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皖黃山區:打造特色農業全鏈條式產業體系

2021-08-18
来源:香港商报网
    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近年來,安徽黃山市黃山區烏石鎮長蘆村緊盯水稻種植這一主導產業,通過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同時購置一批智能農機不斷完善土地機械化自主服務,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實現了從播種、收割到烘乾、倉儲的一條龍服務,有效助力了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成立合作社 破解拋荒難題
 
    長蘆村是傳統的農業村,全村以種植水稻為主,但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往以種植水稻為主要收入的生活方式已無法適應當前農業發展的趨勢。很多村民因農業耕作成本高收入低選擇了棄田務工,部分村民更是將耕田拋荒,浪費了資源。
 
    為有效解決土地拋荒難題,長蘆村在黃山區農技推廣中心的支持下外出學習,經多次實地考察和村民大會決議,於2018年4月成立黃山市黃山區農友種植專業合作社長蘆分社,並研究制定了股份合作實施方案,即所有村民可根據自願原則以耕田入股,流轉的耕地由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按照「保底分紅+收益分紅」獲得利益。
 
    「以前大家都外出務工,田地都荒在那,雖然看著可惜,但種的人還是少。自從村裏成立合作社後,不種田的人家就將田地入股合作社,每畝保底有300元的收益,同時自己也可以在裏面務工,掙取勞動收入,可謂是一舉多得。」長蘆村村民徐長龍說道:「我們給合作社幹活,一天一百三四十元呢,光去年一年就做了100多個工,掙了1萬多呢。」
 
    將老百姓不種的田全部交給村裏來耕種,不僅有力地解決了拋荒田的問題,還為村民提供了務工增收的機會。長蘆村黨支部書記楊應平還告訴記者:「合作社已流轉農戶耕田900餘畝,總耕地面積達1600餘畝,除機械不能操作的『沼澤』田,其餘田地全部種植,拋荒田現象得到了十分有效的解決。」
 

    加入聯合社 打造特色品牌
 
    2019年9月,烏石鎮政府引導成立了黃山愛及烏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堅持以「政府搭臺、市場化運作、合作社主體」為原則,將全鎮8個村農產品合作社納入,黃山市黃山區農友種植專業合作社長蘆分社也在其中。
 
    通過愛及烏聯合社的統籌運作,既保障了專業技術指導,也進一步拓寬了銷售管道。據悉,愛及烏聯合社每年會邀請有經驗的農業專家開展專門培訓,並結合市場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滿足村民技術培訓需求;同時將稻米送呈安徽省公眾檢測研究院有限公司進行檢測,分析產品賣點,提煉出大米中鋅含量高、重金屬含量未檢出或大幅低於標準值。同時與安徽諾農農科簽訂合約,在長蘆村成立了「安徽諾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富鋅米培育種植基地」,基地所有稻米以超過保護收購價統一收購。
 
    「加入愛及烏聯合社後,還可以通過線上愛及烏小程式、國家電網公司慧農幫平臺購買到長蘆村的富鋅米。」愛及烏聯合社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道。
 

    完善產業鏈 建設智慧農業
 
    2020年,長蘆村成功對上爭取烘乾廠房專案,新建了稻米烘乾、加工、存儲廠房,近1000平方米,引進高科技烘乾設備,該設備採用生物質顆粒作為燃料,不僅燃燒率高,還有利於環境保護,且操作全程智能,一人即可操作,日烘乾處理能力可達12萬斤。這不僅可以滿足合作社基地生產,更能輻射全鎮和相鄰鄉鎮片區,當年就增加集體收入3萬餘元。
 
    今年,長蘆村又積極對上爭取,申報了長蘆村農機服務產業化項目和長蘆村2021年美麗經濟「三產融合」發展試點項目,整合資金購買了打田機、插秧機、播種機、育秧機、收割機等一批智能農機,進一步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準,實現了從播種、收割到烘乾、倉儲的一條龍服務。
 
 
    長蘆村黨支部書記楊應平介紹道:「採用智能農機的話,將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節約生產成本,就拿智能收割機來說,切割、脫粒、粉粹稻杆等工序可以一氣哼成,每臺每天可以收割30畝到40畝的稻田,相比人工的話,每畝可以節約成本500元左右。」
 
    打造示範農業基地,邁向農旅融合之路。據悉,下一步長蘆村將充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依託自身秀美的田園風光,打造農事體驗項目,發展鄉村研學遊,讓特色農場品轉化為旅遊產品,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古村落的悠閒寧靜、體驗到農耕樂趣。(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李安琪 歐陽如晨)

 

[责任编辑:薛正轩 ]