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河南省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主任毛德富、副主任高紅,辦公室主任陳學選、副主任宋會喬,河南省政協委員張強、郭軍勝、潘偉斌,河南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張斌遠等省政協委員和相關專家聯合組成「推動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調研組」,深入三門峽、洛陽、焦作三地進行為期一周的調研,全面了解黃河文化遺產概況,總結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主要做法,查找目前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面臨的困難問題,探尋推動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方案建議,延續歷史文脈,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書裏的文字都活起來、立起來,堅定文化自信,讓出彩中原成為黃河文化最動人的樂章和最閃光的名片。
三門峽: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
9月14日,河南省政協「推動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調研組」抵達三門峽。
調研組調研黃河大堤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燦爛悠長的中華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厚重無比的黃河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存,需要保護、傳承和弘揚。陝州區東據崤山關連中原腹地,西接潼關、秦川,扼東西交通之要道,南承兩湖,北對晉地鎖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來兵家的戰略要地。陝州地坑院位於陝州區張汴鄉的陝原,距三門峽市區11公里,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距今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中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營造技藝既與傳統的陰陽八卦方位密切結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關,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如今,陝州區像這樣的村莊現存200多個,有地坑院12000餘座,保存最完整、現存時間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這種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陝州依據地坑院資源開發景區,打造了民俗文化園、周召分陝、穿山灶「十碗席」、中華百家姓園、百藝苑、馬嵬驛‧百味巷小吃街等景點。坑院內進行的紅歌接力、陝州特色婚俗等民俗表演吸人眼球,熱鬧非凡,特別是捶草印花、陝州剪紙、鑼鼓書、澄泥硯、木偶戲、皮影戲、糖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更加精彩,體驗互動性強,蘊含?豐富的文化,自開業以來深受廣大遊客的喜愛。
下午4點,調研組一行抵達位於豫陝晉三省交界的函谷關。函谷關始建於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德經》的靈谷聖地,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外。自1992年以來,函谷關每年都要舉行老子誕辰紀念活動,每年舉辦時節,海內外旅遊者前來朝聖,盛況空前。函谷關景區面積16.9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關樓、函關古道、太初宮、大道院、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等20餘處。重修後的函谷關關樓巍然聳立,氣勢雄渾,是一處融道家文化和軍事文化於一體的人文遊覽區。
洛陽: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
9月15日,河南省政協「推動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調研組」抵達洛陽,先後深入新安縣、孟津縣、吉利區進行調研。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千唐志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則天的改元,安祿山的僭號,無不盡備。這些墓誌記載?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活動,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書看待,為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況,提供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起著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作用。千唐志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洛陽市對外聯絡開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原黃河旅遊線上的一顆明珠。
黃河澄泥硯是中國歷史上四大名硯之一,唐宋時曾為貢品,唐杜祐《通典》和歐陽修的《唐書‧地理志》均有記載。宋代李之彥《硯譜》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新安縣河洛澄泥硯藝術館的前身是古虢州澄泥硯,該館繼承了一整套虢州製硯的古老工藝配方,使用獨特的地理環境沉積的優質黃河澄泥,製出了被譽為國寶的歷史名硯。2006年,其製造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2010年被國務院甄選為國家外事禮品和領導辦公用硯,是全國最大的澄泥硯生產廠家。
河洛澄泥硯作品《家》
新安漢函谷關遺址是公元前2世紀-公元3世紀漢帝國設立在中原地區的防衛都城,以及洛陽作為東漢都城時自絲路起點都城西行必經的重要關隘,為洛陽周邊八關之首,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漢函谷關素有「中原鎖鑰,兩京咽喉」之稱,是絲綢之路西行的第一關。漢函谷關考古發掘為研究古代關隘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為絲綢之路的申遺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2014年6月22日,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通過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
新安漢函谷關關樓
中國牡丹畫創意產業園區位於孟津縣,佔地90畝,主題美術館、畫家創作室、寫生基地等建築盡顯漢風漢韻,是河南省美協、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範學院等多家藝術機構和高校的藝術採風基地。內設牡丹畫技術培訓學校,教授牡丹繪畫手法、技巧,每年組織牡丹畫培訓2800餘人次,成為牡丹畫創作、培訓、交流、展示的平台陣地。目前,園區牡丹畫師隊伍已壯大到1000餘人,一級畫師39人,相關從業人員已達5000餘人,每年有40餘萬幅作品從這裏行銷全國,遠銷美國、日本、新西蘭等國家,綜合收益過億,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牡丹畫第一村」。
