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清:朴拙于形工匠心 藝海無聲勝有聲

2017-12-22
來源:香港商報網

作畫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吳敏報道:"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古徽州文化燦爛,文風鼎盛,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徽州區位于黃山風景區南麓,是古徽州域名的唯一傳承地。青山秀水雕就了玲瓏纖媚的徽州風貌,釀熱了一代又-代的傳說,傳說又滋養了一代又-代的徽民。

  25歲的姚慧清就生于斯長于斯。"朴拙于形,藏慧于心。"初識姚慧清,倒是不由想起了這句古訓。坐在面前的他,這一徽畫和徽雕的後起之秀,長相帅氣,溫文爾雅,看上去像剛走出校門的學生。身後的牆上,張掛着的姚慧清繪畫作品,仕女人物、花鳥魚蟲,取材廣泛。很難想象,這些精美的繪畫作品出自一位失聰青年之手。

  90後的姚慧清有許多標簽:他是一名耳朵失聰的聾啞人,其作品《牡丹四條屏》、《九如圖》、《馬蹄蓮》、《仕女圖》、《牽牛花》等入選2015當代最具收藏價值名家之列,硯雕非遺傳人,通過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五級考試,被評為黃山市第三屆"最美殘疾人"……

  日日練習,夜夜琢磨,獲益良多。屈指數來,歷經十余載的藝術洗禮,在一位位藝術大师的悉心指導下,加之他的聰穎苦學,他從一株不起眼的小苗逐步長成了一棵蔥蘢的樹木,在繪畫和硯雕這片林地里擁有了一片藍天。

  習畫打開無聲世界

  小時姚慧清和其他孩子一樣頑皮可愛,一家人過着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6歲時在與同伴戲耍時墜落跌倒,不僅腰落下了病根子,而且由于藥物性過敏,導致耳朵失聰,之後,他只能看口型"聽"別人說話,以至于後來上學都覺得吃力。上天沒有給他一雙可以聆聽的耳朵,卻讓他在紛繁的色彩中發現了另一個世界,8歲那年,老师教書法課的時候,發了幾本小學生導讀讓學生看,封面上的素描、工筆畫、書法,一下子讓小慧清着迷,尤其那些工筆畫,給他無聲的世界打開了一扇門。

  從此,"零基礎"的他對美術產生了濃厚興趣,每晚臨摹至深夜。然而夢想的實現過程格外艱難苦澀。無聲的世界里,徽州山水田園便成了他的精神家園,那里的村落古居、花草樹木、民俗鄉情,賦予他養育他培養他鍛煉他一種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激情,一種藝術的靈感。

  看到兒子這麼喜歡繪畫,姚慧清的父母給予大力支持,带着他拜师求學,先後师從徽派硯雕、繪畫大师方見塵,學習硯雕和繪畫。又拜高級工藝美術师謝紫貴學習書法,隨後,繪畫水平突飛猛進。在習畫的同時,他發現自己比較適合精雕細琢,遂開始系統地學習歙硯的制作工藝。

  初中畢業後,由于他悟性高,加上有着較好的美術功底,他考上了安徽省蚌埠工藝美術學校雕塑系學玉雕,由于學校沒有專門的繪畫系,他只好一邊自己練習繪畫,一邊找機會尋师學畫。

  其中,方見塵對他的影響特別大。方見塵素有"中國硯雕第一刀"、"徽州奇人"、"唐寅再世"、"刀筆鬼杰"之譽。其代表作《嫦娥奔月》、《新安覽勝》、《大佛硯》被胡子昂、胡厥文等有識之士譽之為國寶。劉海粟先生曾見之《黃岳奇觀》作品,激動不已,欣然命筆題寫"國之瑰寶"。因而也就有了"一千年出一個唐伯虎,三百年出一個方見塵"一說。

