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根:江西的變化是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往前走的

2019-06-25
来源:香港商报网

作家王炳根接受香港商報記者專訪

  【香港商報網訊】品着茶,游故鄉,這是飽含深情回望記憶中的夢裡水鄉,也是帶着溫情與心中熟悉的贛地山水再對話。作家王炳根,是江西進賢人。在此次品鑒贛鄱之行中,這位資深「茶人王」,與我們一起品茶賞景,一壺老茶,一路笑談,為行程帶來縷縷香韻。
 
  他的幽默中常常帶有一種冷靜的觀察與獨立的思考,如對宜春禪博園、篁嶺古村告示牌、江西茶的點評。眺望歷史縱深,他有自己的「心」悟,在香港商報獨家專訪中,他敞開心扉,與我們暢談他最大的代表作——「冰心文學館」的創建背後故事,以及此次江西之行的所感所思。
 
  談冰心研究:如果沒有愛這道色彩,我們的文學就不完整,冰心的價值就在這裡 

 
  香港商報:王老師最開始是一名小學老師,後來是參軍入伍,做了通訊員,也採訪寫文章,我們應該也是同行,後來是什麼機緣,開始接觸並研究冰心文學,並成為國內研究冰心的重要人士,重要學者?
 
  王炳根:我中學畢業後,實際上是初中畢業後,學校就不辦了,上山下鄉,我屬於回鄉青年,我在進賢開始做農活,正好小學有些孩子需要教育,我就當了孩子王。
 
  入伍之後因為有一點文化做些報道,寫報道有點小名氣。後來部隊推薦到南京大學讀大學,工農兵學員,中文系,畢業之後我到了福州軍區文化部創作室來從事軍事文學研究。
 
  轉業以後我就到了福建省文聯,我當這個《福建文學》的副主編,《當代文藝探索》的副主編,後來到理論室當主任,在理論室當主任的時候,我開始從事冰心的研究,冰心的研究,在我的手上,是有一個突破性的變化,我梳理了自從冰心登上文壇之後,所有的對她的研究文章,包括她的作品,那個時候有《冰心全集》,但是不全,我到處收了她的譯文、書籍、論集、筆記,還有系統研究。
 
  所以我對冰心的研究實際上是在我原來的軍事文學,對現代、當代作品作家的基礎上開展的,我與她有過接觸,有過交談,然後我把她所有的東西都搬到福建來了。
 
  在上個世紀,出了很多作家,魯迅、郭沫若、巴金、沈從文、老舍等這些作家,出了很多,包括張愛玲,在這些眾多作家裏面,冰心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她的獨特在什麼地方呢,我們這一個世紀,在反抗鬥爭的主旋律方面,幾乎支撐了一個世紀,外敵入侵的抗爭,戰爭,以後又是國內的戰爭,然後又是階級鬥爭為綱,在這些鬥爭的洪流之中,但是生活並不完全都是這樣,文學也不完全是這樣,冰心是一個例外,她認為我們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存在着很多問題,並不是非要通過那種極端的,搏鬥的,反抗的,這種方式達到,她認為還有一種方式可以達到的,這種達到是一種博愛的精神,一種愛與同情的精神,一種人道的精神,一種大自然呼喚的精神,一種母愛的精神,通過溝通,她認為可以解決我們心靈之間的衝突,也可以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甚至可以解決社會衝突。
 
  上個世紀,有些不協調的,但是正因為這樣,她將我們一個世紀的文學,豐富了,如果沒有這道色彩,我們的文學我會覺得不完整,冰心的價值就在這裡。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種精神,這就是我要放棄對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和其他的研究,走進去研究冰心的一個根本原因。
 
  說冰心文學館:冰心文學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作品

 
  王炳根:你們沒有看到我實際上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冰心文學館的建立,漂亮極了,有一個公園叫冰心公園,有一個館叫冰心文學館,非常漂亮的建築。
 
