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吉林 > 商报专稿

吉林省问鼎国家避暑中心的底气

2018-08-09
来源:香港商报网

以低温养生文化为引领 以新兴旅居大省为目标

吉林省问鼎国家避暑中心的底气

        三亿人,是避暑休闲经济可以圈定的国内消费人群。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亿人上冰雪”等量齐观,被视为文旅业又一爆点。

  与冰雪资源相对集中不同,避暑资源在国内分布较为分散,前者发展更有2022北京冬奥会的加持,这使得避暑休闲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有更深刻的领会,和极富战略创新的践行。不可否认,避暑休闲经济已经被诸多省份瞄中,多点开花,但纷纷强调避暑的“凉快”价值,尚未拨见产业灵魂。

  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认为,避暑休闲不能光图一个凉快,还要加大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的产品投放,丰富避暑休闲地,这样才能留住游客。就像吉林以国内首个冰雪经济纲领文件《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构建冰雪全产业链,贯彻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一样,吉林省旅发委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牵头研制的《关于推进避暑休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发挥到淋漓尽致。已由省委、省政府于日前发布的该《意见》,以创新构建吉林省避暑休闲经济完整生态圈为使命,再次夺得一个“第一”。

  省旅游发展委副主任陈守君,在昨日的《意见》政策解读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吉林是中国四大避暑区域避暑资源和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意见》旨在立足于这一优势,重设产业发展起跑线,通过理念创新、文化创新、商业创新、资本创新、管理创新等,抢占全球20亿、全国3亿的有效避暑人群市场,到2022年,基本建设成为国内首选的避暑休闲名省、新兴旅居大省、国家避暑中心。

  吉林是有这个底蕴的,而《意见》将这种底蕴提升成了底气。

/冀文娴

 

  用“低温养生”盘活文化存量

  创吉林特色新型避暑休闲文化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产业创新最缺的不是概念,而是扎扎实实的符合市场需求演变甚至创造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对旅游业而言,文旅融合的理念和趋势,为之提供了产品创新方向。文旅融合,不仅仅是将存量文化资产盘活为旅游产品,更需要因循人们对更高质量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旅游产品升级的需求,创造生成新文化增量。存量是基础,增量才是发展。但创造文化增量也是最大的难题。

  而正是这个最大难题,彰显了吉林省《意见》的创新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意见》首先把生成避暑休闲文化作为战略核心,提出重点深耕传统地域文化,打造时尚休闲文化,挖掘东北亚多元文化,培育低温养生文化和发展壮大文旅产业。其中,培育低温养生文化是最突出的新文化增量,而且是最切合“避暑休闲文化”的创新。它的意义不仅如此,而且有利于提升其他文化的附加值,从而形成多种文化的叠加倍增效应 。

  “低温养生”是指运用中华文明中传统中医养生基本理念,以体感舒适度范围内的清爽温度为基础的时尚养生方式。在“低温养生”中,低温是基础,有利于延寿的健康生活方式是根本。这构成了《意见》培育低温养生文化的内涵:根植于吉林独有的“温润清爽、舒适度高”的气候资源,“物产丰富、品质优良”的康养资源和地处“世界长寿纬度带”的地域优势,倡导科学合理的低温养生生活方式,创新大众养生类型,丰富大众养生实践,培育新型养生文化。

  吉林省所打出的“低温养生”牌,显然更注重“养生”,而这正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别人有的清凉资源,吉林也有,甚至更优;而吉林特色的康养资源、养生文化,别人没有或者并不突出。避暑休闲经济的低层次需求是凉爽,吉林“22℃的夏天”、“三季应一夏”的时间优势(南方区域进入夏季高温期,而吉林省则分别处于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夏、秋三季),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一层次的市场竞争也最为激烈。吉林主打别人不具备或不占优势的“低温养生”牌,可避免这一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而健康养生是避暑休闲经济的高阶层次,这可以使吉林一举占领产业价值顶端;其次,无论是凉爽还是康养,都需要休闲活动的附加功能作为根本需求的附加值,丰富消费者的产品体验。这一方面包括当地的文化、风情以及创造性的活动,《意见》规划的其他文化类型,可由此实现价值裂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见》提出打造的其他文化类型,既可在低温养生文化引领下滋生更大价值,也将极大提升低温养生文化的吸引力。比如吉林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新中国工业文化、黑土地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如果不与避暑休闲文化或冰雪文化进行媾和,并无文化升级的太多空间。但为其植入避暑休闲元素,则意味着文化表现形式、发展空间、价值内涵,都将会被重新挖掘、再延伸、再提升。至于结合消夏时尚需求,以“创新、求异、前卫、流行”为引领的时尚休闲文化;以更具特色的东北亚文化引领避暑休闲产业发展,打造吉林文旅事业的国际范;推动文化创意与避暑元素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活力,同样如此。

