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安徽包河力推舊城改造 老住戶越住越舒心

2020-08-21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盛夏高溫,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太湖路與金寨路交口東南角,一座現代化住宅小區內綠樹蔭濃。乘坐電梯來到33層,阮懷珍笑盈盈地招呼記者進門,111平米的三室一廳被收拾得整潔明亮,客廳里點綴着鮮花綠植,入戶玄關擺放着一個「五好家庭」牌匾。
 
阮懷珍(後排左二)帶領居民志願者為社區高齡老人過集體生日
 
  「現在的房子電梯上下,小區里還有黨群服務中心,下樓就有活動去處,樓上樓下都是老街坊老鄰居,住着舒心得很!」阮懷珍是包河區太湖新村的「老住戶」,75歲的她搬過兩次家,經歷了三次住房變遷,從自建房到大板樓再到現代化住宅小區,從狹小擁擠到寬敞明亮,從有房住到住好房……幾十年來,合肥人的居住環境大變樣,阮懷珍感受頗深。

  二次搬家 居住環境大變樣
 
  上世紀70年代,阮懷珍和丈夫帶着一雙兒女住在回龍橋30平米的自建房裏,廚房和廁所是緊挨着平房搭建的簡易棚。「那時候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一家四口擠在一起,沒有獨立空間很不方便。」1980年底,老房被征遷,他們舉家搬到了合肥市首個「大板樓」——位於金寨路和太湖路交口東南角的太湖新村小區。
 
  時隔40年,提起「大板樓」,和大多老住戶一樣,阮懷珍仍舊引以為豪。「那時候周邊到處都是低矮破舊的平房和一望無際的農田,金寨路只有兩車道,這個擁有22幢多層小樓的小區實在太醒目了!」
 
  太湖新村小區是當時全省建築業最驕傲的作品,也是當時最現代化的住宅小區,「小區綠化好,有路燈,晚上有巡邏,白天有值班,不少人家都裝上了抽水馬桶,每天進出這裏腰板都挺得更直……」
 
  在「大板樓」近70平米的三室一廳里,阮懷珍和家人一住就是三十年。隨着歲月更迭,曾經轟動一時的「大板樓」慢慢走到了生命晚期,年久失修、無人接管的大板樓逐漸成了老住戶「心中的痛」——陽台開裂、牆面漏水、污水橫流,小區里甚至出現盜竊現象,有條件的住戶一早就搬走了。
 
  2013年,包河區正式啟動了太湖新村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得到了群眾的廣泛響應,三個月內,所有徵遷工作全部完成,四年後,還在同樣的位置,一座現代化的安置小區拔地而起,包括阮懷珍在內的1073戶居民高興地搬進了新居。
 
  在阮懷珍看來,太湖新村變了,住房條件更好了,家家戶戶的房屋面積都增加了不少,幼兒園、小學、商超就在家門口,「十五分鐘生活圈」給幸福生活增添了生動註腳。太湖新村又沒變,位置、名稱都沒變,這裏仍舊見證着她幾十年來的生活更迭和情感交織。
 
包河區太湖新村「老住戶」阮懷珍的新居

  千方百計補齊住房短板
 
  搬進了新居,熱心腸的阮懷珍並沒有「閒」下來,年過七旬的她積極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成為5號樓樓棟長,在社居委的協助下,組織成立了一支為老志願者服務隊伍,悉心照料着32位孤寡高齡老人的生活起居,每隔一天,她還要去樓下的「梧桐鄰里黨群服務站」轉轉,「居民有什麼事都喜歡找我說,我不能辜負了這種信任。」
 
  太湖新村是包河舊城改造工作的一個縮影。自2012年以來,為改善城市群眾居住環境,千方百計補齊住房短板,該區共啟動舊城改造項目48個,其中城中村項目38個、棚戶區項目10個,涉及改造土地面積約19649畝,房屋面積580萬㎡,惠及6萬餘人,各項數據均居合肥城區首位。
 
  與此同時,包河區對171個老舊小區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共涉及房屋建築總面積達447.68萬平方米,惠及17萬人民群眾。(杜靜 陶許娟 徐敏 柏永)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