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靖安縣,在靜美山水的底子上,似乎自帶了兩種濾鏡,一種是治癒系潔淨的自然綠,放眼望向四方,都覺得眼裏十分清透;一種是復古系經典的東方美,遇見那些手上綻放出來的藝術,都覺得時光更慢一些。藏在民間的東方韻,為此次作家采風團的行程倍添傳統經典文化的魅力。
靖窯裏的黑
泥巴和草木灰,在水與火的交響中,成就出靖窯的黑色陶瓷藝術作品。靖窯的主人伍映方在這裏拉坯、造型、燒窯,只做讓自己滿意的作品。陶瓷的每一個元素都有自己的語言,每一把窯火也有自己的語言,他與窯火、與泥巴對話了數十年,堅持不用化工原料,執著於傳統古法的陶瓷燒制工藝,必須是天然材料、柴窯燒制,燒出的陶瓷無毒無公害,用心堅守著天然古法陶瓷的純粹。
靖窯博物館精品展陳
他讓遠古黑陶復活,靖窯陶瓷黑得這般徹底深邃,這般樸拙素雅。他將木葉天目喚醒,一片樹葉浴火留痕。在這裏還能見到剪紙貼花、兔毫矅變等傳統陶瓷器物。匆匆一覽,你很難想象,眼前所見,是鏈接著千百年前手藝人的超絕技藝和誠摯匠心。
是堅守,卻又是獨闢蹊徑,在歷史的迷霧中,他找到了自己的路。靖窯的陶瓷,定格了傳承者的夢想,淬煉著手藝人的心。
茶盞上的白
“點茶貴黑盞”,靖窯的“黑”,在一場宋式點茶雅集中,讓我們遇見了不一般的“白”。插花掛畫,燒香點茶,茶粉與水的撞擊中,乳霧洶湧,手停下時,那乳白的茶湯與靖窯黑盞的極致對比,盡顯優雅。乳白的泡沫在杯中經久不散,品入口中,感受細膩的泡沫在舌尖上一個個散破。淡苦的回甘中,循著時空,宋朝文人雅士的四般閒事,書、花、香、茶,宋式美學魅力在眼前鋪展。
茶湯產生的白色泡沫在黑盞襯托下更見點茶的技藝水平,茶師還能在茶上寫字作畫
點茶之色,純白為上真。為眾人展示點茶技藝的,是“慧如的池塘”瀹茶軒創始人王小紅,她醉心於中華茶道古式泡茶法的復活。純白而經久的茶沫沒有散去,她已經為大家把茶道之精彩,在典雅中陳述一二,領著大家在茶中與唐風宋韻神交,縷縷清香沁入心扉。
竹雕披的金
在靖安縣城的西門古街,蔡氏竹雕館讓人大開眼界,原來竹子還可以雕出萬般風采,竹鏤雕、竹浮雕、竹根雕、竹圓雕、竹微雕等,雕出的工藝品有仙佛人像、花鳥動物、對聯、屏風、文房雅皿等,真所謂竹上功夫,心底乾坤。令人叫絕的,是竹制古代樓閣,我們在蔡長遠的收藏室中觸摸到了那座多年來一直奉為經典的故宮角樓,且不說雕工之精細,光搭建出這個角樓的構件就多達一萬五千餘個,並且都是採用真實的榫卯結構拼接起來。“建”起這個小竹樓,技藝之精湛可想而知。
靖安西門古街上的蔡氏竹雕館,琳瑯滿目的竹雕工藝品讓人大開眼界
“從我爺爺的爺爺開始就在做竹雕了,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蔡氏竹雕傳承人蔡長遠說,這些純手工製作的作品,每一件都有溫度。的確,這裏的手工竹雕,讓山區裏的竹子褪下青衣後,披上金光,先後獲得江西省民間藝術精品展金獎、國際竹業博覽會金獎等二十多項國際國內大獎和八項國家專利,並已經銷往歐美和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甚至作為高級禮品在外事外交活動中饋贈國際友人和外國元首。
筆墨中的民間煙火
走進中源鄉書香文化園的墨香閣,村民們正揮毫書寫,有90多歲的老人,也有嫻雅沉靜的少女,寫大字的,寫小字的,都是氣定神閑,端莊自如。這是由祠堂改建的書香文化園,廳堂兩側的牆上掛著村民的書畫作品和中源書法文化介紹。在村人介紹中得知,中源鄉文墨厚重,村民對文化的熱愛滲透到骨子裏,不少村民有較深厚的書法功底,他們還熱愛詩詞,早先鄉里村民常常在田間地頭題詩作對,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還催生了不少詩詞網紅。
書香文化園是中源鄉村民的文化活動陣地
兩位作家也受邀即興創作,因著這文化氣質,作家王劍冰為三坪村留下了“清雅祥瑞”四個大字,作家陸春祥為這書香之地送上“晴耕雨讀”四個字。
在靖安遇見這些技藝傳承者、文化傳播者,他們手上做著小事,心中想著大事。一切東方之韻,都源於一種執著,一種敬畏,以及對自己道路的堅定,於是這也成全了靖安的沉靜與美好。“俱往矣,來者興。”也正因為有他們,靖安這片土地,才越發具有文化的張力。
靖安,不只是聲音,也是呼吸,還是一種心靈體驗,不爭不搶的,靜、淨、境。這也是一種東方美吧!(黃穎 郭美勤 周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