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通讯员 席庆荣 黄燕飞 报道:“洋蛇”闹新春,村民乐陶陶。2月21日正月初六晚上,皖肥东县包公镇小包社区大邵村一派喜气洋洋,方圆几里的村民们像赶集一样,三五成群地从四面八方赶赴该社区的潜龙宫,人们都想一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洋蛇灯”的风采。原来,原先每十八年才舞动一次的“洋蛇灯”,当晚“提前”出现在了大邵村。
当晚“游行”的主角当然是国家级非遗——大邵“洋蛇”。只见队伍中,一条近百米长的“洋蛇”通体闪烁着光芒,随着近百位村民的舞动上下翻飞。“洋蛇”时而蛇头高举,仿佛要一飞冲天;时而蛇首低垂,仿佛陷入沉思;时而蛇身盘起,仿佛在积蓄力量……游行的队伍每前进几步,“洋蛇”就会变幻出不同的姿态,让围观的村民欢呼不止。
大邵“洋蛇灯”,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按照习俗,每十八年才玩一次,每次增加一节,每节约1.6米。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洋蛇灯”也并不是十八年玩一次,只要有需要,就会提前扎“洋蛇灯”彩排准备,然后进行表演。“洋蛇灯”的长度也不是每次增加一节,而是根据耍灯的人数来定。不过,上一次“洋蛇灯”出现在大邵村已经是2013年的事情了。
邵传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邵“洋蛇灯”的传承人。他说,为了让“洋蛇”在晚上舞动起来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感觉,蛇身里要摆放上光源。前几次蛇身里摆放的都是灯泡,这一次则用的是更原始的光源——蜡烛。蜡烛在蛇身里为何不会脱落?他说:“因为蜡烛牢牢地被固定在里面的一个摆轴上,怎么动蜡烛的重心都是朝着中间,所以不会掉落。”他表示,这次之所以使用蜡烛作为光源,就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让文化遗产的魅力得到更大彰显,让其生命力更加蓬勃,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