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黑龍江 > 本地新聞

付華廷:闖出新農村樣板路 甘灑熱血討掊土

2017-12-11
來源:香港商報網

 

富華生物藥業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付彥華 通訊員于海江報道: 南有華西村,北有興十四。60年前,這里人煙荒無,定村“橛子”建址立村,是個窮到底兒的“三無村”。彈指一甲子,一棟棟單體花園式新別墅、一座座現代化工廠拔地而起……農民不用背景離鄉,就地實現城鎮化。一舉成為擁有35家企業、22億元總資產的“龍江第一村”。

  一卷詩兮一掊土,詩與土兮共千古。年近七旬的興十四村党支部書記付華廷一生躬耕壟畝,甘灑熱血、青絲變白發带領興十四村闖出了新農村建設樣板路,80%的農戶住上了別墅。全村一千多村民感激涕零,曾大年初一齊齊跪在門口,“付書記,您不能走啊……”。而他說的最多一句話是,“一切都離不開党的好政策,這輩子我那也不去,百年身後事,只求我兒牽牛車,索取一掊家鄉土,葬我興十四,化作春泥日夜守望這片黑土地。”

  興十四村位于黑龍江省甘南縣境內,距省城哈爾濱大約400公里。冬天的興十四村像一幅水墨丹青畫卷,玉樹琼枝、蒼松翠柏間環繞着別墅群相映成趣,紛紛揚揚的雪花隨風飄落,輕輕親吻村里的“綠色銀行”—樟子松林,孩子們琅琅讀書聲不時飄過耳畔,……這里沒有江南水鄉的韻味與煙波浩渺,卻上演着一幕幕摧枯拉朽的滄田巨變,一草一木“鐫刻”着付華廷的神話。

  

興四十村已成為富庶的小康村

  以工哺農借外腦

  隆冬時節,記者走進興十四村,沿柏油村路前行,街道兩旁現代化的學校、賓館、體育館、多層住宅樓及全國第一家用玉米為原材料生產的檸檬酸廠、全國第一家村辦乳品廠、聞名全國原滋原味的山東大煎餅廠、興村網電子展示大廳、富華國際生態產業園區……鱗次節比,無論如何也讓人無法想到這真會是一個農村,不遜色全國經濟發達縣城。

  興十四村不沿江、不靠海、沒有鐵路,在莽莽荒原上何以闖出一條新農村建設的康莊大道?

  抖落身上的雪花,記者與付華廷粗壯有力的手握到一起,感動與被感動間興十四村的巨變與故事交織在一起。付華廷當了44年的村支部書記,有着山東人魁梧的身軀,說話的聲音略带沙啞,但就是這樣沙啞的聲音,村民聽起來無比舒坦,他始終傳遞並引領着興十四村的未來與方向。“借助外腦,以工哺農,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擰成一股繩,抱團取暖,堅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付華廷鏹鏘有力給出了興十四的“大興”答案。

  村里兩棟白色的“專家別墅”見證付華廷“外腦興村”一個個精彩故事。近年來,付華廷陸續從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聘請了20多名專家和高管人才,帮助開發高科技產品, 2002年富華集團旗下的華冠科技股票在上海A股成功上市,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家農業板塊上市的股票。是付華廷借力打力的經典力作。當年發行4000萬股,社會募集資金1.38億元。

  引入邁向集團後,又成功引進了哈爾濱曼頓多元集團等戰略投資者。而後富華集團又將這些資金全部投入到企業基礎條件完善和資本擴張中。到了2003年,富華集團總資產達到8.7億元,當年,全齊齊哈爾市農民人均收入是1090元,而興十四村農民收入達到了13000元,相距10余倍,此後付華廷接二連三創辦新工廠,堅定不移走上無工不富之路。

 