  

 松原查干湖之夏

  优化传统业态提升发展质量

  开辟新兴业态做大产业增量

  没有战略性目标的规划,很难引起产业界的兴趣。对于已经处在发展风口的避暑休闲经济而言,业界需要一个战略目标作为指引。尽管如此,吉林《意见》提出的产业综合收入超万亿目标,显然足以让产业界乃至全国避暑胜地“瞪大眼睛”。提出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更大意味,是吉林省要重新构建避暑休闲产业的增长机能。

  实施“百千万避暑产业活力工程”,是《意见》构建这一机能的基础:培育百家国内外知名避暑休闲领军企业、千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万名双创人员参与发展;各类产业集聚区达到30个、基地50个,建成10个以上避暑名城,打造20个以上特色避暑名镇;年避暑休闲过夜游客达1亿人天,省外、境外到吉旅居人口达100万人;避暑康养、旅居、研学三大新兴业态行业集中度超过30%;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50个,高端双创人才新增1000人以上;避暑产业创新科技投入比例大幅提高。全省形成名山引领、名城带动、多链联结、区块融合的全域避暑空间新格局;“三季应一夏”的时间效应充分释放,形成“22℃的夏天”品牌形象和“避暑到吉林”的市场号召力。

  这一工程展现了避暑休闲经济的核心生态圈,即产业发展平台、市场参与主体、生产力空间布局、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旅游产品、营销策略以及目标消费群体。产品是其中的灵魂,立足吉林避暑休闲资源优势、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升级,《意见》明确了产品开发的两个主要方向:优化传统业态提升发展质量,开辟新兴业态做大产业增量。

  在传统业态方面,《意见》规划了四个提升优化。一是打造长白山山地避暑新标杆。突出“避暑”核心吸引力,增强休闲康养、山地度假复合功能,建设世界避暑名山;统筹规划建设“长白山避暑休闲城镇群”,按照世界避暑度假城镇标准,拓展基营式避暑休闲空间;划定“大长白山协同创新发展区”,推进全域旅游。二是丰富拓展滨水避暑,打造以溪河漂流、风筝冲浪、渔猎民俗、水乡人家、嬉水乐园等区域特色的河湖避暑休闲功能区;打造西部草原湿地生态旅游带,开发建设生态休闲、绿色科普、滨水体验、湿地观光等融合型生态旅游产品。三是加快开拓森林避暑。建设森林娱乐、游憩、研学、康养等特色避暑休闲项目,重点开发建设集森林休闲、康养、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基地。四是提质升级乡村休闲。转型增值休闲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打造乡村避暑休闲产业链。

  在新兴业态方面,《意见》抓住老年、学生、自由职业三大避暑休闲消费群体,规划了三个突破点。一是优先发展避暑康养。依托吉林富集的森林资源和医药资源优势,做“精”医药康养,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康养目的地;依托富集的火山温泉资源,做“特”温泉康养,建设环长白山、长春—吉林—松原两大温泉康养集聚区。依托山水林田城资源,做“活”运动康养,大力发展探险(溶洞/原始森林)、登山、攀岩、滑翔、蹦极、骑行等运动康养。依托人参、大米、梅花鹿、林下特产、矿泉水等天然健康富饶食材,要做“优”美食养生;紧抓森工转型、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机遇,做“大”康养集聚区。二是重点推进研学旅行。建设一流研学基地,开发特色研学产品,提升研学运营能力,创建吉林研学新样板。三是引导激发避暑旅居。实施“一去三引”战略,把避暑旅居作为房地产去库存的重要途径,长期作为引进旅居新人口、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和引进双创人才的重要抓手;释放资源共享经济,在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产品体系等层面实现资源共享、市场联动,为游客提供便利,让游客留下来。

