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國創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試點園區——成都高新區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郭代勤 報導:2018年,作為國家批准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成都高新區迎來建區三十周年。12月21日,成都高新區面向社會公佈16字高新精神,即“創字當頭、惟高惟新,以質為炬、爭先率先”,凝練概括過去30年指引高新人爭先創先的精神,更好引領區域未來發展。同時,還評選發佈建區30年以來的30個“第一”,加快推進高质量建設。
英特爾成都工廠
成都高新區錦城湖
發佈高新精神 引領未來發展
1988年,以建設國家高新區為重要內容的火炬計劃正式實施,成都高新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順時而生。自誕生之日起,高新區就傳承著創新創造“基因”。從第一批高科技企業入駐啟動市場一池春水,到如今各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都高新區用30年的時間,實現了創新創業企業從零星幾家到12.8萬戶的飛躍。
邁入新時代,高质量發展成為時代命題。為了概括過去30年指引高新人奮發爭先的精神,更好引領下一個30年建設,成都高新區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高新精神,經過網路票選和專業研究機構評審,最終選定16字高新精神,即“創字當頭、惟高惟新,以質為炬、爭先率先”。
“‘創字當頭、惟高惟新’是對過去30年發展精神基因的高度概括。”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回望過去30年,成都高新區始終把創新、創業、創造作為主旋律,彙聚全球智力資源、科技資源,孵化、培育、引進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更誕生了多家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面向未來,寫好一個“創”字,仍然是是成都高新區的頭等大事。
“‘以質為炬、爭先率先’是在新的歷史起點,貫徹落實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把握新機遇、開創新局面,改革攻堅、提質升位、轉型陞級的必然要求和主動選擇。”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央、省委、市委相繼就高质量發展作出部署,作為國家級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四川自貿試驗區核心區和全國創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試點園區,在擔當國家使命的道路上,成都高新區將擎起“高质量”的火炬,用以指引方向、彙聚力量。
新川創新科技園
發佈30個“第一” 梳理改革創新時代注腳
伴隨“火炬計劃”而生的成都高新區,從起步時的一片農田,快速崛起成為比肩北上廣深的宜居宜業城市新區,在諸多領域誕生出對區域發展影響深遠的“第一”:第一家中成藥進軍海外的破冰者——地奧集團;國家級高新區首個股份制企業——成都倍特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國首家綜合航空技術服務業上市公司——海特高新;首家打破國際壟斷超導磁醫學成像技術的企業——奧泰醫療;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預警網的企業——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
當天,成都高新區還評選發佈建區30年以來的30個“第一”:第一家500強外資企業——成都康寧光纜有限公司(原西門子光纜成都有限公司);第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成都矽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部大開發後第一家在成都大規模投資的標杆性世界500強企業——英特爾產品(成都)有限公司;第一家營收過百億的軟件企業——騰訊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西部第一個企業服務呼叫中心——962000企業服務熱線;全國首個“院落+公章”誕生社區——肖家河街道興蓉社區;第一個入選全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實踐創新基地——芳草街街道“同心家園”;四川省第一所在教育部備案的國際化民辦學校——美視國際學校等。
走過30年,如今,成都高新區人均GDP已達27萬元,入駐世界500強企業121家;電子信息產業佔據全球重要一極,生物醫藥產業在國家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中排名第6,新經濟產業活力迸發;聚集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海內外院士等高層次人才,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覆蓋五大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創辦企業1762家,國內首款智能掌上超聲設備、全球領先的DNA編碼化合物庫、全球首創的3D列印血管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
梳理成都高新區30年的30個“第一”,不難發現其中既包含了產業發展、創新驅動的諸多第一,也囊括了空間拓展、城市生活的生動實踐,體現出從生產導向、到產城融合、再到人城境業融合有序發展的歷史脈絡。
“30年來,我們高擎科技創新的旗幟,創造了經濟劇變的奇跡,佈局出現代產業體系的版圖,以國際化大視野築起一座現代時尚宜業宜居的新城。”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三十而立”的成都高新區,勇擔使命再出發。今年以來,成都高新區相繼出臺多項重磅政策。對外發佈《高质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改革攻堅計劃》,加快構建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5000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含軟件業),發展壯大3000億級的新經濟產業,加快建成550億級生物產業,區域創新驅動體制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率先形成。召開產業培育大會,發佈《關於深化產業培育實現高质量發展若干政策意見》,提出加快構建以種子期雛鷹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為重點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探索業界共治產業發展新模式,進一步深化產業培育機制,把產業培育提昇到“生命線工程”的戰略高度,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本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