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林麗青 報導:今年28歲的劉先生日前因頭痛異常,甚至有左側肢體乏力、麻木,走路走不穩的感覺,在醫院檢查發現患上了“海綿狀血管瘤”。 為尋求更好的治療,劉先生來到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該院神經外科主任黃國棟醫生團隊在功能神經導航能下為其精準切瘤。據介紹,該技術在國內尚未見報道,目前深圳市二醫院神經外科成功開展此項技術,將提高此類善患者的手術療效,改善術后生活質量。
海綿狀血管瘤雖然叫“瘤”,但卻并不是一種腫瘤,而是顱內常見的腦血管畸形,發病率約為0.4%-0.5%,腦內出血是引起臨床癥狀的最主要原因,年出血率約0.1%-0.6%,而有出血病史的患者再次出血率達每年25%。
經過黃國棟醫生檢查,劉先生的血管瘤在右側丘腦內。黃國棟醫生告訴記者,丘腦具有很多重要的神經核團、傳導束,是重要的感覺、體溫、內分泌、電解質及覺醒的調節中樞,手術難度極大與風險極高,丘腦損傷可出現肢體偏癱、偏盲、感覺障礙、內分泌及電解質紊亂,甚至昏迷等嚴重并發癥,因此,手術治療丘腦腫瘤,特別是位于丘腦深部的腫瘤一直是神經外科的難點和挑戰。
功能神經導航為手術保駕護航
黃國棟醫生團隊即刻為患者制訂詳盡的手術計劃并安排手術,為了減少手術風險和并發癥,術前及術中采取功能磁共振、電生理檢(監)測、神經導航與內鏡融合等多技術多功能集成方式,盡可能的減少神經核團、重要傳導束的損傷,術后取得了預期效果,全切腫瘤,術前癥狀沒有明顯加重。
黃國棟醫生介紹,功能神經導航能客觀的顯示海綿狀血管瘤及血腫腔與周圍重要神經結構及傳導束的關系,術前在功能神經導航的重建下根據病變與神經傳導束的關系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聯合術中電生理監測,在神經導航與神經內鏡融合技術精準通過大腦傳導束間隙直達手術病灶,避免損傷丘腦和內囊等重要神經功能結構,避免出現術后偏癱、偏盲、感覺障礙甚至昏迷等神經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