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今日热点

深圳公立醫院新領「規劃圖 」

2019-07-04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林麗青 報導:近日,深圳市衛健委下發《關於深入推進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給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開刀」。按照規劃,2019年-2025年,深圳要組建23個區域醫療中心、23家基層醫療集團,形成「頂天立地」醫療衛生的新格局。其中,市屬公立醫院牽頭建區域醫療中心,「主打」急危重症和疑難複雜疾病診療;區屬公立醫院建基層醫療集團,處理常見病、多發病。


  市屬醫院「建高地」 區屬醫院「強基層」
 
  「有的區屬醫院喊着做大做強,要建區域醫療中心;有的市屬醫院卻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看常見病、多發病,兩類醫院有時定位不清,容易『掐架』。」深圳市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和基層健康處處長李創說,這種情況勢必會造成整個醫療體系運行不夠高效,「我們希望整個醫療體系的『機器』隆隆運轉,而不是單個『軸承』在轉。」
 
  近日,深圳市衛健委下發《關於深入推進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給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開刀」。按照規劃,2019年-2025年,深圳要組建23個區域醫療中心、23家基層醫療集團,形成「頂天立地」醫療衛生的新格局。
 
  市屬醫院牽頭區域醫療中心,「建高地」:對急危重症救治、疑難複雜病例進行會診、轉診,引進和培養國家級領軍人才和各類高層次人才,承接國家、省、市等各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等,引領帶動全市醫療技術水平提升。
 
  區屬醫院「集結」在基層醫療集團,「強基層」:推動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照護機構融合發展,為市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和家庭醫生服務,做好居民健康「守門人」。
 
  區域醫療中心「兜底」 危急重症有「定心丸」
 
  這23個區域醫療中心包括11個綜合類區域醫療中心,1個中醫類區域醫療中心,11個專科類區域醫療中心,將在各自的領域中發揮龍頭引領作用。
 
  比如,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深圳市高齡、高危孕產婦明顯增多,發生孕產期合并症、併發症的風險增加,孕產婦安全面臨嚴峻挑戰。但在各方努力下,2018年全市常住孕產婦死亡率僅為3.16/10萬(2018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為18.3/10萬),在全國處於先進水平。此次,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牽頭建立深圳市重症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區域醫療中心,將給深圳危急重症孕產婦和新生兒吃了一顆「定心丸」。
 
  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牛建民表示,要規劃建四個支持保障平台:第一,把全市重症孕產婦救治專家資源整合起來,建立市級多學科聯合救治專家團隊,包括產科、ICU、呼吸、循環、消化等,聯合出診;第二,運用5G遠程會診系統、陸海空快速轉運系統等,建立快速轉運和遠程會診平台;第三,建立高危孕產婦早期識別和規範化管理平台;第四,建立科研和學術交流平台,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推廣適宜技術。
 
  「區域醫療中心的目標是在各自領域發揮引領作用,為深圳人看病『兜底』,把大病留在深圳。」李創表示,區域醫療中心也將輻射到各基層醫療集團,在醫療協作、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協作等方面給予支持,共同構建「上下聯動、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體系。
 
  基層醫療集團「守門」 讓90%的患者「就地解決」
 
  區屬醫院掛上「強基層」的招牌會不會感覺低一等?「不要以為有『基層』兩個字就很低檔,恰恰相反,基層的健康『守門人』更難做,當然空間也更大。」李創說,基層醫療集團要琢磨的是,怎麼把常見病、多發病、把90%的患者都能夠在區屬醫院,「就地解決」。同時,要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做好預防保健,讓老百姓「少生病、少負擔、少住院,看好病」。
 
  在這方面,2016年成立的羅湖醫院集團已有成功經驗。這兩三年來,羅湖區的居民普遍發現家附近的社康中心越來越實用:社康的醫生水平越來越高,有些大醫院的專家還在這開工作室;常規的X光檢查等在社康中心就能直接做;工作人員會還會主動到一些老年人的家裡,安裝扶手,防止他們跌倒。
 
  羅湖醫院集團很快成了全國的「典型」。2017年,基層醫療集團在深圳「全面開花」,全市10個區(新區)都基本掛牌成立了基層醫療集團。
 
  「下一步,各基層醫療集團要『沉得下去』」,李創說,基層醫療集團要推動社康機構和舉辦醫院融合發展,動員全集團力量加強社康服務體系以及全科醫學等相關學科建設。各基層醫療集團還要「分區包段」,將服務區域按照醫療資源分佈情況劃分為若干個網格,每個網格由一個基層醫療集團負責,進行網格化管理。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