在孟津縣朝陽鎮煤窯新村的班超紀念館,一面面寬大的電子屏幕、不斷變換的光線色彩、或婉轉或豪放的音樂,讓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班超出使西域的場景,領略到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和輝煌,深刻理解了河洛文化精神的實質內涵,對中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充滿信心。班超紀念館是洛陽市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的重要工程,是文旅融合項目運作成功的典範之作。
龍馬負圖寺位於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始建於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該寺因有龍馬「負圖出於孟河之中」而得名,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發現地,中國易學文化的發源地,距今已有1600餘年。因歷代戰亂,屢建屢廢。1998年,孟津縣委、縣政府進行大規模修復。該寺北臨黃河,南依邙山,規模宏偉,供殿巍峨,寺內存有宋、明、清歷代著名理學家、書法家及詩人程頤、朱熹、邵雍、王鐸、張漢等撰述的碑、銘、詩、賦,是體悟中原河洛文化、尋根問祖的旅遊聖地。
萬佛山石窟位於洛陽市吉利區吉利鄉柴河村北部的山嶺上,開鑿於北魏時期,現存石窟分為上、下寺院,造像300餘尊。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佛山石窟的造像風格更多地保留了雲岡石窟的特點,其規模當是龍門石窟周邊小型石窟群中的佼佼者,對研究中國佛教石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
焦作:謀定而後動 決勝在千里
9月17日,河南省政協「推動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調研組」抵達焦作市,深入孟州市韓愈陵園,沁陽縣博物館、溫縣陳家溝等地進行調研。
韓愈陵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金山嶺半坡上,是中國一代文豪、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墓祠。它始建於唐寶曆元年(公元825),興盛於清代,距今已有1200餘年的歷史,園內建築古樸典雅、古柏參天,有唐柏雙奇、韓文公神道碑、墓考碑等遺存,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風景區。
韓愈雕像
調研組觀看了沁陽懷梆劇團演出的懷梆戲《穆桂英掛帥》。懷梆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劇種,以打擊、說唱為主,因發源於明朝時期的懷慶府(今沁陽)一帶,故名懷梆。2006年懷邦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遊景區位於溫縣趙堡鎮西南的清風嶺上,南臨黃河,北依太行,與伏羲畫卦台、河洛匯流處隔河相望。建設有太極拳祖祠、祖林、太極拳博物館、太極文化園、楊露禪學拳處、東溝造拳處、陳照丕陵園、中華太極館、太極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景點,是國家5A級景區。古色古香的各種建築觸目皆是太極拳烙印,讓這裏享有「古村聖境」美稱。
少林拳和太極拳均是承載?中華文化精髓的世界遺產,是黃河文化孕育的瑰寶,是中原文化的兩張名片。借力焦作「一賽一節」良好平台,溫縣堅持「文武兩翼」平衡發展,持續組織系列活動,積極推進「兩山兩拳」戰略,以此叫響「太極拳發源地」文化品牌,讓太極文化走向世界。
焦作市山陽區蘇家作鄉寨卜昌村是一座具有軍事防禦體系、功能齊全、布局完整的古村寨,村落由西北向東南呈龜背形。現存古民居建築130座400餘間,已列入保護90座335間,大部分為清代中後期所建,該村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和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寨卜昌村堅持懷商文化、古建文化和紅色文化相融相合的開發保護思路,把4、5號院打造成黨性教育基地,祠堂打造成村史館,新建紅色宣誓廣場,解放戰爭時期秦基偉率領解放軍第九縱隊在此居住近兩年,村北建九縱紀念廣場等系列景點,令遊客在感受傳統文化時,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洗禮。
嘉應觀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佔地140畝,為紀念武陟修壩堵口成功並封賞治河功臣、祭祀河神,雍正皇帝不惜耗資288萬兩白銀仿照北京故宮形制而建,是集宮、廟、衙署三體合一的淮黃諸河龍王廟,位列江河淮濟之首,雍正皇帝封其「四瀆稱宗」,是黃河流域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科學、歷史、藝術價值最高的黃河河神廟,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觀」、「黃河故宮」和「雍正王朝的黃委會」。嘉應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是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水情教育基地,2014年武陟縣以嘉應觀為核心成功申報了「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是黃河文化和治水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是講述黃河故事的最佳講堂。
嘉應觀碑
人民勝利渠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中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灌溉工程,被稱為「新中國引黃第一渠」,現在已經成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和水情教育基地,2014年9月被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有毛澤東主席視察勝利渠紀念館、渠首閘、人民勝利渠展覽館等幾部分組成。
人民勝利渠展覽館是2011年為紀念毛主席視察人民勝利渠60周年暨人民勝利渠開灌60周年修建的,館內展示了人民勝利渠建設的歷史背景、具體經過、技術攻關以及發揮作用和對後世的影響,同時也展示了武陟縣發揚人民勝利渠精神不斷拼搏奮鬥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美好願景。
展覽館外矗立?一座「人民勝利渠開灌30周年紀念碑」,是1982年4月中共河南省新鄉地區委員會、河南省新鄉地區行政公署,為紀念人民勝利渠開灌30周年所立的紀念碑,記載了人民勝利渠開灌30年的經驗教訓。
通過調研,河南省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調研組以及專家們深深的感受到了黃河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大家一致認為,黃河在孕育中華文明的同時,也形成了獨具特色、厚重無比的黃河文化,並以豐沛的水量和蕩氣回腸的胸襟為中國北方地區構築起萬里生態廊道。黃河流經河南時,留下函谷關、嘉應觀、人民勝利渠、陳家溝太極拳、韓愈紀念館、少林寺、相國寺等眾多文化遺存,形成治水文化、太極文化、少林文化、農耕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等具有中原特色和符號的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需要保護、傳承和弘揚。調研組委員和專家們認為,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和總體目標,因此我們應更進一步加大步伐,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加大黃河文化的宣傳力度,完善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全力推進沿黃河生態環境廊道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記者 郭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