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讚歌……”近日,記者走進地處黟縣的安徽省級非遺傳承人方如金的工作室,聆聽悠揚清脆的笛聲,零距離探訪“餘香石笛”的非遺故事。
創新傳承 復活獨門技藝
“餘香石笛”全身烏黑發亮,由黟縣的青石製成,其質地堅實細膩,是徽雕的首選石材。方如金從小便跟隨父親學習雕刻技藝,起初雕刻一件作品需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如今雕刻一件作品僅需要一周的時間,時間縮短的同時雕刻技藝也出神入化。1990年,他下定決心要恢復石笛的技藝,完成父親的心願,於是認真考察古籍,學習樂理知識,以十年磨一劍的勤奮,鑽研石笛製作工藝,終於在2000年成功做出了第一根可以演奏的石笛,將石雕技藝與樂器製作技藝完美結合,讓300多年前失傳的“餘香石笛”獨門技藝得以延續。
方如金“餘香石笛”的非遺故事是西遞鎮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西遞鎮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專項行動為契機,全面摸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延續、發展、分佈和保存現狀等情況。目前,全鎮共有徽州楹聯匾額、利源手工制麻技藝、餘香石笛製作技藝等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臘八豆腐製作工藝、女婿上門習俗、水口文化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
優勢加持 打造非遺名片
該鎮立足“在保護中創新發展,在發展中加強保護”的原則,依託西遞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優勢,厚植文化優勢,積極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道路。
以同樣被列入省級非遺代表名錄的徽州楹聯匾額為例,西遞鎮發揮西遞“中國楹聯第一村”的影響力,連續舉辦七屆全國春聯徵集大賽,累計徵集1萬餘副春聯,共評選出252副優秀作品,弘揚徽州楹聯文化,打造西遞旅遊新名片。
此外,該鎮還利用文化遺產日、旅遊日等重要活動節點,組織非遺傳承人參與技藝展示活動10餘次,重點打造了徽州祠祭、拋繡球以及徽州楹聯匾額等參與體驗项目,將非遺納入景區參觀遊覽內容,增加遊客文化體驗,發展“非遺經濟”。(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戴瓊瓊 何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