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黑龍江 > 商報專稿

打破“藩籬”後,哈爾濱科技成果轉化跑出“加速度”

2018-03-22
來源:香港商報網

 

哈爾濱市科學技術局局長李志杰(左三)陪同哈爾濱市常務副市長康翰卿(左一)到哈爾濱醫科大學調研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香港商報網訊】哈爾濱,科教資源富集,一批科技實力超強的大學大所云集。假如你有機會走進位于哈爾濱的高校,你要留意了,那些與你擦肩而過的看似普通的老师,也許就是身價不菲手里握有高科技股份的公司股東。

  來自哈爾濱市科技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僅在哈爾濱工程大學新成立的14家高科技企業中,就有200多名教师成為股東,他們握有的股權價值高達1.64億元;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僅2013年以來,通過市校合作就先後推動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焊接集團等100多家“新字號”科技型企業,年實現銷售收入30多億元;在哈爾濱市食品產業研究院建立的食品專業孵化器,僅2017年最後兩個月,就吸引了東北農業大學教师創辦的7家企業入駐……

  如今,哈爾濱積累多年的科教優勢正呈現出“火山噴發般”的爆發態勢,一大批科研人員不再陶醉于做實驗寫論文,開始走出實驗室,走上了創新創業的道路,走進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唱衰東北經濟浪潮中,哈爾濱逆勢晉升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創業沃土。哈爾濱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開始了“加速跑”。

  這一切源于哈爾濱科技局打破多年橫亙在市校合作之間的藩籬,創新打造出一系列市校合作新機制、新模式,開啟了市校合作破冰之旅。

  科技與經濟不匹配: “牆內開花牆外結果”魔咒怎麼破

  可以說,“科技強而經濟弱”是此前一直捆綁在哈爾濱科技工作中的魔咒,如何解鎖桎梏?3月16日,哈爾濱市科技局局長李志杰向科技日報記者道出了破解之謎。

  “哈爾濱市校所資源富集,高端人才集聚,科技成果量多質優。但長期受國家科教制度束縛和在哈中省直高校與哈市存在的管理體制障礙,以及哈爾濱市在科教資源開發財政科技投入相對不足、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不優等影響,校所科技優勢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導致‘科技發達,經濟欠發達’,‘牆內開花,牆外結果’這樣的窘境多年來在哈爾濱一直存在。”李志杰回顧以往頻頻搖頭。

  “發揮和釋放校所科技優勢,將校所資源培育成校所經濟,這是我們多年來持續不斷集中精力攻克的目標。破解體制障礙是突破口。經過探索,通過工作機制創新,我們跨越了市校之間管理體制障礙,在合作方式、合作平台與載體、組織保障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市校合作新模式,取得明顯成效。”學者出身的李志杰局長在談起哈爾濱市校合作重大突破時流露出充足的信心和底氣。

  “我們探索出一種市校合作新機制:契約機制;探索出一種發揮高校科技優勢的有效載體:科技創業(科技人員攜带科技成果領辦、創辦和參股科技企業);探索出一種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體制:‘政府引導,高校承辦,社會參與’的‘事業單位+企業+基金’的新型體制架構的科技成果轉化組織模式;探索出一種政府專項資金使用的新方式:‘激勵+約束’的資金後補助支持方式。”

  打破藩籬,跨越管理機制障礙後,哈爾濱迎來市校合作黃金期,形成了市校(所)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局面。那些藏在大學大所實驗室里的科技成果和科研團隊,開始加速走出校所落地轉化。

  三年來,哈爾濱市共轉化大學大所科技成果1097項。2017年哈爾濱市技術合同交易額增加到136.22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增長了52.78%。

  “契約制”市校合作: 釋放科教潛能不靠行政靠契約

  “哈市富集的科教資源都集中在哈中省直高校,與我們沒有隸屬關系,我們曾苦惱于這種管理體制障礙,感到在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勁兒使不上。”李志杰說。如何扭轉被動,哈市科技局通過長期摸索,巧妙地繞過市校之間存在的管理體制障礙,探索出市校合作“契約式”新機制。

  2012年,哈爾濱市最先與哈工大開展市校科技合作試點,簽訂了市校科技合作協議。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哈市與哈工大市校科技合作重要平台。每年哈爾濱市科技局代表哈爾濱市政府向該平台投入1000萬以上,按照約定,哈工大每年要相應轉化多少項科技成果,培育多少家科技企業。這種市校合作“契約”新模式,使得雙方合作不靠行政主導,而靠雙方契約,靠合同制約,“倒逼”高校將參與和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納入重要議事議程。

  在市校合作之前,哈爾濱市科技局是從各項目團隊自薦的項目中擇優立項支持。通過市校合作,一批批質量更高、團隊更優的項目由學校推薦出來,並及時得到支持。通過契約方式使市校合作組織化、系統化、常態化。