  這都是我一手做起來,所以我現在想起來我做這件事情,我都覺得好像有點不可想像的事情,我自己都認為我怎麼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我是江西人對吧,我聽不懂福州話,聽不懂閩南話,當他們在工地上奔忙的時候,他們在嘰哩哇啦說什麼的時候,我根本就聽不懂,然後這件事情確實是我做起來了,所以他們就納悶,說,冰心這麼一個大的作家,我們福建人不去好好去研究,不去做她的文學館,怎麼被一個江西人做起來了,我說,江西人,也許有江西人的韌性吧。
 
  這就是人的一種韌性,一種毅力,實際上不是一種情感方面的,不是和她關係方面的,基於我對中國當代和現代作家作品的一種認識。
 
  我是一個比較有人格魅力的人,這些錢是我去籌哦,地也是我去弄哦,博物館裏面所有的,一磚一瓦,一片紙,一本書,全部是我弄的。
 
  我第一次見冰心的時候,她聽我的口音,說你不是福建人吧,她給我題字的時候,她簽了炳根兩個字,她停下來,說你不是福建人吧,我說不是,我說江西人,她很機智,她說我們福建人去海外去了,江西人到福建來了,還是老鄉,還是鄉親,就題:炳根鄉親留念。所以,冰心研究會的事情,冰心文學館的事情,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作品,這件作品我可以說,不是一般的作家能做成的,一般的評論家能做成的,也不是一般的建築家能做成的,因為這裡是一個綜合的因素,各種因素在裏面。
 
  談江西變化:江西的變化是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往前走的
 

 
  香港商報:王老師也經常回家鄉,這次回到江西,對江西這幾年的變化有一個什麼樣的感受,你覺得此次參加首屆品鑒贛鄱江西行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王炳根:實際上,我和家鄉的感情是一直聯繫在一起的,我父母親在的時候,我每年都會回來好幾次,父母親走了,我還會回來的,這次來,跑了這些地方,以前我也跑過,江西的變化,在我的眼裡,是一點一點的,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的,江西的變化和其他的地方的變化,比如講我所跑過的一些地方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呢,這次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呢?當我們很多地方在飛速的往前推進的時候,我們江西有的地方是暫停了一下,或者說動作會比較遲緩一些。事情就是這樣的,當你遲緩的時候,也許你這種遲緩對於我們這個時代是很需要的,因為我們昨天去看的那個篁嶺,那種大自然生機勃勃,那些古老的建築,如果你是發展的很快,這些東西可能可能就沒有了,可能沒有了我們就會損失更大,所以發展和保護,發展和變化,都是相對而言。
 
  說茶道:茶要有道,有茶道就有廣闊的世界
 
 
  香港商報:我們王老師也是茶葉界的專家,被稱為「茶人王」,其實江西也是有非常豐富的茶葉種植歷史,很深厚的茶葉文化,江西如何把茶文章做好,您有一些什麼好的見解。
 
  王炳根:其實我們江西的茶葉是挺好的,比如講廬山的雲霧,你們吉安的狗牯腦,還有婺源的一種綠茶也是很好的。茶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一個就是茶的本身呢,它的種植和加工,種植對環境,對施肥和蟲害的要求很高,這一點是要做好的,如果這點做不好,茶葉的質量就保證不了,但是茶葉要做成文化,會有更多更好的發展前途,如果只是請你喝茶,倒一杯茶放在這裡,然後轉身就走了,那麼這個茶永遠是這個茶,但是呢,這幾天跟你們講茶,實際上是涉及到茶的文化,茶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一片樹葉,是蘊含著大千的世界,如何把這個大千世界展示出來,這要靠我們做茶的行業,做茶的企業的努力,怎麼把我們的好茶變成和文化連在一起,而且不僅僅是喝茶,要把我們江西本身的文化體現出來,在茶葉里體現出來,這個是最重要的。茶要有道,茶如果僅僅是茶,茶的發展空間不大,茶一旦有道,茶道,一旦有道,茶就有前途,就有廣闊的世界。(郭美勤 黃穎 吳永俊)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