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经济前沿

让高质量发展成为株洲新名片——“话说株洲发展”系列述评之一

2018-05-11
来源:株洲日报

  让高质量发展成为株洲新名片——“话说株洲发展”系列述评之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题记】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以深邃的目光审视沙俄与大清两大帝国:俄国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踞欧亚,傲视全球;大清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很快步入落日辉煌,急剧坠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

  世界向左,天朝向右,空留唏嘘。历史潮流浩荡,总是顺之者昌。

  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发展转向,又一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摆在面前。在高速增长的道路上“猛回头”,以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新常态,这是当下中国迈向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1

▲ 航拍株洲

  传统工业城市株洲,深入推进转型升级,致力高质量发展实践,成为媒体争相解读中国发展的样本。去年,央媒外媒广泛聚焦,“株洲·中国动力谷”品牌打响全国、走向世界;今年4月,中宣部又将株洲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宣传纳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专栏,组织中央主流媒体记者到株洲实地采访报道。

  “高质量发展”,一张闪亮的株洲新名片。

  发展转向,抢占面向未来的“上甘岭”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思想认知上的革命,一场抢占未来“上甘岭”的攻坚。

  依靠劳动力优势、资本密集投入、改革开放红利,中国成功解决“有没有”“富不富”的问题,正在向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发力。从拼速度、比总量,到比质量、看效率,发展趋势大转折,意味着再也不能唯GDP马首是瞻,必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发展的趋势、环境、任务和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思维与行为方式必须及时调整,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这是警醒,更是指南。

  国家赋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创建的使命,“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发展老路注定不可为继,株洲需要新抉择。

航拍湘江 株洲日报记者 谭清云 摄

▲ 航拍湘江 (株洲日报记者 谭清云 摄)

  以大投入推动城市品质大提升,洁净了城市的脸面,株洲甩掉“全国空气污染十大城市”的“黑帽子”。今天不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大规模集中突击的城市建设告一段落,株洲不能就此止步,还要继续向前。发展的内涵与重心必须及时调整,从城市建设转移到发展产业、振兴实体经济上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劈柴看纹路,决策看思路。

  “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必须以新理念指引新发展,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总战略,着力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推动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一届市委常委会对株洲发展引航把舵,决策一以贯之。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始终贯穿着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中央、省委的精神要求,指引着株洲发展不断迈向高质量。

  壮士断腕,为新兴产业发展腾空间

  “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时再次强调。

  这殷殷嘱托,饱含着党中央对长江沿线城市的期望,对于株洲,更有着特殊的深意。

  “湖南工业看株洲”,这句话曾令株洲人倍感骄傲。时过境迁,多年前株洲“家底”其实已难言自豪——

  2012年,株洲规模工业总量在全省排名第六,第三产业发展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和株洲发展处于同一水平线上,2012年其人均GDP扩大到株洲的四倍多。

  躺在过去的荣誉里自我陶醉,就会成为温水里的青蛙。振兴产业、发展实业,奋起直追,才能重塑辉煌。

  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当那些曾经给株洲带来辉煌的重化、冶炼企业成为黑色、污染的代名词,当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成为长株潭创建“两型”社会的环境治理重点区域,严峻的发展形势倒逼株洲产业另找出路。

  早调整,早受益;主动转,方有主动权。株洲义无反顾,不惜伤筋动骨,以壮士断腕启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2013年以来,关停企业1300多家,影响产值500多亿元,基础化工、水泥、钢铁等落后产能全部退出。

清水塘1

▲清水塘整装再出发

▲清水塘工业区全景(石峰发布)

▲清水塘工业区全景(图片源自石峰发布)  

由清水塘搬出的部分企业,经技术和环保改造后在动力谷工业园落户。

▲ 由清水塘搬出的部分企业,经技术和环保改造后在动力谷工业园落户。

  破旧才能立新。整体搬迁,意味着与落后污染产能彻底诀别,同时意味着在寸土寸金的城区核心地段,腾出了十余平方公里的黄金宝地,为布局新兴产业创造了条件、赢得了空间。

  三家著名的国际规划机构,对清水塘新城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规划物流、文化旅游、高科技三大新兴产业板块,建设清水塘生态公园、湖南工业博物馆等景点、项目。一个黑色的清水塘行将远去,一个绿色的生态、文化、科技新城正在破茧。

  今天的痛点,明天的亮点。保持定力与耐力,默默承受着部分数据一时”不好看“的压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奋力前行,株洲将迎来凤凰涅磐的新生。

  今天,站在楼上欣赏湘江美景的人多了。明天,为清水塘蝶变而赞叹的人必然更多。

  动能转换,筑牢产业体系新支撑

  新常态不是避风港,不是不要发展、不要GDP,而是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新产业、打造新动能,重构产业体系,追求更有质量与效率的GDP。

  旧动能退出,去哪里寻找新动能?

  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株洲构建“3+5+2”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支撑。

轨道科技城_副本

▲轨道科技城

芦淞通用机场项目

▲芦淞通用机场项目

汽车博览园_副本

▲ 汽车博览园

  轨道交通、航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优势独具,株洲集聚三大动力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集聚形成裂变效应,轨道交通产业产值迅速跨越千亿元大关;国家航空产业200亿元的“两机重大专项”在株洲开建,通航产业蓄势迎接井喷;新能源汽车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产业不能单腿跳,产业体系多点支撑才有稳定后劲。电子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密切关联,新材料支撑动力产业,新能源属于动力产业范畴,节能环保是动力产业的内涵,生物医药通过提高人的体能智能来促进动力产业。株洲审时度势,将与动力产业高度关联的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速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来打造。

芦淞服装市场群_副本

 ▲ 芦淞服装市场群

  此外,服装与陶瓷两大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产业规模都超过500亿元。

  “3+5+2”产业体系形成后,将往县域辐射延伸,整个株洲全域,将成为没有围墙的中国动力谷。

  动能及时转换,发展稳步向前。当人们还在因大批企业关停为株洲发展捏把汗时,株洲却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稳增长、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等工作成效突出,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去年,株洲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5+2”产业体系实现总产值2207亿元,增长11.3%。

  事非经过不知难,得之点滴却艰辛。“一边开刀,一边跟别人以差不多的速度在跑。”产业转型静悄悄,发展质量却已攀上高水平。就在这看似不经意间,株洲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为主,平稳地转到以中国动力谷实体经济为支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就这样担当作为,就这样举重若轻。株洲了不起!(株洲日报记者 李支国)

[责任编辑:肖靜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