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林麗青 報道:4月13日,第二屆國家癌症中心(深圳)胃腸腫瘤高峰論壇暨深圳市醫師協會胃腸腫瘤專委會年會在深圳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胃腸外科、內科、放療等多個學科的腫瘤專家聚集一堂,共同探討胃腸腫瘤的防治現狀和前沿趨勢。
赫捷院士講話
大會同期舉行中國醫師協會MDT專委會「星火計劃」廣東啟動會。大會名譽主席、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赫捷院士表示,我國是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高發國家,如胃癌、腸癌等,僅胃癌每年就新增68萬例,佔全球發病病例的一半左右,大部分患者診斷時已為進展期胃癌。赫捷希望通過廣東「星火計劃」的啟動,依託多學科的力量,為腫瘤患者提供更優質高效的診療服務。
大腸癌為深圳第三大惡性腫瘤
王錫山講話
中國已成為全世界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最多的國家。據大會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教授介紹,2018年我國結直腸癌每年新發和死亡病例分別為37.6萬和19.1萬,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5位,結直腸癌的早診早治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在深圳, 大腸癌發病率上升迅速,已經成為第三大惡性腫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胃腸外科主任王天寶介紹,2018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新發胃腸癌達3544例,其中,腸癌達2434例。
大腸癌是一個「富貴病」,而胃癌是「貧窮病」,這與人們的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吃得越好,大腸癌的發病率就高,而經濟條件貧窮地區,胃癌發病率高。」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胃腸外科主任王天寶教授說。從地域看,廣東省地區腸癌較為常見,而北方地區胃癌發病比較高。從發病人群來看,都是40歲以上人群高發。
「微創中的微創」成手術熱門
會議現場
探討胃腸癌的臨床治療新方法也是這次高峰論壇的一個重要內容。目前在深圳醫院支援科室規範化建設、被譽為結直腸領域「大師中的大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王錫山教授介紹,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葯、新療法不斷推出,但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仍是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模式。
王錫山介紹說,尤其是NOSES(結直腸腫瘤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作為創新的手術類型,近年來獲得結直腸外科領域的持續關注,成為手術治療的熱門。這種手術是指使用腹腔鏡、機械人等設備完成腹腔內手術操作,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的腹壁無輔助切口手術,被譽為「微創中的微創」。 2019年4月開始,在王錫山帶領下,深圳醫院已經開展多例NOSES手術。
據介紹,與常規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相比,NOSES不僅術野暴露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讓患者受益匪淺,比如可以減輕疼痛,增加舒適度,縮短術後離床活動及排氣時間縮短,腹壁美容效果良好等,具有非常明顯的微創優勢,可以讓更多患者受益。
早期胃腸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90%
王天寶講話
我國是胃腸癌大國,卻長期陷於胃腸癌發現率低,而死亡率高的困境。數據顯示,我國胃癌和大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35.1%、52.7%,顯著低於歐美和日韓等國。「這主要在於我國胃腸癌的早診早治率遠落後於國外 ,確診時約60-70%的患者已是中晚期。」王天寶說,早期的胃腸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
不過,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結直腸外科的發展尚存在諸多不平衡,例如手術的規範化診治理念及同質化培養仍有待提高,臨床研究能力滯後,還處於有數無據的時代。「尤其是手術的規範化和同質化急需提高,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胃腸癌的五年生存期達到60%以上,而一些不發達地區胃腸癌五年生存期不足30%,地區診療水平的差距非常大。」王天寶教授說。
目前國際公認的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方式還是「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胃腸癌的早診早治,可以不需要開刀,不需要化療,在內鏡下切除癌前病變,治療效果非常好。對胃腸腫瘤來說,胃腸鏡檢查及其活檢是目前診斷胃癌、大腸癌的「金標準」。但由於內鏡檢查診斷方法是侵入性檢查,很多無癥狀的人群往往難以接受。加之早期胃腸癌鮮有癥狀,無癥狀體檢的人自然更少。
王天寶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和消化道腫瘤高危人群,應定期做早癌的篩查,而有腫瘤家族史的人更應提前進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