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岩画:再现旧石器时代人类遗迹

2017-12-14
来源:香港商报网

 

飞龙山岩画石林景观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付彦华报道:岩画是绘制在石头上的图画,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兴安岭地区自2011年以来,先后发现38处岩画遗址,3000余单幅岩画。其以红色彩绘为主,多处于人迹罕至的石林、石崖的峭壁上。

  经中国岩画专家组现场考察确认,大兴安岭岩画为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晚期绘制,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岩画,记录着远古人类生存的印记,具有巨大的文化与考古价值。

  大兴安岭地处中国最北端,万木峥嵘、古木参天,是中国古代多个少数民族的发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遗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彩绘岩画这部“无字史书”, 穿越时空,再现远古人类生存印记。

 

松岭区劲松镇南线石壁岩画所在岩石

  走近远古岁月 触摸生命密码

  森林作为地球上陆地生态的主体,人类的祖先曾在这绿色的怀抱中度过漫长的岁月。大兴安岭松岭区境内的飞龙山每年五月盛开的杜鹃花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来此拍摄,正是他们不经意间的采风,才发现了目前大兴安岭地区最大的古源石林岩画群。

  大兴安岭岩画表现了大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远古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反映了大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早期文明形态和原始宗教内容。夏日,记者走近了藏身于森林杜鹃花海中的古源石林岩画群。圆形带着光芒的“太阳神”、人形与动物的丰富组合,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虽有些已模糊不清,但从这些红色图案中依旧可以感受到远古的气息,让人从灵魂深处产生出破解远古生命密码的冲动。

  据介绍,2016年8月黑龙江省文化厅与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组织考古、文物专家对大兴安岭松岭区新发现的劲松南线石壁岩画、劲松西山岩画和古源石林岩画三处彩绘岩画进行现场考察。初步认定,松岭区新发现的彩绘岩画,填补了大兴安岭彩绘岩画在表现形式、岩画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的空白,是大兴安岭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数量最集中、内容最丰富的彩绘岩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大兴安岭岩画的发现,初步证明了大兴安岭是孕育黑龙江乃至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是早期人类繁衍栖息之地,填补了黑龙江省早期人类历史研究空白。

 

人形岩画 于海江/摄

  形态各异 手指涂抹条状轮廓

  与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不同,大兴安岭岩画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磨刻岩画,以红色彩绘为主,多处于人迹罕至的石林、石崖的峭壁上。这些岩石如天外来石,峻峭、灵秀;或鬼斧神工,壮美、雄奇。同时,在这些岩画的周围又有较平坦的空地,这似乎传递出一个信息,先民在选择岩画绘制的地点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刻意选择的“圣”地,是族群祭祀朝拜之所。

  大兴安岭岩画多数是由早年林区作业工人所发现。纹样主要有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图形;鹿、野猪、犬科动物等动物图形;树木等植物图形;人形及符号图形。彩绘岩画中多见于“大”或“太”、 “十”字形人纹,牵手相连,似为“佾舞”状,横列成队的人物纹样。

  目前,据悉,中国各地新石器时期以来绘画、岩刻、玉雕、陶器等人物图案,面部图案普遍具备眼口鼻等轮廓,惟有大兴安岭彩绘岩画中的人形纹样为早期人类直接用手指直接涂抹成“简笔画”条状人形轮廓,没有口鼻眉眼等人物面庞细部特征。

 

兽形岩画 于海江/摄

  北方岩画或成旅游地标

  随着大兴安岭岩画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岩画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逐日显现,全区正全力加快对岩画的保护利用工作,将其同生态旅游相结合,塑造岩画自身价值的新型文化产业。目前加格达奇百泉谷景区已将天台山岩画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推出,漠河建立了小型岩画展览馆。

  据大兴安岭松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古源石林岩画群与其它地岩画区域比较有着突出的优势,飞龙山山峦叠嶂、林莽苍苍、奇石林立,每年春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满山坡,美不胜收,已经吸引无数游客前来登山赏花,现在又增加了神秘莫测的远古岩画。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岩画现有的研究成果,在保护好岩画的基础上,打造岩画品牌,讲好岩画故事,传承岩画文化,开发设计岩画生态旅游产品。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松岭岩画专家论证会现场

  专家:勾连环太平洋岩画圈

  负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兴安岭与环太平洋岩画带研究》的庄鸿雁说,大兴安岭岩画与其它地区不同,处于连接中国北方岩画带和环太平洋岩画圈的结点上,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北方岩画带的缺环,起到了勾连中国北方岩画带、俄罗斯远东岩画带与北美西海岸的环太平洋岩画圈的作用,并为研究东北亚远古人类向美洲大陆迁徙提供佐证。庄鸿雁建议,设立岩画保护区,以此改善因环境变化加速的自然侵蚀和免遭人为破坏。同时采取科学手段和措施对岩画进行保护,防止类似法国拉斯科岩画洞穴保护出现的失误。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