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郴州市市長劉志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留影。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唐學偉 竟淳北京報道:
記者:我們注意到您提出郴州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一次辦結”改革,顯然您是在推進一場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改革。請問作為市長,您認為應從哪幾個方面着手,突出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從而讓投資者更加安心、放心、專心在郴州投資興業?
打造公平營商環境高地
劉志仁市長:營商環境是一個事關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大課題,也是一個地方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大考題。党中央、國務院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去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研究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問題時強調,“要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克強總理在去年的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也強調:“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各地既要積極抓項目建設,更要着力抓環境建設,由過去追求優惠政策窪地,轉為打造公平營商環境的高地。”今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決生產力、提高競爭力,要破障礙、去煩苛、築坦途、為市場主體添活力,為人民群眾增便利。”這一系列的重要指示精神,極具前瞻性、戰略性、指導性、現實性和引領性,是郴州着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根本遵循、工作方針和努力方向。
我曾從事企業工作,現擔任郴州市長。雖然,崗位職責變了、工作任務變了、服務對象變了,但有一點始終沒有變: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地方,無論是企業發展、還是政府服務,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營商環境最為關鍵、最受關注、最有含金量,它是一座城市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一個地方極為珍貴的隱性生產力。
郴州是湖南的新“增長極”和向南開放的“南大門”。如何抓住改革開放40周年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優化營商環境、做強開放型經濟,這是郴州各級領導干部的清醒認識和重點任務,也是在郴企業的廣泛共識和迫切需要。形象地說,郴州的營商環境就像郴州的生態環境,山更青、水更綠、生態更好,投資者才能更安心、放心、專心,一個企業才能做大、做強、做優,一座城市才能更好、更實、更協調、更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提出:以最優的生態環境擁抱粵港澳大灣區,以最優的營商環境擁抱海內外投資者。一直以來,我們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生態環境,像守護生命一樣守護營商環境。特別是2017年,我們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該放的權放得更徹底、更到位,該管的事管得更科學、更高效,該給的服務給得更精准、更貼心,努力營造審批最少、流程最優、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營商環境。一年來簽約市級以上重大產業項目133個,計划總投資1452.2億元。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6.8億美元、到位內資526億元,分別增長10.5%、12.3%。成功引進香港清水灣機器人投資公司、德國科德寶集團來郴建設生產(示范)基地,引進中國物流、中國農批、中國正信集團等一批央企戰略投資,引進碧桂園龍女康養旅游特色小鎮、華誼兄弟電影小鎮、沃特瑪新能源汽車創新聯盟、湖南(廣東)家居智造產業園等優質項目落地,為郴州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夯實基礎。
首推“一次性辦結”改革
一是營造規范高效的政務環境。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主要體現在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能否轉型成為服務型政府,能否將“政府能給企業提供什麼服務”轉變為“企業有什麼需求需要政府服務”,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我們堅持企業有所需,政府有所應,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拓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商事登記“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全面落實“三清單一目錄”,創新服務方式,優化服務流程,推進數據共享,最大程度利企利民,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全市實有市場主體總數、注冊資本(金)分別增長13.9%、22%。特別是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一次辦結”改革,實現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事項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門分發、一網通辦、一廳出件、一體監察。目前,我市明確的政務服務改革1763項事項中,有1651項納入了“一次辦結”,並有1093項為即辦事項、239項為“零上門辦結”事項,政務服務整體提速50%以上。近日又一次性取消了609項證明和蓋章類材料。3月9日,我市在全省率先上線運行了“一次辦結”政務服務平台並與省級平台聯網,構築了“一次辦結”事項的統一申請、集中辦理、統一反饋和全流程監督,讓“群眾跑腿”變為“多級聯動”和“內部流轉”。
二是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實踐表明,不合理的市場監管要麼導致企業窒息,要麼導致“劣企驅逐良企”。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認真解決民營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我們始終正確把握“市長”與“市場”的關系,該政府抓的事,緊抓不放、常抓不懈;該企業辦的事,主動對接、傾情服務。例如,針對一些創業者提出的“市場門檻過高”問題,我們實施了“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築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針對企業提出的“實體經濟發展乏力”問題,我們紮實推進“領軍工業企業培育計划”“小微企業成長計划”,“一企一策”開展企業帮扶。針對企業提出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們強化政銀企對接,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政府重點支持的產業,確保民間投資在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中佔比提高到80%以上。針對企業提出的“假冒偽劣”產品問題,我們轉變監管理念、完善監管制度、提升監管效能,逐步建立與“寬進嚴管”相一致的市場監管體系。深入推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創建工作,重點加大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2017年全市專利授權量增長15%,發明專利增長50%。
三是營造務實管用的制度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離不開法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依憲施政、依法施政”。我們緊緊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带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推進領導干部依法行政;緊緊抓住人民群眾這個“最大多數”,提升人民群眾法治意識,夯實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群眾基礎。始終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聚焦企業反映強烈、群眾反映集中、社會反映普遍的突出問題,積極探索“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凡是政府制定涉及企業的重大事項、重要政策,都會采取“上門”、座談或者書面形式,提前征求市場主體、服務對象和法制部門的意見建議,真正做到問需于企、問計于企、問政于企。比如,鼓勵科研成果轉化“16條”、引進培養企業高層次人才“22條”、支持工業實體經濟發展“22條”、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40條”等系列政策,都廣泛征求在郴企業方方面面的意見,同時接受企業、社會等全方位的監督,讓每一項權力都規范在制度的籠子里運行,努力把企業的操心事辦成省心事、費心事做成放心事。
四是營造親商愛商的社會環境。良好營商環境靠良好政商關系來保證,“親”則兩利,“清”則兩安。我們按照“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總目標,紮實推進“忠誠法治辦事高效廉潔”政府建設,始終把各項公務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做到有權不能任性、用權必受監督。紮實推進“工作落實年”活動,弛而不息糾“四風”、轉作風,重點整治一些干部“臉好看、事難辦”“小鬼難纏”甚至不作為、不會為、亂作為。對“三亂”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快查快結。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旗帜鮮明給積極干事者撐腰鼓勁、加油添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數贏得企業發展指數、換來群眾幸福指數。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引導,以良好的政風带動民風,以優良的作風引領親商愛商的社會風尚,努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給各類市場主體吃上“定心丸”,讓更多投資者在郴州安居樂業、干事創業,讓更多企業在郴州紮根發展、做大做強。
進入新時代,面對新考卷,我們將把優化營商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拿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和勇氣,着力推進“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產業主導、全面發展”戰略,致力提升城市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堅持不懈、久久為功,贏得新優勢、掌握主動權,譜寫好“中國夢”的郴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