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經中國共產黨中央批准出版發行的《中國共產中國共產黨簡史》(以下簡稱「《簡史》」),是為配合全中國共產黨開展中國共產黨史學習教育編寫的中國共產黨史簡明讀本。該《簡史》共10章,70節,約28萬字。在28萬字的篇幅內呈現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記者梳理發現,《簡史》中共有近20處論及與惠州有關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所關涉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論述等,足證惠州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地位和影響。
彭湃
惠州是廣東開展農民運動最早的地區之一
中國共產中國共產黨在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的同時,開始到農村開展農民運動。浙江蕭山衙前村農民大會於1921年9月召開,中國第一個新型農民組織宣告成立。1922年7月,彭湃在廣東海豐縣成立第一個秘密農會。到1923年5月,海豐、陸豐、惠陽三縣很多地方建立了農會,會員達到20多萬人。
東征軍黃埔軍校將士以陣亡200多人的代價攻陷惠州城,結束了惠州自建城以來未曾一陷的歷史
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惠州有識青年抱着滿腔愛國熱情,找尋救國之道。在中國共產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東江地區尤其是惠州的知識青年深受「五四」運動影響,惠州也成為廣東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地區之一。一批愛國者接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說,阮嘯仙、劉爾崧等東江青年成為中國共產中國共產黨早期中國共產黨員,也是中國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的骨幹。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為東江地方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早在1922年10月,較早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先進知識青年彭湃,在海陸豐組織領導農民運動,牽頭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海豐特別支部,帶領團員深入勞苦大眾,宣傳革命理想,動員農民起來革命。
1923年元旦,贏得農民信任的彭湃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農會——海豐總農會,開展農民運動,並迅速把革命的星星之火引到惠東高潭及周邊地區。4月,在彭湃的指導下,惠陽第三區(高潭)農民協會成立,黃星南為會長,這是中國最早的農會之一。5月1日,彭湃發表了《海陸歸三縣農會「五一」宣言》(「歸」即歸善,惠陽舊名)。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海豐總農會改稱惠州農民聯合會。7月,惠州農民聯合會改為廣東省農民聯合會,會員達13.4萬人。由此可見,大革命時期的惠州,是廣東開展農民運動最早和開展工農運動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組織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
加快中共東江地方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在蓬勃發展的有利形勢下,國共兩中國共產黨合作進行了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工作。1925年,經過兩次東征和南征,消滅軍閥陳炯明部和鄧本殷部,平息楊希閔、劉震寰兩部在廣州的叛亂,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為北伐戰爭準備了比較可靠的後方基地。
東征軍祝捷大會會場
1924年1月,中國國民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國共兩中國共產黨實現第一次合作。為了推進國民革命運動,國共兩中國共產党進行了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東征和南征。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對盤踞在廣東東部的軍閥陳炯明進行第一次東征。第一次東征獲得全面勝利,回師廣州。6月,原已被打敗的陳炯明殘部,乘東征軍主力回師廣州,重新佔領惠、潮、梅各地,企圖向廣州進攻。為徹底消滅軍閥勢力,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廣州國民政府決定第二次東征,惠州成為最為關鍵的戰場。
「北伐名將」帶出北伐「鐵軍」
中國共產黨還進行了創建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的嘗試。周恩來和中共廣東區委在孫中山支持下,以部分中國共產黨、團員為骨幹,把大元帥大本營的鐵甲車隊改組為一支實際受中國共產黨指揮的革命武裝。1926年初,建立了由共產中國共產黨員葉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
1944年東江縱隊軍官在惠陽土洋村合影,左起依次為黃作梅、周伯明、曾生、林展、饒彰風
北伐進軍過程中,共產中國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捨生忘死,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尤其是共產中國共產黨員葉挺領導的獨立團,率先攻入武昌城,成為贏得「鐵軍」稱號的第四軍中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
