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湖南 > 湖南新聞

長沙:36名高中生當導师带領初中生玩轉營地教育

2018-06-12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李銀明 通訊員 黃伊利報道:“歡迎進入夏日狂歡之干杉CAMP!”隨着長沙縣七中營地社社長、致遠5班學生朱佳俊大聲宣布,干杉中學初一年級134名學生將第一次體驗到流行于歐美國家精英教育當中的營地教育。他們將在為期兩天當中,在縣七中“導师”們的带領下,開展一場營地活動,提升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營地教育是一種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並能夠達到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營地教育在中國算是一個新興事物,方興未艾。

  營地教育起源于1861年,華盛頓地區一所學校的校長費雷德里克带領整個學校的师生一起進行一場為期兩周的遠征,學生和老师們一起遠足、露營、划船、釣魚、打獵。營地教育發展到現在,據美國營地協會(ACA)統計,美國有1.2萬多個營地,每年服務超過1000萬名中小學生。世界營地協會(ICF)的數據顯示,俄羅斯有5.5萬個營地;澳大利亞是營地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最緊密的國家,營地教育已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日本有3500多個營地,每年超過3000萬名中小學生參與營地教育活動。

  為什麼國外如此重視營地教育呢?長沙縣七中營地指導老师陳燦介紹,因為好的營地體驗可以發展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社交能力、獨立和領導才能、嘗試的意願和探索精神以及品格發展。

  如何將營地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長沙縣七中有着自己發現和創新。他們從學生營地成長路徑(營員—營地導师助理—營地導师—營地導师培訓师)、教师營地角色(營地旁觀者—營地參與者—營地組織者—營地管理者)、營地理念融入課堂(體驗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和諧的师生關系)三個方面着手,形成了獨特有效的教育模式,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接待來訪者或走出校園傳播教改理念不下百次。

  “我們是小豬佩奇隊,我們的口號是‘東風吹戰鼓擂,小豬佩奇怕過誰’。”簡單的開營儀式後,縣七中的志願者們將干杉中學的三個班級、134名學生分成12個小組,小組迅速開展團建活動。在有限的時間內,在導师的指導下,他們迅速破冰,取好隊名、制作隊旗、想好隊歌和口號,隨後進行展示,拉開了營地活動的序幕。

  “很好玩,我們成立了一個團隊,然後人人都為了這個團隊作戰。”干杉中學214班的胡鑫哲告訴記者,“每一個游戲或者挑戰,都需要每一名團隊成員團結協作,甚至是奉獻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例如,在‘人類進化’的游戲中,我想犧牲自己帮助我們的隊伍獲得成功,雖然最後失敗了,可是我贏得了團隊的尊重,感受到付出的快樂!”胡鑫哲說。

  營地教育開展不到一天時間,干杉中學校長封善剛就觀察到了學生的變化,“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都積極展現自我,並通過參與和反思,發現自己在團隊當中的價值。對于我們教师來說,這次的營地活動也是一次教育實踐體驗,我發覺如果嘗試從‘問題視角’轉向‘優勢視角’,而不是先入為主把一些學生打入另冊,就會發覺每個學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學習潛能。”

  在干杉CAMP中,12個小隊的導师們要带領團隊、組織活動、鼓舞隊員、發展隊員的能力,對于導师的要求很高。導师都是老师嗎?不是。記者了解,此次干杉CAMP全部由縣七中高一致遠五班的36名學生策划、組織。

  “去年剛考入長沙縣七中高一,我們有幸進入悅讀致遠教改班。悅讀致遠教改班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內容就是營地教育。我們在營地教育中成長、發展,逐漸由學員向導师轉變。”致遠五班的柳如冰告訴記者,“我們通過營地教育受益,現在要利用營地教育服務更多學生。”據了解。長沙縣七中創造性的將營地教育引入校園,與學校教育深度結合,開拓了低成本的教育創新模式,讓普通學校的廣大师生在校園內就能享受到營地教育的美好。去年6月,也是利用放假時間,七中營地社45名學生志願者為黃興中學500多名初一學生提供了為期一周的營地體驗服務。

  “活動超出了我的想象,原以為只是老师带我們玩玩,沒想到是哥哥姐姐這麼有規划、有組織、有層次感的行動。”干杉中學初一學生葉晴說,“活動內容豐富、有趣味、有挑戰、有情感,讓我覺得除了手機,我們還有更多更美好的生活元素。”

  “此次活動也是對學生能否成為合格小導师的一次檢驗。”陳燦說,一名優秀的營地導师要具備耐心、公平、幽默感、自控、誠實、熱情等諸多特質,而致遠班的這些學生正在實踐中逐漸擁有和具備。

  第一次擔當營地活動的導师,縣七中高一學生李慧琪特別興奮,她告訴記者,“開始他們還有陌生感,放不開,不敢表達。我就耐心與他們交流,鼓勵他們勇敢嘗試,不要怕失敗,失敗了就重來。”看到同學們很快融入團隊活動,玩得特別嗨,表現特別棒,她覺得很有成就感。

[責任編輯:程向明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