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盛芳齡 林麗青 黃裕勇 報導:「大國工匠」伍炳亮,是台山紅木傢具的一張金字招牌。作為中國工美藝術大師,他在2018年獲第一屆中國輕工「大國工匠」稱號。此次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採風團江門行的最後一站,便是伍炳亮黃花梨藝術博物館。在這富麗堂皇的傢具博物館,作家們品鑒明清傢具之大美,聆聽大師的藝術創作故事。
位於江門台山大江的伍炳亮黃花梨藝術博物館,2018年正式開館,這座國內第一座由私人投資建造,並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館,堪稱是伍炳亮的個人事業的一個總結。
這座博物館佔地55畝、總面積36000多平方米的,展廳面積28000平方米,整體建築布局和裝修均由伍炳亮親自設計把關,故宮博物院、王府四合院、蘇州園林景觀以及嶺南標誌性的建築元素在這裡兼容並蓄。
作家采风团一行与伍炳亮合影留念
「物華天寶,巧奪天工」
1300餘款伍氏作品在青磚黛瓦、歇山頂、重檐、迴廊、月洞門、小橋流水、盆景以及庭院的烘托下,於疊景、借景、留白等手法中,以一種微妙的互動關係向世人解讀當下該如何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宏大命題。在鎮館之寶海南黃花梨處,作家們細細品味,讚嘆不已。手指輕扣帶着歷史韻味的舊傢具,衣向東讚歎道,「肯定是從民間收藏來的,真是好東西。」王炳根則給予了「物華天寶,巧奪天工」的高度讚譽。水運憲也用自己的座右銘「作品說話,人品立身」贈予伍炳亮。
在談到自己創建黃花梨藝博館的初衷時,伍炳亮說,主要目的是為了搭建一個文化交流的平台,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優秀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傢具文化;其次,是為他的1300餘款作品提供一個可以集中展示的空間。可以說,創建這座藝博館,是他從業之初便有的夢想。
作家王炳根赞美博物馆家具“物华天宝,巧夺天工”
伍炳亮的事業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從事古舊傢具的出口貿易。他1972年開始做木工活,1979年開始收購老傢具。那時候,他騎着一輛破舊單車,一遍遍爬梳深藏於廣州大街小巷裡的古舊傢具,收購回來後再用車送到台山和新會的回收公司進行出口貿易。
從收藏研究到設計製作,伍先生又逐漸把時間、精力和財富投入到最高端的海南黃花梨、越南黃花梨、紫檀這三種材質上,兼做後來升值幅度大的老紅酸枝傢具。當年的辛苦奔波,而今已成幸福的回憶。
伍炳亮向作家们介绍博物馆的历史
40年成就「大國工匠」
從業40年來,伍炳亮憑着一腔對紅木傢具的熱愛,成為中國當代高端家具行業的一個標杆人物,登場上中國古典傢具藝術殿堂最高峰。
聽完伍炳亮的故事,作家們深受感動。徐劍連贊其為「大國匠」。「北有紫檀,南有黃花。」徐劍說,這次黃花梨博物館的參觀,具有殿堂氣象的展館非常大氣,而做工精美的傢具更是讓他感到特別震撼。「明宋應星著有《天工開物》,這些傢具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徐劍說,這裡的傢具,既有煙火氣,又有藝術氣。「無論是到屏風,還是條案,亦或是太師椅、官帽椅,還有可以走進尋常人家的羅漢床,都流動着中國文化的韻味。」讓徐劍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拆開後的黃花梨傢具,讓人看到了中國勾心鬥角的隼鉚結構,讓人看到了文化。他笑稱,以後會推薦朋友過來參觀,可以買個條案,回去寫字,則買個書案,回去寫小說。
在新宝堂,作家们品味新会陈皮的“百年芬芳”
龍一告訴記者,很早之前他就關注到有伍炳亮黃花梨博物館了,此次專程趕來參觀,收穫頗豐。「感覺非常好。」龍一說,作為繼承中國木作傳統工藝的大師,伍炳亮是對木作傳統工藝的繼承和光大,這家博物館也是中國華麗藝術的展示窗口。
白沙祠里憶白沙
陳白沙是古代罕見廣東名儒,作為理學大家,成為廣東唯一入祀孔廟的大儒,享「嶺南一人」美譽。為領略嶺南大儒風範,中國著名作家江門採風行走進陳白沙紀念館。
位於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白沙大道西的陳白沙紀念館,佔地面積18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800平方米,是江門市在白沙祠原址上擴建而成的一座以保護明代古建築群為主體的庭院式歷史名人紀念館。
中国著名作家在江门陈白沙纪念馆合影
白沙祠建成於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旨在表彰陳白沙「潛心理學,昭在當時,垂於後世」,該祠分四進,第一進為春陽堂,命名自陳白沙所築的讀書及講學處春陽台。第二進為貞節堂,為祭祀陳白沙父母之所。第三進為崇正堂,用作祭奠白沙先生,「崇正堂」三字及堂內對聯「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為萬曆二年(1574年)朝廷所賜。第四進為碧玉樓,原為陳白沙故居,也是他奉母之所。
