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邢寶華報道:10月27日,第四屆東亞環境史大會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隆重開幕。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亞等全球106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20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南開,共商人類生態文明大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屆會議由南開大學主辦,東亞環境史學會聯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等多個學術團體共同組織。圍繞本屆會議主題「文明的生態足跡:東亞與世界」,來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海德堡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大學、台灣東華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等世界著名學府及科研機構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生態學家、地理學家、環境科學家以及其它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回顧人類特別是東亞人民的生命歷程,講述人類與天空、大地、海洋、生物和非生物之間不斷擴大和深化交往的故事,檢視包括東亞文明在內的世界文明與文化曾經遭遇和正在面臨着的環境挑戰,為深刻認識文明與自然彼此因應、協同演化的復雜生態關系和歷史過程,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永續發展之道提供東方經驗借鑒。傳播中國傳統生態文明的智慧和當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
在剛剛勝利召開的中國共產党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本屆年會在大會主題之下設8個論題:「時空過程與歷史脈動:東亞文明的起源、展開和轉型」「自然環境與社會形態:人口行為、族群組織和國家政體」「自然環境與生存方式:經濟體系、物質生產和衣食住行」「環境、資源與技術:材料和能源開發利用及其生態影響」「滄海變桑田:自然和人類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環境景觀變化」「挑戰與應戰:人類文明進程中的災害、疾病、污染問題」「認知和情感:關于環境的知識、價值觀、信仰和審美意識」以及「東亞與世界:跨越陸地、海洋和天空的文化接觸與生態關聯」。
開幕式上,南開大學校長、南開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龔克在致辭中說,在剛剛勝利閉幕的党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的哲學理念、發展方向、建設目標和行動方略都做了精辟的論述,代表了我們的文明自覺和國家意志,將指引中國人民更加堅定地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並對全世界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南開大學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強調「責任、能力和創造」,當下最大的「責任」就是促進可持續發展。最近十多年來,相關學科的學者積極探索跨學科合作的研究方式,在環境修復、循環經濟、空氣質量監測、水土污染防治、中外環境史和生態文明教育等領域都取得了一定成績,形成了多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團隊。2014年南開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成立,致力于打破學院體制局限,架設思想溝通橋梁,促進人文與科學交融。本次會議,是生態文明研究院成立以後的第一次大型國際學術活動,是由歷史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專家共同籌備的,希望能將法律、哲學、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學者和自然、技術方面的學者聚集在一起,進一步推動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事業發展。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陸新元在致辭中說,在剛剛閉幕的党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實踐方略進行了系統精辟的論述。為了中國人民的長遠福祉,促進世界持續和平和繁榮發展,中國共產党和中國政府把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重要地位,顯示了中國人民的雄心壯志和美好願望。中國環境保護是在與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實際國情之下起步和發展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十分重視環境史研究工作,希望中國環境史學者重視這段歷史,系統記錄和深入研究這段歷史。本次會議對進一步推進中國環境史研究,增進不同學科領域學者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希望與會人員相互學習,攜手齊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文明邁向一個更加豐足、更加和諧、更加健康、安全的發展新階段。
第三屆東亞環境史學會會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首任專業主任委員、南開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王利華在開幕式致辭中對從世界各地來到南開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他說,本次會議凸顯「文明」這個關鍵詞,過去數個世紀尤其是最近幾十年經濟和社會的急速發展,带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讓人們對以往的文明道路產生了懷疑和迷惑,迫切需要從環境史角度進行系統、深刻的省思,以免陷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更嚴重精神迷失。「可持續發展」是整個人類的基本願望,中國提出了並且正在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日益快速的全球化,使我們面臨着越來越多共同的挑戰。雖然擁有不同過去,但面對「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需要「跨越邊界、海洋和山川」(2015年會議主題)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分享歷史經驗,發現「地方實際和全球關聯」(2013年會議主題)。相信這次會議,將成為中國環境史學發展的新起點,成為環境史由零碎探討轉向綜合思考和整體建構的起點。
本次大會為期4天,期間,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前理事長王玉慶、堪薩斯大學霍爾杰出榮譽教授唐納德•沃斯特、丹佛大學杰出榮譽教授J. 唐納德•休斯、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胡濤、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翠溶、紐約大學上海分校環境法教授丹尼爾•顧特曼分別圍繞「生態文明: 我們的思想與行動」 「邊緣與斷裂:通向大歷史之路」「環境史上的人類世——東方與西方:人類痕跡對自然力量」「從歷史視角看工業化對環境的影響」「中國大陸東南沿海與台灣的節能減排實踐」「正在興起的比較環境史:中美環境法律和政策的迅速發展」進行6場主題報告。大會還將舉辦「人類世」「歷史上的食物與環境」兩場多學科沙龍,發布145篇論文。與會專家學者還將考察天津市的歷史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