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的夏滿眼盡是雄偉壯美的綠。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楊秀岭報道: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被聯合國授予2017年“地球衛士獎”的消息一經發布,全球為之矚目。第二天上午,河北省委書記王東峰就親自主持召開河北省委常委會議並強調,這是河北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大實踐成果,為國家和民族增了光、添了彩。隨後,王東峰又在與塞罕壩機械林場獲獎代表進行座談時再次強調,河北全省廣大党員干部群眾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塞罕壩機械林場的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深入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
塞罕壩的精神和實踐為人類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中國的智慧和方案,其已凸顯的綠色經濟效應更生動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塞罕壩林下種植項目。
塞罕壩森林資產總價值202億元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說,“建場55年來,塞罕壩人時刻牢記“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蓄水源”的神聖使命,在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一代接着一代,持續造林護林營林,修復生態。攻克了高寒地區引種、育苗、造林等技術難關。摸索總結出了全光育苗、“三鍬半”植苗、撫育利用等多種可持續經營管理經驗,對高寒地區育苗植樹、困難立地造林、人工林集約經營等一系列經驗做法,為高寒干旱地區造林走出了開拓性的第一步,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有林地面積由建場前的24萬畝增加到112萬畝,增長了近5倍; 林木總蓄積由建場前的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12萬立方米,增長了30倍,累計為國家提供中小徑級木材192萬方;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為202億元。包括林地資產、濕地資產、立木資產、非木質林產品資產、森林碳資產、野生動植物資產、品牌資產等。
塞罕壩風電項目。
建立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劉海瑩說,“80年代,在大規模造林結束後,林場便進入了以營林為主的發展階段。從2000年到2011年,塞罕壩進入了轉型發展階段。在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的同時,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首先是將全場划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益林、國家級森林公園、商品林”四大經營板塊,實行分類經營、分區施策;其次是加大基地更新造林力度,加大對零散宜林地、石質荒山等困難立地造林綠化力度,采用大苗移植、容器苗造林等先進適用技術,優化樹種結構,加快選育和營造優質速生樹種;擴大珍貴樹種和混交林營造比例,加大中幼林撫育力度,以一流的營林水平創一流的森林質量;三是在不消耗資源並充分保護和利用資源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主線,拓展苗木產業鏈條,建立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控股整合了圍場縣內禦道口、紅松窪兩牧場的生態旅游資源,使森林旅游年收入達4000多萬元;林場以市場為導向,采用集約化規模經營措施,培育了大量優質綠化苗木,銷售收入逐年增加,2009年已突破千萬元大關。森林旅游、綠化苗木等二三產業成為了林場轉型發展階段的新經濟增長點。同時林場還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積極走出去承攬社會綠化工程。先後承擔了國家財政部住宅小區綠化工程、承德市財政局小區綠化工程、唐山公路綠化工程、內蒙古多倫城區綠化工程等十余項綠化工程。”
塞罕壩苗圃育苗基地。
推進林業供給側改革 發展優勢產業項目
“在搞好森林經營的同時,塞罕壩林場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林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進了一批優勢產業項目,使曾經一度佔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木材產業的林場支柱產業降至50%以下,減少了對木材的依賴,打破了以消耗木材為主的思維定視。”劉海瑩說,“首先,2014年啟動了碳匯項目。經過近三年的不懈努力,總減排量為4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造林碳匯和營林碳匯項目,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備案,其中造林碳匯第一批次18.3萬噸減排量已經獲得簽發。這是迄今為止全國林業碳匯簽發碳減排量最大的自願減排碳匯項目,如果全部實現上市交易,保守估計可實現收入超億元;二是建設規格梯次化、數量規模化、品種多樣化、品質精良化的苗木基地,實現多種經營。目前,已建成8萬余畝的綠化苗木基地,儲備苗木1800余萬株,年均實現苗木收入近千萬元;三是利用邊界地带、石質荒山和防火阻隔带引進風電項目。同時,風電公司建設了大量林路,改善了林區交通狀況,彌補了林場建設資金不足。取之于林的風電補償費用,又可以反哺于生態建設;四是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模式。”
綠色產業带動周邊縣域發展
劉海瑩說,“從1993年開始,塞罕壩森林旅游業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游客自發到來而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較大發展,已經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產業鏈,景區年入園人數由1999年的3.5萬人次,增加到今年的64.1萬人次,年均增長率保持30%以上。客源地遍布全國、港澳以及十余個國家,年旅游直接收入由原來的80余萬元,增加到現在的6200多萬元。截至到目前,塞罕壩累計接待中外游客600萬余人次,實現直接經濟效益近5億元,每年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2.5萬個,累計創造社會綜合效益30多億元。”
塞罕壩機械林場由河北省林業廳直屬,在國家級貧困縣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地。劉海瑩說,“塞罕壩機械林場有力拉動了景區周邊縣域經濟的發展,有效發揮了旅游扶貧、旅游富民的功能作用。為周邊農民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尤其是近年來日益發達的林業產業和蓬勃興起的森林旅游業,带動了周邊地區的鄉村游、農家樂、養殖業、山野特產、手工藝品、交通運輸等外圍產業的發展,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