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在安徽省與合肥市主要領導的現場見證下,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在合肥經開區揭牌,兩年前開工建設的研發中心亦於此間竣工落成。大眾汽車集團 CEO迪斯在視頻致辭中指出,未來三年,大眾集團將通過位於安徽的研發中心,開發基於 MEB 平台的車型和全新的純電動產品矩陣,並提供領先的技術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新的製造基地開工建設。據了解,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將建設規模更加完備的純電動車型工廠,計劃於 2022 年底竣工,最大年產量預計可達 35 萬輛。
新能源汽車高地加速隆起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是未來汽車產業轉型發展的大勢所趨,是安徽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領域。作為安徽國資國企改革重大項目之一,江汽集團與德國大眾的跨國「聯姻」頗受海內外關注。本次揭牌儀式標誌着雙方戰略合作項目的正式落地。
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安進表示,將在電動化、網聯化、自動駕駛、智慧出行等領域與大眾汽車不斷深化新的合作,為將安徽建設成為中國電動出行和數碼化的新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新能源汽車高地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同樣在合肥經開區,被稱作造車新勢力領頭羊的蔚來汽車也在持續推進與江淮汽車的戰略合作,着力建設蔚來中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今年2月,蔚來汽車中國總部簽約落戶合肥經開區。該項目擬融資超百億元,預期在5年內打造一個千億產值的龍頭企業,引領合肥新能源汽車集群發展,並帶動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大健康產業迎來新風口
作為安徽省先進制造業的主引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強烈衝擊下,合肥經開區工業經濟依然保持着高速運轉態勢,創新引領發展的新動能依然強勁。其中,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勢頭尤為強勁。
聯寶科技再創「合肥製造」新高度,9月份單月產值突破100億元,全年產值有望突破千億;長鑫12英寸存儲器晶圓製造基地項目,業已實現國內首款自主研發DRAM晶片量產。目前,合肥經開區集聚40多家集成電路相關企業,攜手打造千億級集成電路產業。
除了新能源汽車和集成電路,合肥經開區大健康產業亦實現蓬勃發展。就在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揭牌的當天,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合肥經開區如期進行。生物醫藥衛生領域的16名兩院院士齊聚合肥,共同為大健康研究院的建設與發展出謀劃策。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和安徽省共同發起建設,是參照國家實驗室體制機制建設運行的新型研發機構。
坐擁這一金字招牌,合肥經開區大健康產業迎來新風口。
近年來,合肥是努力爭創國家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作為全市重點發展區域之一,合肥經開區在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多點發力,並實現從0到1的突破,當前正在着力建設精準醫療產業園。
「水陸空」發力「進出口」上揚
如果說過去20多年的創新發展,讓合肥經開區成就「安徽工業第一區」的地位,成為安徽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的旗手,那麼中國自貿區的新一輪擴容則給合肥經開區注入全新的基因與活力,賦予其產業經濟版圖新的想像空間。
9月份,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當時,合肥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秦遠望提出,合肥經開區將「開啟自貿時代大建設」。依照國務院批覆的相關方案,安徽自貿區合肥片區經開區塊涵蓋面積為29.85平方公里。
「這是整個合肥經開區經濟要素最活躍、創新氣氛最濃、可利用空間最大的區域,囊括我們全區的精華。」據合肥經開區經貿局副局長黃冶秋介紹,作為合肥片區核心地帶,經開區塊主要功能定位是「一園四區」,即合肥派河國際綜合物流園、南部戰新產業集聚區、綜合保稅區和南艷湖「科技+產業」研創區。
其中,合肥派河國際綜合物流園規劃佔地面積約2800畝。今年10月,園內東西向主幹道疏港大道已建成通車,派河港8個2000噸級泊位已基本建成,鐵路物流基地和公共物流中心也已全面啟動勘探設計工作。該物流園全面建成達產後,年吞吐量將突破1000萬噸。
與千萬噸港口呼之欲出同步,合肥空港經濟示範區機場客貨運持續高速增長。2019年,貨郵吞吐量8.71萬噸,同比增長24.81%,增速位居全國千萬級機場第二位,其中國際貨運吞吐量1.74萬噸,同比增長167.32%。
今年以來,得益於派河國際物流園、航空港、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指定口岸等大通道、大平台加快建設,合肥經開區外貿逆勢上揚。1至8月,全區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314家,共完成進出口總額88.6億美元,同比增長12.9%,高於全國平均增速16.5個百分點,佔全省(493.1億美元,增速8.9%)、全市(238.3億美元,增速14.9%)的比重分別達到18%、37.2%。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之際,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九部門共同作出決定,在全國設立10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合肥經開區成為中部地區唯一入選的示範區。如今,合肥經開區正在將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的經驗進行複製推廣,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對外開放新高地。(李長龍 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