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張春寧報道:昨天 ,第十屆中國國際農交品交易會在京舉辦,黑龍江代表團系列活動大放異彩,其中,擁有「米中極品」之稱的「慶安大米」在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推介會上的精彩推介,得到業界的關注。
「粒粒似珍珠,顆顆好滋味」說的就是慶安大米,袁隆平院士曾為其親筆題字:「慶安綠色有機水稻,關愛人民身體健康」。據介紹,慶安大米籽粒飽滿、晶瑩剔透,做出的米飯品味香醇、筋道滑膩,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鈣、鐵、鋅、硒等微量元素,達到國家一級粳米品質指標,始終保持東北高端大米地位。
好山、好水、好生態,「慶安大米」好稻天成。地處寒地黑土核心區,黑土層厚達60至100厘米,有機質含量是黃土和紅土的5至10倍,墾植指數高,自然地力強;無霜期128天,有效積溫2,650℃,年均降水量577毫米,境內三面環山,森林覆被率65%,自然形成半封閉的生態小區,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天藍氣潔;境內七河開源,九河匯流,集水面積5,905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77億立方米,清澈無污染,是生產高端綠色有機大米的天賜寶地。2016年年初,隨機抽取20個米樣,送國家農墾檢測中心進行有機標准檢測、送瑞士通用公證行SGS檢測機構進行歐盟標准481項指標檢測,兩次檢測結果全部達標。
百年稻作歷史、百萬余畝良田、百年技術沉澱,「慶安大米」綠色健康安全。自1911年,慶安農民吳昌海在這片沃土播下第一粒稻種,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現水田面積發展到155萬畝,年產優質水稻90萬噸。建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1處,自主研發龍慶稻系列品種,大力推廣龍稻18、稻花香、龍粳系列優質品種。百年種植技術演進和現代農業科技融合,造就了慶安稻米高端品質。一是標准化生產。嚴格執行「綠色食品操作規程」,廣泛運用智能催芽、超早缽育、機械插秧、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新技術、新模式,稻米品質從源頭上得到了根本保證。二是規范化管理。高標准建設生產基地,從保護河流和水源起步,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三減」面積超過100萬畝;應用農家肥和生物菌肥,推廣「鴨稻、魚稻、蟹稻、覆膜稻」栽培模式,有機標准水稻發展到10萬畝。對縣內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和農戶,建立了嚴格的生產、加工、銷售檔案,實現田間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三是制度化監測。投資600萬元建立了綠色食品檢測中心,負責對基地環境、原料質量和企業產品進行全程監測,做到不合格的環境不許生產,不合格的原料企業不准收購,不合格的產品不能流入市場,為慶安大米提供了健康安全的保障。
30年品質積澱、30年品牌打造、「三個體系」建設,慶安大米邁進高端。上世紀90年代初,我縣就着手開發綠色水稻,樹立「慶安大米」品牌。1994年,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給我縣「慶泉」牌大米頒發了綠色食品證書,國家綠色食品水稻基地標准源于慶安。2004年初,我縣注冊了慶安大米域名商標,組建米業協會統一使用,連續舉辦五屆「綠節」,「慶安大米」品牌初步成型。2014年,慶安大米通過了國家工商總局組織的專家評審,成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識保護產品。
進入「十三五」,為適應政策調整和市場變化,慶安縣委、縣政府突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提出了由綠色食品之鄉向有機食品之鄉過渡升級的發展思路。實踐中,圍繞「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做文章,聚焦現代農業「三個體系」,強化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研發優質水稻品種,狠抓投入品監管,堅守產品質量紅線。依托資源優勢,推進倉儲物流、稻米加工、功能米開發項目,壯大產業群體;大力開發秸稈造紙、生物質發電、米糠油、大米酒等水稻上下游產品,延伸產業鏈。建設中國大米電子商務基地、中農批農商物流園、保稅物流中心暨跨境電商項目,線上線下雙輪驅動慶安大米銷售,提升價值鏈。組建米企聯盟,統一使用「慶安大米」域名商標和地理標識,形成核心競爭力;強化宣傳推介,面向全國進行品牌「深耕」,聘請浙江大學品牌研究院做區域公用品牌戰略規划,特別是成功舉辦了兩屆黑龍江綏化慶安綠色有機水稻文化節,「慶安大米」聲名遠播,獲得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十大好吃米飯等殊榮,成為京西賓館、中國航天員中心唯一指定用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