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特别报道

黑龍江雞西:黨建引領 探索農村「抱團養老」新模式

2019-11-13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在人口快速老齡化的今天,基數龐大的老齡人口對於養老的需求十分強烈,除了原有的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和以房養老以外,近年來,一種由相熟的人長期生活在一起,相互陪伴、相互扶持,共度老年生活的新型「抱團養老」模式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如今,這股「新風」也吹進了黑龍江省雞西市最西端的麻山區。這個城鎮加上行政村只有3.1萬人口的行政區,針對基層反映農村獨居老人、空巢老人等生活自理困難的實際問題,通過黨建引領、黨員帶動,探索起了農村「抱團養老」新模式。
 
麻山區城鎮助老活動中心,舞蹈室里正在跳舞的老年舞蹈隊。楊雪楠 攝
 
  留守老人 搭夥吃住「抱團玩兒」
 
  麻山區距離雞西市中心區向西半小時的車程,16個行政村分散在麻山區周圍,這裡因煤礦建區,又因煤礦併到其他區,導致人員驟減。如今,麻山區3.1萬人口卻有着20%以上的老齡人口,行政村內更是半數以上都是子女在外的留守老年人,且多患有慢性疾病,自己做飯、燒柴、取暖、整理家務都成了問題。
 
  太和村72歲的王清玉老人有三個子女,生活得最好的大女兒在哈爾濱當會計師,在繁華路段購了大房子,還專門給王清玉留了一個房間,可是王清玉卻說:「住不慣,不自在。我在屋裡呆不住,愛溜達。在哈爾濱,出了小區周圍全是一樣的樓,我都丟兩回了。」
 
  2018年年初,太和村黨支部在走街串戶了解留守老人的困難,並對擬建駐村「助老驛站」開啟意向調研,王清玉高高興興地報了名。
 
  一進院子,就看見黑亮亮的煤堆,這是雞西市民政部門在入冬前送來的。屋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屋內設施齊全,王清玉坐在棋牌室里溫暖的火炕上,喜笑顏開。「想溜達,出門就是走了幾十年的老路,丟不了。想聊天,都是老熟人、老朋友。一天三餐有人做,火炕有人燒。每天打打牌,遛遛彎,晒晒太陽,多好。」王清玉說,這就是他想要的晚年生活,自己高興了,兒女也放心了。
 
  進入和平村助老驛站,外屋是兩桌老人圍在一起,一桌打撲克,一桌下象棋,氣氛熱烈。裡屋廚房裡巨大的鐵鍋冒着熱氣,香味四溢。正在做飯的大姐熱情介紹:「今天中午有十多位老人在這裡吃飯,我下點爛糊麵條,老人們願意吃這口。」
 
  新發村建立了助老驛站後,村裡的萬大娘從雞西市區的養老院高高興興地搬了回來。住進了「小單間」,不但一個月省了近一千元錢,還能天天看見老鄰居老熟人。
 
  村裡的老人有住的需求,城鎮里的老人有「玩」的需求。麻山區城鎮中心一座700平米的助老活動中心滿足了城鎮老人的需要,閱覽室、舞蹈教室、棋牌室、桌球室、乒乓球室一應俱全,還有黨員志願者定期來為老人們免費理髮。
 
新發村助老驛站。楊雪楠 攝
 
  黨建引領 助老驛站「紅」基因
 
  太和村助老驛站里,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打撲克,玩着玩着聲音就大了起來,兩位大爺因為出牌順序起了爭執,打牌被迫暫停。這時,一個穿着紅色馬甲的人「開了嗓」,幾句話之後,兩位大爺各退一步,遊戲得以繼續。
 
  「開嗓」的人是68歲的孟憲榮,1976年起就是村裡的婦聯主任。太和村成立助老驛站開啟「抱團養老」後,她和村裡的11名黨員也抱上了團,穿上紅馬甲組成黨員志願服務隊,每天有空的都會來到驛站里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兒。
 
  做飯搭把手、打撲克湊個手,隔三差五掃院子,春天幫着種一種小菜園,冬天燒炕,逢年過節來給老人們包餃子……當了多年婦聯主任的孟憲榮認為,來這裡乾乾活出出汗,才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
 
