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黃山國際小鎮項目效果圖。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吳敏報道:近日,皖黃山市出台了《中共黃山市委黃山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提出,今年黃山市持續推進首批12個市級特色小鎮建設,突出抓好100個重點項目,力爭全年完成投資50億元。同時全面啟動2018年度40個左右省級中心村、30個左右市級中心村建設和300個左右自然村治理改造,着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意見》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出一條有產業、有顏值、有鄉愁、有秩序、有活力、有福祉的黃山特色鄉村振興道路。
文化傳承 推動鄉村振興
“夢幻黃山、禮儀徽州”。黃山市委書記任澤鋒指出,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徽州魅力永恒。徽州鄉村,是青山碧水環繞的生態之鄉,是飽受傳統文化浸潤的詩書之鄉,是遍布古村落、古民居的文物之鄉,是“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之鄉。我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要求,努力讓黃山大地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本、成為美麗中國的典范、成為世人向往的幸福家園!
任澤鋒表示,文化傳承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然要求。在實踐中,黃山注重以發展農村經濟為支撐,打造“有產業”的新鄉村;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打造“有顏值”的新鄉村;以徽州文化保護為重點,打造“有鄉愁”的新鄉村;以鼓勵創新創業為核心,打造“有活力”的新鄉村。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文化傳承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然要求。”黃山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徽州文化的發祥地,黃山市現存8000多處地面文物遺存、4000多種文獻、1300多個非遺項目、超百萬件文書。這些文化遺存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是振興鄉村文化、促進鄉風文明的寶貴財富。
黃山市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保持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敬重敬畏,推動徽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黃山鄉村的鮮明特色、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黃山市持續推進徽州古建築保護工程,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開展徽州傳統技藝保護利用,發展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化產業,推動徽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發掘徽州文化時代價值,把弘揚徽州傳統美德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建設村史館、鄉賢館、好人館,引導群眾致富思源、崇德向善,使徽州文化成為黃山鄉村的鮮明特色、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和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旅游+”戰略 激昂鄉村振興
據黃山市旅委負責人介紹,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該市發揮旅游、文化、生態的獨特優勢,大力實施“旅游+”戰略,把全域旅游作為綠色發展、融合發展和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持續推進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百佳攝影點、特色小鎮、旅游風景道等工程,重點打造環黃山風景區鄉村旅游圈、沿新安江鄉村旅游带和古徽州鄉村旅游片,推出各類鄉村旅游產品,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效轉化路徑。兩年來,該市開展旅游企業與31個貧困村結對帮扶,带動貧困人口4200余人穩定脫貧。
據統計,黃山市現有各類民宿客棧和農家樂1987家,佔全省總量的40%,並呈現由旅游服務要素到休閑度假目的地的轉變,成為鄉村旅游產業創新的亮點。目前全市已有超過10萬農民從事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去年,黃山市接待鄉村旅游來客4168.2萬人次,超過全市旅游接待量七成;鄉村旅游總收入298.23億元,佔全市旅游總收入近六成。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通過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前黃山市茶業綜合產值突破130億元,徽菊、干鮮果、泉水魚等特色種養初具規模,休寧山泉流水養魚和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功引進聯合利華、小罐茶、國藥祁紅、康美藥業等一批龍頭企業,規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年均增長9.9%,成為全省首批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連續4輪在全省美麗鄉村考核中位居前列。獲批中國傳統村落92個,入選國家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