付華廷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带。早在1981年興十四村就實現了住房磚瓦化,1982年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2002年以來,建設花園式單體村民別墅136棟。按照興十四村5萬人口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划,近五年來新建公寓樓34棟、52萬平方米,配套建設了車庫、倉房、商服,完善了上下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同時,全村社會保障制度健全,村民實行退休制,享受合作醫療和社會養老保險待遇,享受吃糧、吃水、物業管理、合作醫療和學生上學等“十免費”待遇,無論是種地戶還是上班族,戶均資產達到百萬的佔50%以上,村民上班和下地干農活都開着車,如今農民年均收入7.6萬元,由過去的一千多人口,發展到11600人。

  耕種在廣袤的黑土地,居住在現代化的城鎮里,這是興十四村的真實寫照。村民對付華廷的感情無以言表,在他們心里付華廷就是他們的焦裕祿、孔繁森。付華廷回憶說,“當年興十四村曾經八年沒有一分錢收入,奮斗到今天,可以說是用汗水、淚水甚至血水澆築而成的。經過艱苦奮斗,在70年代初期,全國每人每天掙一塊多錢的時候,村里就掙到四塊多錢,那年村里有戶人家,年底分了6000多元,當時的人民币還沒有大額面值,領錢的時候是捧了好幾捆,走到馬路上,村民將錢放到地上,一邊磕頭一邊喊爹。”

  不忘初心護家鄉

  “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付華廷幾十年如一日,踐行了當初的誓言,可如今的他已是“百病”纏身,頭部大面積腔梗,心、肝、膽、腎……從頭到腳沒有一個好地方,糖尿病二十多年,已經出現綜合症,視力下降、模糊。去年左側心脏主動脈做了支架,右側心脏主動脈還有60%是堵塞的。今年去復查又多了好幾樣病……他擼起褲腿,記者下意識在他腿上按了幾下,一排排小坑馬上出現,此情此景讓人心酸,陪他采訪的工作人員說,“我們書記做報告從不用稿,常常他在台上講,大家在台下哭”。付華廷一心為民事跡感動很多人,為人典范!

  最讓付華廷動容,永生難忘的一幕,是1996年大年初一這天,雖20多年過去了這位深受村民愛戴的老書記仍聲音哽咽、眼圈泛紅。當年,付華廷從南方談生意回來,給大家一人分了一萬塊錢。當他和老伴正忙着和天南地北回來的兒女們准備迎接新年時,突然聽到家門口有很多嘈雜的聲音,付華廷推開家門立刻被門外的場景驚呆:全村一千多村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齊齊的跪在那里。看到付華廷出來馬上說,“付書記您不能走啊。”、"您不能不管我們。"、“您有病,我們願意替您去死。”說着把一大把錢遞給了他,“這是我們大家湊的錢,您拿去看病吧。”

  付華廷看着父老鄉親,明白了大家以為給他們分了錢想自己出去單干。他眼睛濕潤着說,“您們這是讓我折壽啊,快起來吧。我發誓,我不走,我不僅現在不走,將來永遠都不會離開,等我真不行的那天,就讓我兒子趕着老牛車拉着我的老伴,把我的骨灰撒在興十四村的土地上,我要世世代代和興十四村在一起,永遠守護着這片土地、這片綠水青山。”那一年的初一,付華廷一家沒有放鞭炮,全家人被全村人的這份感情深深的打動着。

  目前,興十四村2%的人在種地,98%人在做二、三產業,全村糧食年產量可達六億斤,可供一百萬人口商品糧。展望未來,付華廷信心滿滿,規划建設一萬棟大棚,成為齊齊哈爾市蔬菜供應基地;發展有機農業,把興十四打造成為有基食品第一村和有機食品專業村;與國能發電合作,建設30萬噸的秸稈發電綜合利用發電廠,打造黑龍江省小海南……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付華廷說,興十四村將以党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新的指引,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不固步自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用偉大的長征精神續寫新的篇章。

  踐行諾言 一生“三不圖”