  新發村共有6個老人在助老驛站里吃住,村裡的老黨員彭大姐被聘為管理員。起初缺乏給老人做飯的經驗,老人吃得不習慣,脾氣便上來了。彭大姐說:「剛開始我挺苦惱,村黨支部書記讓我多站在老人的角度想一想他們的難處,如果我們到了這麼大歲數,是不是我們也會渴望有人照顧,有個溫暖的住所,一天三餐營養可口呢?村裡黨組織特別重視驛站工作,我們這裡前後院子有點不平整,老人出門遛彎容易摔倒。村裡全體黨員拉來了幾車的土石,整整幹了三天,把前後院子全給鋪平了。」
 
  卸掉了思想包袱,有了組織的支持,彭大姐覺得自己有了強大的後盾,工作也越干越順手。
 
新發村助老驛站內,彭大姐正在跟萬大娘聊天。楊雪楠 攝
 
  「麻山思路」讓模式、資金「活」起來
 
  麻山區目前已經有了13個助老驛站,城鎮助老機構以活動場所為主,村裡的助老機構則以關懷老人的食宿為主,而且每個村子的實際情況不同,老人需求不同,助老機構的形式也都各不相同。
 
  和平村助老驛站只有一位「五保戶」老人晚上在此居住,也順便給看着房子。另有幾位老人是白天過來,晚上回自己家去。村黨支部書記馬春利介紹說:「我們把老人聚集在這裡,一是方便照顧他們,二來也給他們找點事情做。今年夏天村主路兩側的綠化、花草,都是這些老人去種植、看護的。」
 
  城鎮里的助老驛站由前來活動的老人們自己管理,房屋是政府提供,設施建好後,由老人自己輪班維護、清掃。不光養老方式「抱團」,資金投入也要「抱團」。最關鍵的運營費用,麻山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也在摸索適合自己的路子。
 
  麻山區的養老模式不是一時興起,大量投入,而是要努力探尋一種可以長久維持下去的模式。總結起來就是:黨建經費出一點、村裡集體出一點、社會力量捐一點、老人自己掏一點。
 
  小家小業,就要過小日子。麻山區的駐村養老驛站無一例外用的都是村民閑置房屋,沒有一個新建的。力氣活都是村黨支部書記帶着黨員干,就地取材,能省就省。供暖、水電、伙食是必須保證的,其他非必要條件則相對簡陋。屋子狹小,乾淨能住就行,助老驛站要解決的是村裡留守老人最基本、最緊迫的問題。
 
麻山區城鎮助老活動中心,老人在走廊上閱讀黨建宣傳內容。楊雪楠 攝
 
  初心路上 養老事業不能停
 
  近期,在雞西市麻山區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市委書記張常榮要求市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召集各縣(市、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在麻山區召開了現場推進會,部署各地在主題教育期間,將有效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納入民生整改台賬,結合實際,大力開展「抱團養老」新模式試點,以點帶面,發揮好輻射帶動作用。
 
  張常榮說:「『抱團養老』模式符合現階段雞西市老年人群體的社會需求,有益於解決農村和不富裕家庭老年人養老難這一社會問題。我們要關心老年人的生活,為他們多辦實事和好事,要持續做深入細緻的工作,想方設法為改善老年人生活創造條件。」
 
  雞西麻山區經過近兩年的嘗試探索,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逐漸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村內「抱團養老」的路子,這是雞西市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為民辦好實事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雞西市「抱團養老」試點已擴大到112個。
 
  張常榮表示,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要把工作精力和重點放到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上,要在老年人「抱團養老」這樣的工作中不斷探索新的模式和經驗,找到更多適合本地區具體情況的好辦法,關心關愛老年人,示範和帶動全社會形成「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氛圍。
 
  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雞西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走好群眾路線,把為民辦好一件件實事作為開展好主題教育的落腳點,針對基層反映農村獨居老人、空巢老人等生活自理困難的實際,探索推廣了「抱團養老」新模式。切實以群眾關注「小切口」解決民生「大難題」,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主題教育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方圓 楊雪楠 張曉磊)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