一九九三年十月,江門市人民政府為紀念陳白沙誕辰565周年,加強對白沙祠四周的環境整治美化,決定以白沙祠為主體,擴建陳白沙紀念館。通過兩期工程,最終達到現在的規模。整個白沙祠結構嚴謹,布局和諧,裝飾精細,風格莊重,藝術優雅,為江門絕無僅有的古建築。
該館以建於明代的白沙祠和木石牌樓(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主軸,正前方是白沙先生銅像廣場和陳白沙紀念館的新建牌樓。門前木石結構牌樓,立面三間,四柱三樓。樓上有檐,檐下有玲瓏緻密的斗拱、枋椽及精美的瓦面雕飾,是廣東現存的精巧明代牌樓。祠內有前門、貞節堂、崇正堂、碧玉樓等,均為一進四座掛兩廊的建築。祠內正中為陳白沙塑像,旁有用白沙手跡刻的匾聯和碑刻。
作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传承保护基地合影
白沙祠的東側,是陳白沙事迹陳列室的三個展區,常年展出陳白沙的事迹及墨寶等名片。距白沙祠東北角約50米處,是一個建於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的陳白沙父母合葬墓,墓碑石白沙先生用茅龍筆書寫的。四周松柏長青。白沙祠的西側,保留了白沙故里的若干舊民居,民居內按民俗風貌布置居室傢具,開闢為民俗展區。在白沙故里的北端,建有小廬山碑亭及觀景長廊。這裡綠草如茵,竹影婆娑,現已成為江門市民喜愛參觀遊覽的江門市歷史文化景點。
束茅為筆 獨創茅龍書法
白沙先生同時也是明代嶺南最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植根於歐陽詢和蘇東坡,深得其結體筋骨陽剛之氣,並參以二王,懷素的靈動之勢,深受後世書法家的讚揚。晚年時期,白沙先生更束茅為筆,獨創茅龍書法,以蒼澀醫甜熟,以枯峭醫軟弱,一洗元明間柔弱萎靡的書風,在書壇享有盛譽。
白沙茅龍筆也因此蜚聲海內外,經過世代相傳,現已被國家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天,作家們來到位於江門新會岡州畫院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沙茅龍筆傳承保護基地,了解白沙茅龍筆生產工藝,並即席用茅龍筆揮毫潑墨。
據了解,白沙茅龍筆,是選取圭峰山上野生的鋒茅草,用傳統的茅龍筆製作工藝,經選材、敲擊纖維、防腐浸洗、扎束梳理成型等多項工序精製而成。茅龍筆,筆鋒尖挺,筆肚圓健富有彈性,筆桿造型古樸高雅,只要水墨含量適中,在書寫或作畫時便容易形成自然的「牽絲」及「飛白」效果,深受書畫名家的喜愛。
作家在白沙祠交流
新寶堂:百年陳皮產業的科技創新
廣東有「三寶」,陳皮、老薑、禾桿草,其中陳皮居首,新會陳皮歷經歲月,在海內外擁有持久的芬芳和巨大的影響力。在新會的新寶堂,作家們彷彿寬穿越時空,近距離觸摸這家創立於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擁有110年歷史、具有深厚品牌文化底蘊的「廣東老字號」企業,在陳皮百年芬芳中,感受現代科技的創新力量。
經過四代傳人的努力,新寶堂已發展成集新會柑種植基地、原材料批發、食品研發深加工、連鎖專賣店和電子商務,生物科技於一體的新會陳皮實業開發公司。
在新寶堂,展現在作家面前的新寶堂生物科技新會柑綜合利用項目,佔地面積8.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總投資3.8億,這裡擁有新會陳皮非遺文化展館內,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乃至八十八年的新會陳皮應有盡有,各種陳皮製品也琳琅滿目。
為改變新會陳皮行業「留皮棄肉」的加工常態,新寶堂的第四代掌門人陳柏忠決心投身新會柑肉加工利用的科研,突破新會陳皮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瓶頸。在經過十餘年潛心鑽研新會陳皮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終於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新寶堂新會陳皮酵素產品隆重面世。陳皮酵素產品的成功研發和推出,將廢棄的柑肉變廢為寶,對整個新會陳皮產業、對延伸產業鏈和調整產業結構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未來,新寶堂在技術上將整合各方資源,匯聚高精尖技術和優秀的科研能力,為新會陳皮產業的發展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生物科技與循環經濟的新模式;在文化上,將以傳承文化結合高科技為引領,以「文化體驗+科研基地+生產線+互聯網+旅遊」模式拓展新會陳皮產業鏈,發展大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