  記者在姚慧清家中,看到一幅他與方見塵大师合作的牡丹仕女圖讓人眼前一亮,方大师的仕女風姿綽約,書法詞句瀟灑豪放,慧清的富貴牡丹濃談相宜,婀娜多姿。

  在蚌埠學玉雕的時候,同學看到他特別喜歡工筆畫,就帮忙介紹了一個老师,學了三個月,他如饑似渴也如魚得水。

  在校期間,姚慧清學習成績優秀,其作品《裸體藝術》榮獲畢業作品優秀獎,作品《白描》獲安徽省蚌埠工藝美術學校2010年迎新春藝術設計作品優秀獎。並被學校收藏。2013年畢業後,姚慧清在了解到家鄉歙硯等老手藝面臨傳承窘境時,毅然拒絕了校招企業拋出的橄欖枝,回到家鄉開始了非遺傳承之路。回到了老家,在家人的支持下,設計了繪畫工作室,潛心研究工筆畫,不僅如饑似渴學習繪畫知識,還經常外出寫生、以生活為繪畫源頭,訪名家學習,去博物館觀摩,使自己的繪畫水平又有了質的飛躍。

  他生長在黃山腳下、新安江畔,浸淫在傳承千年的新安畫派長河中,有書卷氣,有筆墨,有氣韻,有生活是他最大的追求。當他領着記者參觀他那淡雅清麗陋室,我能近距離感受到他在創作中迸涌出來的激情和感動,他是有領悟的,有感覺的,有思想的,這份情緒使他的用筆有速度,有氣勢,有精彩。大量的寫生,大量的臨摹,大量的思考淬煉,使得他的畫溢透浸潤着他淡靜、從容的情懷,盡顯冰清玉潔、淡雅清新之致。

  日復一日雖然又苦又累,但他在一點一滴中積累着對藝術的探索,蹣跚而堅毅地一步一步走向藝術之門。他那股對藝術的追求,始終在心中。在他日益成熟的作品中,實現了氣韻生動的追求,呈現出一種清新、健朗、唯美的畫風,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芳香。

  近年來,姚慧清對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牡丹情有獨鐘,他將仕女人物傳統工筆畫法和自己的畫風糅合,像貌古雅秀麗,儀態端莊,頗為傳神。讓觀者摒棄浮躁,心生靜意。

雕硯

  用刻刀與硯石對話

  黃山天下秀,植根于黃山之麓的歙硯雕刻,也是一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山,一代代硯雕师傅,為之嘔心瀝血,勤勞與智慧的結晶,讓這座名山四季常青。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傳承,在今天的徽州有着一批敦實的生力軍。

  藏慧于心惟勤奮,朴拙于形工匠心。歷史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了朴拙之人必藏慧心的道理,姚慧清就是這樣一個藏慧于心的硯雕藝人。

  他覺得結緣徽州硯雕是一件幸事,最享受的就是其中努力想做好一件作品,全身心投入的過程!

  在他無聲的世界里,方寸硯台,無限新意。以刻刀作筆,"因材施藝",在石料原有的天然形狀基礎上,找到歙硯那獨有的文化韻味和心神貫注在硯石上運刀作畫的美妙感覺,創作出來的硯雕作品獨具美感,常有驚人的效果。

  他一坐在工作台上,可以半天不起身。一開始,學雕一些層次少,畫面簡單的小圖案。姚慧清的父親介紹:"兒子算不得聰明,更不是領悟力高的人。但他最大的優點,就是認真執着。"姚慧清的努力,正應了"天道酬勤"四個字,很快,他成了同門师兄弟中持刀最穩健、刀力最雄渾、刀法最老辣的一個。

  姚慧清認為,雕一幅作品,就是在創建一個生命。小小的石頭有了藝術的融入、人文的關懷,一枝一葉里都流淌着技师的血汗,有着技师的溫度。

  徽州是新安畫派的發源地,這里的奇山異水孕育了燦爛的徽州文化,生長于徽州沃土上的姚慧清,其所制硯雕作品不覺間便融入了水墨國畫的藝術元素,他既繼承了傳統硯雕的藝術格調,又有了創新與突破。他的不少作品大都因材施藝,追求意境,注重天趣與人藝的完美融合,由刻意追求雕工技法轉而力求硯石神韻與稍輔雕工的寫意風格,作品達到了"具象為器,抽象為道"的藝術境界。

  他懂得知識的重要性,看得最多的書就是美術書籍。在藝海中暢游的姚慧清的書畫和硯雕作品,人物栩栩,花鳥精神,這都是從書籍中得來的,從學習中領悟的。他還積極學習通讀文學作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把對傳統美學的執着追求和創新理念融匯到古老技藝的傳承發展中。最近幾年里,他獲得各級賽事活動多個獎項。