  在興十四村了解付華廷的人都知道,他一生“三不圖”:一不圖當官、二不圖發財、三不圖榮譽。1978年、1992年,甘南縣兩次要提拔付華廷擔任副縣長,2003年要任命他為縣委副書記,付華廷都婉言謝絕了,要求就在興十四村當支部村記到退休。

  很多人都說付華廷,“傻,給官還不要。”付華廷告訴記者,“當初自己吃不上飯的時候,曾經對母親和父老鄉親發過誓,等長大後能掙口飯吃的時候,我一定好好干,讓父老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畫一樣的興十四村,牛一樣的付華廷。作為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付華廷的工資每月定為18000元,可是他只要了3000元,而且其中1600元交給了村里,5年共計捐款5萬多元。公司成功上市後,市里獎勵的127萬元也讓他捐給了村里用于建設學校和修建公路了。每年他還和老伴拿出倆個人一個月的工資5000元,在六一兒童節時捐給學校。

  付華廷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先後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黑龍江省農村“百名好支書”標兵等榮譽稱號。他稱,“四五百個獎項和榮譽,都是中國共產党給我的。我什麼也不圖,就圖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只要我干一天,就要讓老百姓說共產党好。”

  玩起新花樣 搞起“互聯網+”

  興十四村,總投資2000萬元建起了“興村網”, 擋上“互聯網+”的快車。“現在,老農民也玩起了新花樣,通過互聯網的快車,讓興十四有機農產品進城,實現由原來的賣產品向賣生態、賣環境、賣安全、賣健康轉變。”在“興村網”的電商平台前,付華廷高興地對記者說。

  成立至今,已完成縣內8大社區,10個鄉鎮95個行政村的網點全覆蓋,發布商品2000余種,完成網上交易5.5萬余筆,實現總交易額1500余萬元,其中農產品銷售佔總交易額的70%以上。下一步付華廷還要與美國公共健康管理聯合會合作,建設“互聯網+健康”系統,為村民健康做高端服務。

  為子孫後代築起「綠色銀行」

  當初為了種好地,擋住風沙,付華廷带領村民開始種樹。如今這片1.5萬畝人工林,以每天增長15萬元的速度在為興十四村的子孫後代建造起了一座“綠色銀行”。

  回想當年,好不容易種上了地,等秋後換來的是血本無歸,那感覺真是欲哭無淚。只好等到雨天再重新種,而常常是等過了節氣,當時的風沙,那叫一個恨人!付華廷回憶說。

  如今被付華廷看作是“命根子”,“眼珠子”,堪比“親爹”的人工林已達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0%,經過多年不懈地人工栽種和精心管護,興十四村已建成年產2000萬株,集“育、管、造”于一體的集體林場1處,農防林網48條,有效抵禦了風沙,形成了地區小氣候,每年比鄰近地區偏得三四場雨。

  付華廷說,興十四村現在已經過達了“海綿城市”的標准,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所以很多外地人到這里都能感覺到空氣濕潤,以後我們還可以把空氣裝進袋子里,賣出去。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說了算,定了干,多大困難都不怕。”付華廷用定了的事十頭牛也拉不回來的態度,為了圓上興十四村的“中國夢”,他賭上了一輩子的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興十四村第一代墾荒隊員張維良說,付華廷擔任村党支部書記後,带領父老鄉親們苦干實干拼命干,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多開荒、多種地、多打糧,他是一把熊熊燃燒燒火把,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記者采訪付華廷的過程中,他提到最頻繁的一個詞就是“報恩”,他說,“是党養育培養了我,我要報恩,讓全村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目前,興十四村,沒有暴發戶,沒有貧困戶,付華廷沒讓一個村民掉隊。

  原黑龍江省委書記孫維本說,“付華廷他一心為民的情懷、無私奉獻的品質,永爭一流的精神和超前奮進的意識,带領興十四村民做成了許多村民想不到的事情,還做成許多村民想到做不到的事情,更做成了許多村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責任編輯:吳梓泳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