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近年來,安徽黃山市黟縣碧陽鎮碧山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發展總要求,以產業興旺、人才聚集、鄉村文化繁榮、鄉村建設夯實為抓手,聚力黨建引領,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該村老黨員胡建新面對村莊的變化感慨萬千:“我們村現在路也好走了,環境優美了,日子也好過了,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老百姓發自心底的開心。”
加大產業發展,腰包“鼓”起來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碧山村圍繞“生態優先、農業主導、旅遊興村”的發展方向,構建了多元發展的鄉村經濟格局,惠及了廣大貧困群眾。
深入探索實踐“三變改革”,引進有農、徽黃等實體,將農戶的閒置水田、桑園打包流轉,進行規模化、現代化耕作,種植優質水稻、黑玉米,不僅解決了農村土地閒置問題,解放了農村勞動力,還大大降低了農民耕作勞動強度。全村554戶農戶共流轉土地1742畝,每年領到土地流轉分紅款共69.3萬元,戶均年增加收入1200多元,其中49戶貧困戶流轉土地158.06畝,年均增加收入共6.32萬元,79戶貧困戶192貧困人口順利脫貧。
作為縣級水資源保護重點區域,保護好生態資源一直 是村裏的頭等大事。為此,將集約型種養變分散種養,不僅能增加農民收入,而且還能很好的保護好生態資源,對全村生態不會造成污染。在村黨委的有力宣傳下,共為122戶貧困戶實施了到戶產業项目,發展茶葉種植,生豬、雞、鴨、牛養殖,申請補助21.87萬多元。同時,構建了產銷鏈,通過引進電商,開展消費扶貧等舉措,貧困戶的農產品供不應求。今年以來,共為21戶貧困戶銷售農品,銷售額達1.82萬元。
繁榮鄉村文化,精神“振”起來
碧山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鄉風文明傳承綿延至今,曾經湧現過名仕汪勃、教育家汪達之等歷史文化名人,也留下過李白“問餘何意棲碧山”美麗詩篇,章山題壁、孝子橋等鄉賢佳話。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文化繁榮與傳承是催發扶志扶智的持久內在動力。
近年來,依託旅遊業帶動,碧山村湧現出了豬欄酒吧、府基山莊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民宿40多家,不但在經濟發展上,也在日常生活方式上深刻影響著碧山村民,使文明、環保、進取等現代化生活態度深入碧山村村民內心,凝聚這些新的社會階層與碧山傳統文化的合力,在潛移默化中推進扶志與扶智,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軟銜接。
同時,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老年活動中心、碧山書屋、儺舞傳承基地等文化傳承平臺,經常性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普法科技衛生宣傳、技能培訓,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教育、宣傳、引導村民全面發展。不但可以解決村民閒暇時文化需求,更為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提供了智力支持。
強化鄉村治理,生活“樂”起來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該村黨委堅持以“陽光黨建”為統領,深化“陽光碧山”特色,創新提出《碧山村合格黨員十條標準》《碧山村優秀村幹部十條標準》,引導廣大黨員參與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來。通過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打造優質水稻種植基地。
盤活村集體資產,採取租賃、開發村集體林場、水利發電等模式,村集體經濟年均增長10%以上,今年預計達到28萬餘元。不僅增強了村“造血”功能,也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撐。
在村黨委的引領下,將全村劃分為38個衛生責任區並動態調整,黨員帶頭、村民自願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創新開辦“生態美超市”,鼓勵村民用廢棄塑膠袋、農藥瓶等垃圾兌換生活用品,做好垃圾分類處理引導。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建設,全面清理村莊內外、田間地頭、小河小溝的垃圾,共建碧山村美麗家園。
近年來,碧山村黨委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完善了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治安防範、矛盾化解等方面內容的新“村規民約”,榮獲全國優秀“村規民約”品牌。建立健全道德評議會,組織開展了“十星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等一系列評選活動,創建了良好、文明向上的社會主義新風尚。2019年度碧山村連續榮獲第五屆黃山市文明村鎮。(葉治國 王曉鋒 林傑 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