  從建立契約制至今,黑龍江省工研院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145家,累計在孵企業122家,孵化畢業企業23家。

  2016年哈爾濱市啟動實施了(哈工大)市校科技合作第二輪試點工作。在政策、資金和服務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快落實了國家“三權”制度改革。哈工大已出台了設置創新創業崗、擴大股權激勵比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最先一公里”,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可復制推廣的好經驗。

  截至目前,哈爾濱市又與其他16個大學大所建立了“市校契約機制”。下一步,哈市將與在哈其他校所分別簽署各具特色的市校(所)合作協議,使契約機制成為跨越市、校(所)之間管理體制障礙、釋放科教潛能的橋梁。

  為強化市校合作,哈爾濱市科技局在“大處室”改革中,將分散在不同項目管理處室的校(所)項目管理職能,調整到一個處室,組建了“地校(所)科技合作處”,增加了對市校合作的服務管理職能,管理方式由基于項目管理提升到基于市校合作管理的新模式,為市校(所)合作組織化、系統化、常態化提供組織保障。

  新型科技成果轉化組織模式: “政府引導、高校承辦、市場化運營”

  不同省份資源不同環境不同,對于科技成果轉化各有各的模式。作為計划經濟最後退出的地方,市場化、契約精神是其發展的薄弱環節。為此,哈爾濱市科技局在契約制基礎上增加市場化元素,創建了市校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型組織模式。針對處于孵化階段的科技成果在轉化時存在的“高校想做而不能做,市場不願意做”的“最後一公里”問題,推動並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哈爾濱市特點的“政府引導、高校承辦、市場化運營”的科技成果轉化新型體制架構的組織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支持黑龍江省工研院完善體制機制。針對該院存在研發補貼資金不足,缺少投資功能的體制機制缺陷,將其作為哈爾濱市校合作平台,牽頭設立了規模1億元的黑龍江省工研院創投基金,通過加大對入孵企業研發資金補貼和天使投資,完善和增強工研院孵化功能。

  第二種模式是推動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組建。2013年,哈爾濱市科技局最先意識到哈工大在機器人領域所具有的學科、人才、技術、產業等優勢,為搶佔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先機,謀划了哈工大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這一思路,得到黑龍江省省長陸昊高度認可和鼎力支持,在此基礎上,2014年12月,將哈工大各自為戰的機器人研發團隊和企業進行了集團化整合後,由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工大三方共同投資組建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2017年該集團產值達10億元。如今,正在向着百億企業目標進軍。

  第三種模式是創建了“哈爾濱市食品產業研究院”。在總結黑龍江省工研院和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經驗基礎上,哈爾濱市科技局代表市政府與東北農業大學共同出資創建了“事業單位(留人平台)+企業(市場化運營平台)+基金(社會參與平台)”的新型體制架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成立了“哈爾濱市食品產業研究院及運營公司”。

  “這種模式,把科技創新創業需求的元素全融進去了,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這樣的獨特設計,避免了回歸傳統事業單位的模式,否則容易變成一個新的省、市農科院。”李志杰解釋說。

  如今,“哈爾濱市食品產業研究院”完成了第一批項目產業化投資,啟動了食品專業孵化器建設,目前已有20余家在孵企業。食研院已獲批哈爾濱市首批博士後創新創業基地,同時成立了規模為1億元的“食研青禾基金”,助力哈市食品初創企業成長,也將助力哈爾濱市第一個超千億產業——食品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一系列突破體制障礙的市校合作創新,使得哈爾濱市科技創新創業潛力活力進一步激發,各種政策紅利效果進一步凸顯,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基本形成。科技創業正成為哈爾濱市發揮校所資源優勢的主渠道:即校所科技人員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主渠道、校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主渠道、大學生留哈創業就業的主渠道。

  哈爾濱通過設立市校合作和創新創業人才專項資金、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投入等措施,引導一批校所科技人員加快實現科技創業,推動哈工大創辦了焊接集團等145戶科技企業,支持哈爾濱工程大學創辦了哈船導航等62戶科技企業,带動全市科技企業數量驟增。三年來,全市累計新增科技型企業3446戶,佔全市科技企業的60%以上,新增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科技型企業653戶,新增上市科技企業52戶。超額完成黑龍江省政府“三年千企計划”下達的目標任務。

  近兩年來,哈爾濱市以平均每天有3.5戶科技企業誕生的速度,刷新着這座城市的“雙創”紀錄。目前,哈爾濱市校所科技人員和大學生科技創業企業總數已經佔到哈爾濱市科技企業總數的30%以上,其中博實、澳瑞德、威翰等一大批企業始終保持國內行業龍頭地位。

  2015年哈爾濱市獲批國家首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在不久前的創業時代網全國30個大中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名中,哈爾濱市列東北副省級城市之首。(李麗云)

[責任編輯:肖靜文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