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2013年,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對口幫扶阿壩州壤塘縣。龔仙彥作為遊仙區石板學校的一名普通教師,在綿陽市教委的號召下主動申請前往支教。2013年8月,龔仙彥與同事們一起來到原壤塘縣城關小學,開始了他的「壤巴拉」支教之路。
龔仙彥夫婦合影
壤塘,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境內最高海拔杜拉甲格則山5178 米,縣城所在地壤柯鎮海拔3285米。藏族佔總人口的85%,境內還分佈有彝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作為阿壩州最偏遠的一個縣,壤塘是典型的邊遠山區少數民族貧困縣。
對於龔仙彥老師來說,壤塘曾經是個陌生的地方,他經歷過進出壤塘那坎坷、崎嶇的泥濘路,也難以忘記那一次次滑坡、泥石流帶來的「驚心動魄」,每次出入壤塘都時刻牽掛着家人的心。經過6年的支教,他清楚的認識到支教不僅僅是一種勇敢行為,更是一種熱愛藏區、熱愛藏區教育、熱愛藏區孩子的情懷。
龔仙彥在上專題講座課
2014年8月,對口幫扶壤塘教育的綿陽班剛組建、招生時,很多家長不理解、不信任。「當時的招生異常艱難,幸好得到色准校長的大力支持。」開班之初,為了便於管理,龔仙彥要求所有學生住校,可是,這一要求受到崗木達以達爾甲為首的家長們的反對,最後只能讓家長每天接送,有時候下晚自習家長不接,龔老師就一個個的送回家。綿陽班一二年級的學生,每天早上到校龔老師都不厭其煩的為孩子們洗手、洗臉,养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帶着他們運動、鍛煉身體。這一幕幕都被每天早上在校門口觀看的家長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裏。第二年,崗木達的家長們都主動要求讓他們的孩子全部住校了……龔老師對記者感慨道,家長意識的轉變,不是一個人,或是幾個綿陽老師就能改變的,而是家長們正自覺接受着「知識能夠改變命運」思想的熏陶。
據悉,綿陽班自組建以來,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評價,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龔老師個人的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全縣第一名,綿陽班教育團隊被壤塘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教育團隊」,中央電視台、康巴衞視、阿壩州、綿陽市等各大媒體都對「綿陽班」進行了相關報道。
堅持一陣子容易,堅守一輩子則很艱難。如果說走進壤塘,最初是出於一種責任感、使命感,那麼讓龔仙彥老師決定留下來紮根高原、播種未來,則是聽從這片土地的深情召喚。作為支教教師,他就是讓藏區孩子走出大山、回報家鄉的教育築夢人之一。
龔仙彥照顧學生生活
據了解,「綿陽班」的孩子都是二類模式的學生,一直沒有學英語,進入初中這將是他們今後學習的最大短板,也是龔老師最大的顧慮和擔心。遊仙區委江彬書記到壤塘時了解這一情況後,現場指示要儘力幫助「綿陽班」解決這一難題。在遊仙區委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龔老師讓長期擔任高中教學的妻子敬老師也來到壤塘,和他一起帶綿陽班,為孩子們彌補不足,為儘快適應中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入初中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至此開始,龔老師和妻子每天早上六點都準時出現在校園,騰出四十分鐘為孩子們上一堂精彩的英語課。敬老師還自掏腰包為孩子們購買了三千餘元的英語書寫本、教材等學習用具和體育用品等,孩子們都尊敬稱她為「敬阿姨」。
六年來,龔老師深切地感受到了壤塘的巨大變化,體會到了聖潔的壤巴拉不僅山美、水美,這裏純潔、質樸和熱情的壤塘人更美……「曾經綿陽班的孩子們用「當和尚、尼姑」的方式威脅我留下,我的家長們用「四十枚紅指印」請願讓我留下。」龔老師向記者介紹到,六年的朝夕相處,他和他的孩子們儼然已經是一家人,小學畢業何去何從是他這個「龔爸爸」不得不操心的問題。「綿陽班」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因為家庭條件不好,不可能到外面求學。壤塘的師資力量確實有限,如果「綿陽班」在小學畢業就此打住,將來就不可能走出一批大學生,那麼「綿陽班」的教學模式就不能算成功。龔老師真心希望「綿陽班」能夠在壤塘中學繼續辦下去,讓綿陽有志之士到壤塘跨學科包班教學「綿陽班」,帶動壤塘教育的發展,讓壤塘的孩子們能夠成人、成才,為把壤塘打造成「川甘青」教育強縣作出最大貢獻。
如今,龔仙彥老師和敬老師仍然堅守在壤塘支教一線,他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很多條路,有一條路叫做夢想,值得我們用心去走;有一條路叫做現實,是我們用腳一步一個腳印去走。人生的精彩,莫過於知行合一,不忘初心,腳踏實地,即使你沒有創造獨有的精彩,至少你可以擁有一個無悔的青春。」(張麗 張寶杉 李健)
背景資料:
龔仙彥,中共黨員,高級教師,專業技術7級。2009年,被綿陽市教育局評為「綿陽市骨幹教師」;2013年,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四川省骨幹教師」;2015年,被綿陽市教育局評為「綿陽市支教先進個人」;2016年,被四川省組織部、統戰部評為「四川省對口援藏工作先進個人」;2018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評為「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8年,被壤塘縣委、縣政府授予「壤巴拉好人」;2019年,被綿陽精神文明辦授予「感動綿陽十大人物」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