢科舉辦學堂,主持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欽定學堂章程》,其中許多內容一直沿用至今,為中國現代教育體制奠基;二是作為北京大學第三任校長,徹底革除京师大學堂封建書院舊制,學習西方先進文化,首創公派留學,深化大學教材改革,實行學生分科,在課程設置上減少老八股,增加自然科學,廣為吸納精英,籌措資金,修建校舍,擴大規模,為京师大學堂1912年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為中國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基定了基礎,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作為京师大學堂復學後的"第一任校長",業界對張百熙多有尊祟,當時,人們稱呼他為"中國大學之父"。
座談會上,周其鳳、歐陽斌和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陽盛海,湖南师大歷史學院院長鐘聲,台灣中華湖湘文化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張京育,台灣中華湖湘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文希,台灣振興中華民族文化暨經貿促進協會理事長臧幼俠,張百熙直系曾長孫媳、教授、旅美僑眷孟淑媛及張百熙的家鄉長沙縣、開福區的代表李壯宇、胡芳先後發言,追憶張百熙思想和創造的業績,表達家鄉人民的緬懷之情,表示要不忘先賢,銘記歷史,進一步深入開展張百熙研究,弘揚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大家在發言中回顧了張百熙為湖湘文化添寫的濃墨重彩一筆。張百熙主張救亡圖存,改革創新;力薦維新派,推崇新思想;為官一生,兩袖清風;敢于擔當,直言進諫;廢科舉、辦新學,立章程、建大學……作為封建官吏,張百熙主觀上雖然是為維護清王朝統治,但客觀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周其鳳作為北大歷史上第二十五任校長,也是長沙人,與張百熙正好相隔百年。長沙為北大貢獻了兩位校長(歷史上共27位),生動體現了湖湘文化的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座談會由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舉辦,長沙市委常委、統戰部長譚小平主持。來自海內外及文化、教育界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各界嘉賓一百多人出席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