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車間里,村民利用閑暇時間編織汽車坐墊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寇剛 報道:“娃娃在鎮上念書,我是專程過來陪讀的。自從鎮上成立了這個扶貧車間,讓我閑暇時間有了‘工作’,同時每月也可以有一千多元的收入來補貼家用。”在甘肅省靜寧縣界石鋪鎮的扶貧車間里,王莊村村民王彩霞正用山桃核編織汽車坐墊。
位于靜寧縣的界石鋪鎮,目前尚有千余貧困戶待脫貧,其中有近500戶需通過勞務來脫貧。近年來,界石鋪鎮依托全鎮豐富的山毛桃資源和富裕勞動力,以加工銷售山毛桃手工藝品、開展勞務技能培訓為主業,搭建產業扶貧“新實體”,把“扶貧車間”建到貧困戶家門口,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條“支部+電商+旅游+勞務+貧困戶”的脫貧攻堅新路子。
王彩霞告訴記者,在未成立扶貧車間之前,給孩子做飯之余,她基本沒有事情可做,只能看着家里的重擔擔在外出打工的丈夫一人的肩上干着急。現在她加入扶貧車間,陪讀賺錢兩不誤,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再窮不能窮教育,在甘肅等西部的一些貧困地區,這是根植在所有父母的思想里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認為只有讓孩子去更好的環境讀書,將來才能有出息,改變貧困現狀。因此陪讀成為當地的熱詞,很多家庭婦女會带着孩子離開農村,或鎮上或縣城去給孩子營造更好的讀書環境。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比較明顯,一大批陪讀人員並沒有穩定的工作,成為社會閑散人員,不僅給本就貧困的家庭带來更重的負擔,還會带來更多的家庭乃至社會矛盾。
界石鋪鎮周邊的很多山地,因退耕還林而普種山毛桃樹,如今,當初的小苗已經開始結“碩果”。這讓界石鋪鎮的領導干部萌生了創立扶貧車間的念頭。“我們這兒最不缺的就是山毛桃和眾多的留守婦女,因此我們建立扶貧車間,在家門口建立山毛桃編織合作社,讓一些陪讀婦女加入進來,獲得收入,補貼家用。”界石鋪鎮党委書記張乾龍告訴記者。他說,山毛桃編織成產品要經過10道工序,這樣可以形成一個很長的產業鏈,吸納更多的人就業。

山毛桃鑽孔
記者了解到,界石鋪鎮的山毛桃手工制品要通過采摘、晾曬、打磨、浸泡、鑽孔、編織等多道工序,最後以坐墊、汽車坐墊、枕頭、手環、掛件等成品示人。僅界石鋪鎮生產編織、示范培訓的扶貧車間就可吸納當地56戶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目前,我們正在着力嘗試將半成品下放到各個村莊,讓千家萬戶的閑暇勞動力都可參與進來,既解決了我們產量不足的問題,也带動一大批人通過勞動致富。”張乾龍說。對于銷量,張乾龍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擔心。他說,此前,沒有商標的時候很多商場、大型超市不認可我們的產品,但是自今年7月份注冊了“美界”商標後,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現在他們通過線下、線上以及訂單三個模式拓展銷售渠道,成績斐然。據了解,僅依托電商銷售,就已經獲得6萬有余的進賬。
其實,這一產業鏈的延伸遠遠不止編織幾道工序。記者了解到,退耕還林對于農戶的補貼除部分家庭已經超過補貼年限外,尚有一部分家庭還在領取政府補貼;另外山毛桃成熟後采摘售賣也可以為村民带來不菲的收入;最後再進入編織產業鏈,也就是說一個桃核三次經手都能獲得收益。當初退耕還林種植山毛桃的時候僅僅因為耐旱易活而已,如今卻成為带動當地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小桃核秒變大產業。處處有商機,處處有錢賺,對于有上進心願意吃苦的貧困戶來說,脫貧致富或許並非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