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峰。
【香港商报网讯】 10月18日,万众瞩目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是其中连续三届参加全国党代会的党代表。大会召开前,记者有机会走近这位引领中国甚至世界心血管药物研究的杨宝峰院士。
放弃国外优厚待遇 毅然回国报效祖国
为学习到更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杨宝峰院士在年轻时先后到日本和加拿大求学。学成后,他饮水思源,心系祖国,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国内。
在日本两年半博士后期间,他争分夺秒地工作,一个多月即熟练掌握膜片钳(测细胞膜上离子电流)的高尖技术,一年内完成了4篇高水平论文。 “每天天不亮进到位于地下室的实验室,晚上很晚了才出实验室,回寝室只能跳窗户。”经常见不到阳光,这可能是杨宝峰爱在室外散步的原因。一次,实验室管理员拿着出勤卡,向他的导师抱怨:“你的学生杨,一天也没正常休息过。”导师看重杨宝峰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实验技巧,毕业时执意挽留他在日本工作。但一心报效祖国的他去意已决,归心似箭,回哈医大任教。
1995年,他在加拿大深造一年,并把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科研上,以至于导师给他起了个绰号:continue(永不止息)。其间,他提出了“心房扑动发生机制”的新学说,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生理杂志》上。1996年,他不顾加拿大导师的困惑不解与执意挽留、劝导,怀着一片赤子之情,毅然登上回国班机。
他始终认为,即使国外有那么多优越的条件吸引着他,但是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祖国与母校的热爱,促使他依然决定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响应国家促进医学交流号召 成立中俄医学联盟
中俄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已步入新阶段,习总书记“一带一路”的战略为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宝峰校长凭借多年的学术地位和交流资源,在2014年7月,大力促成由中俄两国高水平大学组成的中俄医科大学联盟。联盟主席单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杨宝峰校长任中方联盟主席。联盟成员单位涵盖两国众多高水平医科大学,如中国的北大、清华、复旦,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沃罗涅日国立医大等。联盟成立三年来,成员单位已经由成立时的92所扩大至106所,中俄两国师生互访交流人数逾5000人次。
已签署合作协议37项;举办大型会议46场,参会人数近3万人次。当前,中俄双方正在推进中俄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和哈医大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中心建设;并推进中俄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实施;探索中俄现代医学与传统医疗相结合的机制和模式。
杨宝峰校长对联盟充满期待,他主张联盟的各项工作要以务实发展为原则,以进一步加快中俄两国医药科技领域的合作步伐,扩大两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合作发展空间为目标。十九大之后,联盟还将继续扩大联盟高校间教师、学生交流;启动并实施中俄间中医药研究生培养项目,培养掌握中西医结合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充分发挥联盟下各专业学术委员会和青年联盟作用,共同协调和组织双方在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文等方面开展活动;重点解决当前两国医疗、科研领域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
中俄联盟的成立,使中俄医学交流业已成为中俄双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两国长期睦邻友好的社会基础,双方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合作面临新机遇,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努力提升医学院校水平
杨宝峰校长一直主张高校是由“学者、学生、学术和学风”组成,一所大学要有一支大家、大学者,要有知识扎实、思维创新、眼界宽广的学生,要有创新型的科研团队及成果,还要有一个爱党、爱民族、爱国家的学风,有了这四个要素,大学才可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杨宝峰时时告诫自己和学生的一段话。
从创新这一点,杨校长身体力行。在科研方面,创新贯穿于他的发明创造的始终。他说,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不能只重复别人,必须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正是这种“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原则,从“假说”开始,杨宝峰校长在科研上不断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本世纪初,杨宝峰教授确定了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离子通道靶点研究的课题,经过多年系统研究,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假说。最佳靶点假说的提出,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制开发和药物评价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随后,杨宝峰教授发现心脏m3受体对冠心病、心肌梗死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对心脏病的防治具重要意义。该研究并对其与离子通道关系进行研究,引起国际药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近年,杨宝峰院士带领团队又先后发现了微小核苷酸是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发现了微小核苷酸有望成为心肌梗死、猝死的生物标志物;发现了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降低患者心梗死亡率的新机制。2008年获得了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9年获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获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
创新不仅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眼界。他本人不断追求创新,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他追求的目标。他表示,今后,为了不断搭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学校将分层面多领域进行规模式培养。一要利用中俄医学联盟的平台,加强中俄学生培养交流;二要定期举办国际会议,让学生们开眼界,长知识,以求不断赶超;三要全面开放实验试,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学校还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试验场所和环境。
杨宝峰院士在不断发展学校的过程中,同样关注着全国高校的发展,并且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新理念。在杨宝峰校长赴京参加十九大会议前,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发展,他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跃发展,从精英教育到广普教育,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是高等教育良好发展的结果,他还充满期待地表达了希望祖国强、教育兴、民族旺、科技盛的美好愿望。(乔蕤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