  古代文人畫講究"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姚慧清在吃透了這句話的含義後,覺得硯雕藝術也是同樣的道理。他的作品來自生活,來自大自然造化,來自前賢指導,來自真誠的內心,所以他的作品既接生活地氣,又達藝術高度;既有世俗體溫,又具精神內涵。無論花鳥,還是硯台,都包含着他的鄉思鄉愁,是他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情謳歌,是他樂觀的人生思想和美好的藝術意境在作品上的傳神寫照。

  夢想無價。記者看到姚慧清家中展台上擺放着他精心雕刻的30多方歙硯,多半已被收藏者預訂。"精美的石頭會說話",他依據石材不同形狀及不同自然紋理,施以不同的題材,人物、山水、蔬果、花鳥、蟲魚等皆有涉足,他采用不同的雕琢方式,浮雕與鏤空融合、立體與平板隨心所欲,其作品精細,刀法嫻熟,線條流暢。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耐心和毅力。

  "墨灑金壺紫汁凝,室藏佳硯青云斂"。藝術者是靠作品說話的,一件創作者嘔心瀝血的精品力作,是能說出很有分量的話的。姚慧清雖不能語,但他的幾十方硯雕作品,沒有復制的雷同感覺,每一方都有各自特色,稱得上是上乘的藝術佳作,無不給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許多業內人士和專家,在欣賞他的硯雕作品之後,都留下了"刀法精湛,妙在傳神"、"返璞歸真,神游于藝"、"構思巧妙精致,刀法簡練流暢"、"創意擅用石型、俏色,作品文氣凝重、古朴"、"靈感出人意料,功夫令人歎絕"等高度評價。

  對于姚慧清來說,為匠者,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不僅是硯雕這門藝術所带來的副作用,更是內心修行過程中必須忍受的荒蕪與疼痛,孤獨不是寂寞,而是超然,必然無人領會方能領先時代,必然領先時代才能制作出更加完美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大千世界,唯我一人觀之,便是本心之道。世界再吵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

  身殘志堅暢游藝海

  "我不幸地耳朵失聰,但我又幸運地生活在這個時代,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生命的價值。 "姚慧清說話時的笑容十分溫暖,為房間增添了光彩。

  "只是命運跟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我的心還堅強,我的執着閃耀,人生無止境的路,總有我一條。 "面對成績與榮譽,姚慧清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執着的他又在藝術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正如他自己表示:"一個人能有塊空間,在那平靜、自然地思想,是很愜意的……"

  傳統工藝作品,最能反映中國璀璨的歷史文化,最能彰顯民族的氣韻神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藝術的熏陶。但是,由于市場化程度低,學習周期長,年輕人很少問津,傳統工藝從業者年齡偏大,導致很多傳統技藝後繼乏人,陷入瀕危狀態。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像姚慧清一樣的年輕人,展現出對傳統手工藝的認同,並把從事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和技藝傳承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

  年輕人從事傳統工藝美術還是小眾,但是90後給傳統技藝带來的不僅是新生力量,還有許多新觀念、新技術,這些都潛藏着讓傳統工藝美術煥發璀璨生機的動力。

  "老一輩人的優勢在于技藝的出神入化,而我們的優勢在于有繪畫功底和現代設計藝術知識。"姚慧清認為,"我相信設計的力量會越來越重要,只有通過設計,手藝人才能提升到藝術家的層次,作品才有更多的附加值。"用現代設計語言來轉化傳統手工藝,正是這批九零後的優勢所在。

  在記者看來,他謙遜安然,真誠朴實,而又激情四射,勤勉勇敢,既有徽駱駝一般的堅忍頑強,又對外面的陌生世界充滿探索的欲望。這不斷豐富着他的內心世界,也使得他的藝術道路雖然曲折坎坷卻又絢麗多姿。

  在藝術的道路上,他認為一直都是起點,一切可以說他真正專事創作才剛剛開始。他不滿足已經取得的成績,堅持每天繪畫、雕刻不輟,他想通過自己的藝術特長實現創業,更希望憑借精諶的技藝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肯定。

  慧心得天愛, 清新福自來; 最喜不失真, 好似云中彩!  "技藝是為社會服務的,作品先做人,這樣才能堅守和不斷進步。 "無聲勝有聲,人殘志不殘。多年來,姚慧清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探尋。而今,他又開啟了新的創作篇章。路漫漫其修遠兮,隨着時光的流淌,但願他在道藝上至臻完美,爐火純青……

[責任編輯:蔣璐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