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安徽 > 地市簡訊

皖肥東“洋蛇”飛舞“鬧新春”

2018-02-22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通訊員 席慶榮 黃燕飛 報道:“洋蛇”鬧新春,村民樂陶陶。2月21日正月初六晚上,皖肥東縣包公鎮小包社區大邵村一派喜氣洋洋,方圓幾里的村民們像趕集一樣,三五成群地從四面八方趕赴該社區的潛龍宮,人們都想一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洋蛇燈”的風采。原來,原先每十八年才舞動一次的“洋蛇燈”,當晚“提前”出現在了大邵村。

  當晚“游行”的主角當然是國家級非遺——大邵“洋蛇”。只見隊伍中,一條近百米長的“洋蛇”通體閃爍着光芒,隨着近百位村民的舞動上下翻飛。“洋蛇”時而蛇頭高舉,仿佛要一飛沖天;時而蛇首低垂,仿佛陷入沉思;時而蛇身盤起,仿佛在積蓄力量……游行的隊伍每前進幾步,“洋蛇”就會變幻出不同的姿態,讓圍觀的村民歡呼不止。

  大邵“洋蛇燈”,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按照習俗,每十八年才玩一次,每次增加一節,每節約1.6米。不過,隨着時代的變遷,如今的“洋蛇燈”也並不是十八年玩一次,只要有需要,就會提前紮“洋蛇燈”彩排准備,然後進行表演。“洋蛇燈”的長度也不是每次增加一節,而是根據耍燈的人數來定。不過,上一次“洋蛇燈”出現在大邵村已經是2013年的事情了。

  邵傳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邵“洋蛇燈”的傳承人。他說,為了讓“洋蛇”在晚上舞動起來有一種光芒萬丈的感覺,蛇身里要擺放上光源。前幾次蛇身里擺放的都是燈泡,這一次則用的是更原始的光源——蠟燭。蠟燭在蛇身里為何不會脫落?他說:“因為蠟燭牢牢地被固定在里面的一個擺軸上,怎麼動蠟燭的重心都是朝着中間,所以不會掉落。”他表示,這次之所以使用蠟燭作為光源,就是為了更好地還原歷史,讓文化遺產的魅力得到更大彰顯,讓其生命力更加蓬勃,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肖靜文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