葉挺(1896-1946),惠陽秋長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葉挺就以「北伐名將」的威名蜚聲中外。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中國共產黨所掌握和影響的軍隊兩萬多人,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中國共產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經過4個多小時激戰,起義軍佔領南昌城。隨後,根據中央的計劃,起義軍撤離南昌,南下廣東。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廣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葉劍英等領導發動廣州起義。起義軍一度佔領廣州絕大部分市區,成立蘇維埃政府
1937年,中國共產黨在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下轄四個支隊,全軍約1.03萬人。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陳毅曾對葉劍英感嘆地說:「若是葉挺同志還在,就該有兩個葉帥了!」1989年11月29日,新華社公佈了中央軍委確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33位軍事家,葉挺將軍的大名位居其中,排名緊跟元帥之後。
高潭中洞成東江地區工農武裝鬥爭的指揮中心
1927年4月下旬,東江地區共產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廣東區委的指示,建立起東江地區的統一領導機構——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以下簡稱「東江特委」),帶領東江人民發動了1927年夏季的「討蔣」起義、秋收起義和1928年的年關暴動。東江特委在全國率先舉起武裝反抗國民中國共產黨反動派的旗幟,探索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揭開了東江地區土地革命戰爭的序幕。
東江地區一系列討蔣武裝起義,參與工農群眾達3萬多人,在全國的討蔣武裝起義中具有爆發時間早、起義規模大、影響範圍廣的特點。南昌起義爆發後,起義軍餘部1000多人在陸豐與東江特委取得聯繫後,於10月12日經激石溪進入高潭中洞一帶。1927年10月中旬,東江特委根據廣東廣東省委的有關指示在中洞對南昌起義軍餘部實行改編,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後稱「紅二師」),同時設立紅軍醫院、紅軍被服廠、中共東江特委印刷廠、紅軍兵工廠、電話所等機構。高潭中洞成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後方基地,東江地區工農武裝鬥爭的指揮中心、紅色心臟。
東江縱隊——「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
1938年10月12日,侵華日軍在大亞灣登陸,不久,東江下游各縣及廣州相繼淪陷。抗戰期間,日軍4次入侵惠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造成巨大人員和財產損失。據惠州市委中國共產黨史研究室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惠州軍民直接傷亡2.1萬多人,間接傷亡人口達10萬以上。
日寇入侵惠州和東江下游地區後,東江人民抗日武裝發展迅速、戰績輝煌。1938年12月,曾生領導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在惠陽成立;不久,王作堯領導的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在東莞成立。1940年9月,這兩支抗日武裝組成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正式宣告成立。
東江縱隊成立後,從南到北不斷襲擊平湖、天堂圍、林村、常平、新塘等車站的日偽軍,使這條交通大動脈始終不能正常通車。1944年8月,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和軍政委員會為貫徹執行中央指示精神,在惠陽葵涌土洋村(今屬深圳)東縱司令部召開聯席會議,史稱「土洋會議」。會議決定創立羅浮山以北、翁源以南,東江、北江之間的根據地。1945年6月,東江縱隊領導機關遷入博羅縣羅浮山,執行中國共產黨中央建立五嶺戰略根據地的指示,使我軍在南方有一個堅強的戰略基地,使華北、華中和華南三大敵後抗日戰場南北呼應,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秘密大營救——「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香港。12月25日,香港淪陷,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處境非常危險。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儘快將他們營救出來。在周恩來親自策劃、指揮下,廖承志、連貫、張文彬、梁廣、楊康華、尹林平等領導華南各級中國共產黨組織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完成了「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茅盾語)。這就是蜚聲中外的「秘密大營救」。
日軍侵佔香港後,物價飛漲,糧食告急。日軍為應對糧食緊缺問題,計劃疏散大批難民回內地,限令沒有工作、沒有居所的華人離開香港。得知這個消息後,廖承志、連貫、張文彬等決定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迅速組織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離。接到這個光榮、神聖的任務之後,華南各級中國共產黨組織和東江縱隊爭分奪秒,迅速開闢九龍前往寶安、惠州、澳門和海豐等地的交通線,組織精幹力量秘密護送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到東江游擊區,再轉往大後方。