  以上述两大产业发展方向为基础,《意见》创新提出了“三带一二”的产业链条拓展策略,以避暑旅居带动服务创新产业链,以避暑康养带动医养、食品、产品制造产业链,以避暑运动带动节事赛事、装备制造产业链,以避暑休闲带动电子商务、特色产品产业链,以此构建吉林省避暑度假目的地和旅居大省形象的“大生态圈”;核心产业的价值延伸与大生态圈的建立,将最终塑造吉林省避暑休闲经济的品牌形象。《意见》提出了 “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目的地品牌”相互支撑的品牌建设框架,以山水清奇、森林清谧、田园清馨、文化清醇、生活清逸、舌尖清香的“六清”产品体系,以名山名城名品为支撑的避暑休闲品牌体系,打响国家避暑中心品牌。

  问鼎“国家避暑中心”,显然不是吉林省讲给产业界的一个资本故事,这是一张规划详尽的蓝图,而且只有不到五年的“施工期”。

 

  【评论】

       “新兴旅居大省”的“精小”考量

  随着旅游进入长尾价值时代,回答“为什么要来”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答好“为什么要留下来”这道题。

  在避暑休闲经济的发展规划中,吉林省用“新兴旅居大省”这个鲜明的定位,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打造避暑新兴旅居大省,“新兴”是关键。“大”已不易,遑论“新兴”?但笔者通过梳理《意见》中的战略创新支点,特别是培育低温养生文化、优先发展避暑康养,重点推进研学旅行、实施“一去三引”避暑旅居战略,发现吉林不但有做“大”的条件和潜力,更有充沛的“新兴”内涵。

  调查数据表明,中国一线城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旅游休闲需求因此高速增长,长期居住式度假逐步成为新潮流。随着社会需求的涌现,关于旅居的定义亦逐步清晰化。旅居,区分于旅游和其他居住形态应当具备三大特征:独特的宜居环境是旅居的基础;社会关系网络是其主要因素,而适宜休闲度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则是标配。

  做到这几点,仅靠“大”,比如大项目、大基地、大景区等,是远远不够的。以目前最典型的旅居胜地海南三亚而言,每年赴海南三亚疗养过冬的“候鸟型”旅居人口数量达40万人。三亚在进入“旅居社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旅居人口激增将对城市社会建设与管理、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太嘈杂了”“交通拥堵严重,行车成‘龟速’”“去菜市场买菜人山人海”……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矛盾开始激化,无论三亚人还是旅居人口,抱怨声亦逐渐增多。

  省外、境外到吉林省旅居人口达100万人——对《意见》所提出的这一构建新兴旅居大省的目标,如果抛开具体的路径创新,绝对是一个另人咋舌的目标,因为这已经是一个大型城市的人口数量。避免负面效应是吉林省的后发优势,利用好者个后发优势,笔者以为,吉林在推进“新兴旅居大省”建设过程中,应做好“精小”文章。

  这个“精小”文章在《意见》中有所体现,比如在“引导激发避暑旅居”策略中注重引进“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和引进双创人才”,在保障措施中提出要加大人才智力供给。将这两点结合在一起便是“三亚症结”的药方:将相当一部分旅居人口转变为避暑休闲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本。笔者有三个建议:一个是,在注重大项目的带动外,更加注重规划设计有利于“旅居创客”发展的微小型产业形态、项目,激发有志于旅游产业创业的游客留下来创业。这类微小业态的投入门槛要低,模式要“小而美”,要注重打造旅居创业的要素流通和产业循环发展环境;二是,为“旅居创客”的创业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在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层面构建“旅居创业”服务体系,打造“旅居创业”的浓厚氛围;三是,根据避暑休闲旅居人口在吉林长期居住的季节性、周期性,打造“候鸟型”人才服务平台,在医疗健康、文创产业、社会服务等相关层面为其提供发挥专长的机会,使其避暑旅居更有价值,也弥补旅居市场周期性的公共服务短缺问题。 

  “精小”可以让“大”更加丰富,也更加灵活。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