秘密大營救從1941年底開始,至1942年夏結束,通過水路、陸路共營救出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300多人,其中茅盾、廖沫沙、韓幽桐、胡繩、張友漁、鄒韜奮等途經惠州,然後前往大後方。此外,還營救出這些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家屬、第十二集團軍司令余漢謀夫人上官賢德、英美軍政人員,合計800多人,沒有一人遭遇意外。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港九大隊除了堅持在香港開展海上游擊戰和城市游擊戰外,還充分利用熟悉香港情況等有利條件,積極參與大營救工作。
這些被營救出來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後來在中國共產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積極參與抗戰後期、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文學、藝術、新聞等各個領域的工作,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上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藝術圖譜,更加凸顯這次大營救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價值。
秘密大營救是中國共產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組織的一次重要的統一戰線行動,為爭取最廣泛的人士參加抗戰和贏得抗戰的勝利、支援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作出了史詩般的貢獻,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中國共產黨與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肝膽相照、患難與共的親密關係,為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惠陽地區助力深圳特區建立
惠州與深圳同飲一江水,同是一家親。惠州是原惠陽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深圳在建特區前是原惠陽地區寶安縣下轄的一個小鎮。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於1943年12月2日宣告成立。圖為1944年1月軍民慶祝東江縱隊成立大會會場
改革開放前的惠陽地區範圍廣闊,下轄惠州市(縣級市,今惠州市惠城區)、惠陽縣、惠東縣、東莞縣、博羅縣、河源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海豐縣、陸豐縣和寶安縣共13個縣(市),行署駐地惠州。
40多年前,寶安縣還只是惠陽地區的一個落後的邊遠轄區。
然而,惠陽地區在對外開放中對寶安縣的定位提出超前、有預見性的規劃。1978年在惠陽地區管轄寶安縣時,根據該縣毗鄰香港的區域優勢,惠陽地委向廣東省委提交《關於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的請示報告》,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提出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經廣東廣東省委報請中央同意,1979年1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實行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在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時任廣東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向中央提出在深圳試辦貿易合作區。7月15日,中央批准在深圳市內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改為經濟特區。
深圳市試辦經濟特區,惠陽地委在廣東廣東省委的大力支持下,頂住各種質疑和非議,加快縣改市和試辦經濟特區前期籌備工作。
寶安縣改為深圳市被批准後,惠陽地區、寶安縣兩級開始制定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建制方案。經過反覆修改,最後制定出三個方案。第二個方案不久被廣東廣東省委和國務院採納,即市轄六區(深圳、葵涌、龍崗、南頭、松崗、龍華)方案。
根據廣東廣東省委指示精神,在惠陽地委向廣東省委提交《關於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的請示報告》中,提出了深圳市委班子的人選。
成立深圳市後,惠陽地區、寶安縣兩級組織人員着手編制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方案。經過幾個月的共同努力,8月21日,惠陽地委向廣東省委上報了《關於深圳市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的報告》。
惠陽地區是深圳市初期建設的開拓者和深圳市初期建設部分資金的提供者。
1978年8月22日,惠陽地委向廣東廣東省委提交《關於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的請示報告》後,就着手解決深圳建設用地問題。10月26日,惠陽地區革命委員會上報省革命委員會《關於寶安縣深圳鎮用地的報告》。隨後,省革委同意了地革委的報告。
1979年7月,蛇口工業區興建,揭開了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新一頁
深圳市成立後,為了儘快建成商品出口基地,惠陽地委和惠陽地革委在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想盡辦法籌集資金支持深圳特區建設。1979年共撥款資金1361.5萬元,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出口商品基地。
惠陽地區還是深圳市初期建設者的主要輸出地。根據廣東省委的指示,惠陽地委對人員的調動作了充分部署,人員主要從惠陽地區各縣抽調。在解決特區人員方面,惠陽地區是作出很大犧牲的,不僅數量較多,而且將相當部分骨幹人員調入了深圳。從惠陽地區抽調入深圳的同志最終克服了種種困難,為特區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記者 盧偉 通訊員 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